藝術(shù)學院的門牌。
來串糖葫蘆。
大激店村在保定市區(qū)的西南郊西二環(huán)附近,隸屬保定市競秀區(qū),有“音樂小鎮(zhèn)”之稱。對音樂小鎮(zhèn)的強烈好奇心把我們召喚過去,看到的除了第六屆大激店國際音樂節(jié)即將舉辦的招貼畫,全無與音樂有關(guān)的信息,那是一個改造一新的傳統(tǒng)村落,前衛(wèi)時尚民宿文化已攻城掠地,與傳統(tǒng)村落文化同輝共濟。
一路走,我一路勾勒音樂小鎮(zhèn)的模樣:配套設施應該是有的,就像泉州,興南音,南音器樂店、南音音像店、南音會館、南音茶社等,只要關(guān)注就能看到;氣氛應該是有的,墻上的招貼畫,用樂器的造型或音符裝飾起來的廣場,古今中外音樂界著名人物的雕塑,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音樂活動,哪怕廣場的歌唱和演奏……什么也沒有見到,大廣場開闊平整,空空如也,是任何主題活動皆可利用的空間,可塑性極強;石拱橋的東側(cè)是湖,西側(cè)是條河,湖面上是有噴水設備的,可搞音樂噴泉,音樂噴泉的壯美會格外引人注目,但音樂噴泉只是一種裝飾性景觀,任何主題文化活動、社會和商業(yè)活動都可借以營造或烘托氣氛。若不是小石橋北貼公路的那一溜兒粉墻灰瓦的高大農(nóng)村老房和廣場四周的田野,來此的陌生游客誰都不會覺得這里是農(nóng)村。廣場西的臨河建筑和河兩岸的近水建筑都是典型的城市建筑,設計高雅上檔次,中西合璧,一般消費者望之不敢涉足,河兩岸的綠柳和花樹將這片區(qū)域映襯得像公園。我們沿河走,不覺是村,看到河南一片紅墻廟宇時,更覺是在城市公園中。廟是新修的,廟西有古典牌坊,圍繞牌坊,真就是城市花園,林蔭幽徑花壇草坪歇腳椅……從花園里穿過去,又一道石橋,橋面平整,一座高大的城門樓迎橋而立。古城哦!城門樓拔地聳天,氣勢巍峨雄偉。過城門,走進了古街巷中,兩側(cè)是高低錯落的鋪面房,招幌、紅燈高掛,如同新修復的老縣城,各種火燒類小吃店連成線,挑擔的、推獨輪車的、賣糖葫蘆的街頭雕塑勾勒出往昔的城市生活風貌。走下去,走到街中心,才知道這僅是個村,村名“大激店”。
大激店東城門樓。
大激店村離保定城區(qū)近,水陸交通方便,是兩個世紀前聯(lián)結(jié)南北交通的重要驛站,賈市廟宇星羅棋布于村內(nèi),古跡眾多。村中心處有大戲樓,現(xiàn)今的戲樓是在原址重修的,修舊如舊。戲樓北是觀音廟,廟的規(guī)模小,小院里僅一座殿堂,但這廟卻十分古老,而且地位顯赫。村東城門外的那一片廟宇,據(jù)村中老鄉(xiāng)說就是觀音廟的新廟,不僅新,規(guī)模還大。從舊觀音殿向北走,有興國寺街。有此街名必有此寺,走過去,卻沒有看到,只北門外街角一塊大水磨石上寫著“興國寺”三字。
由北門外沿街向西,再順街向南拐進村里,華北農(nóng)村的那種老房便無遮無攔地顯現(xiàn)出來。舊房有,新蓋的老式房也有,歲月的味道比新建的舊廟宇更濃,它們更接地氣,和村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guān)的,而且是一種對比,是一種烘托。中心大街上的房屋已全部門臉化,換了新瓦,刷了粉墻。不在主街上的,宅院、宅墻、巷道就原味古樸著,凝聚著至少幾十年的氣息。
西門外有真武臺,還有真武廟街,西門內(nèi)有文廟。文廟是新翻建的,規(guī)模不小。村兒再大也大不到哪兒去,能有這么多古跡,已是很驚人的了。
河灣上的觀賞石。
河兩岸的近水建筑。
村里的三座村門,一座翻成了古城門樓,兩座僅是古式彩畫牌坊。三門三關(guān),對村兒來說已不可思議。它們不可能是村委會心血來潮搞出來的,必是有古驛站村落的建筑基礎。水陸交通的便利,也突出顯現(xiàn)著歷史風貌。東門外的水像護城河。北門外,看似是河,與東門外橋下水連通,卻被叫做湖,叫做興國寺湖,其水只到北門外,湖上建了觀賞亭、游廊、木橋。西門外,路寬河闊,真武廟街上的橋還挺長,我怕和同伴失聯(lián),沒有沿河岸走到南頭,但我總感覺圍村之水是補上一塊便能把村四周圍起來的護城河水系。
大激店村簡介對水是有交待的,說:古鎮(zhèn)三面環(huán)水,南有百草溝河,經(jīng)年水流不斷;北有兩條季節(jié)性河流,逢雨季來水自村西匯入百草溝,水流相激,蔚為壯觀,故有大激店之名。
傳統(tǒng)式新建筑。
我們是過午到的大激店村,轉(zhuǎn)了從東門到西門的整條街,北門到西門也轉(zhuǎn)了,快到傍晚了,對大激店村有了更多的困感和疑問,想找個村中的明白人問一問,就想到了村委會。村委會的門樓是古典味道的,我疑心大激店真的像其簡介上說的有過行宮,村委會院里的辦公用房只是普通的房,古典式的大門樓臨街,看來也屬村里的門臉兒工程。只有一保安員在,是個小伙子,對村里的人文歷史并不清楚。問到村里的住宿情況,他指了指南邊的街,說出的住宿價格讓我們立即想到那是精品民宿,而不是農(nóng)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