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阿,阿朱納海灘附近,15世紀的老教堂上浮雕著靈動的魚群
霍斯佩特繽紛的蔬果鮮花集市。
果阿,夜晚酗酒歡歌的西方年輕人,自在的嬉皮士。
阿朱那海灘周三有色彩繽紛的跳蚤市場
羨慕果阿的神牛,三五成群,自在閑適。
“沒去過果阿不能叫嬉皮。”被葡萄牙殖民400多年的果阿,西方嬉皮士向往的海盜傳奇天堂,阿拉伯海岸的古典拉丁風情,綿長的海岸線,悠閑的海灘集市,驕傲的神?!《裙诺淅L畫和石窟藝術(shù)的重要代表——阿旃陀和埃洛拉,中世紀統(tǒng)一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國笈多王朝黃金時期的巔峰之作,南印度之行的審美最高潮。
從南印度中心腹地的霍斯佩特,一路向西,穿過德干高原南緣開著向日葵的平原,漂亮神氣的牛車拉著滿滿的甘蔗,熱風里飄散著濃郁的田園氣息。翻越與西高止山脈交界的崇山峻嶺,這里以生物多樣性著稱,有野生動物基地。行車350公里,破公路一直在修、警察查車、左右刁難……又是顛簸了9個小時,椰林、檳榔點綴的河灘在車窗外掠過時,印度半島面向阿拉伯海的富裕之邦果阿到了。嫣紅的天幕下,舊果阿城彌漫著與印度風味差異很大的閑散的拉丁氣息,仁慈耶穌大教堂正舉行盛大莊嚴的望彌撒,唱詩聲響徹云霄。下榻安朱那海灘,海鮮大餐加漁夫啤酒,安撫了被咖喱素食虐了一路的腸胃。
果阿,被葡萄牙殖民了450多年的印度洋東海岸寶地,現(xiàn)在是印度最小卻最富裕的邦之一。作為海陸出口,果阿從中古時代起就是中印度各諸侯國的必爭之地,14世紀被維耶那加王朝占領(lǐng)后開始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遠洋船隊滿載純種阿拉伯駿馬在此靠岸;1510年葡萄牙艦隊擊敗旁遮普土王占領(lǐng)了果阿舊城,建殖民地和海軍基地;16世紀英國殖民印度后,果阿仍是葡萄牙殖民的一塊飛地,這里的人口就超過了當時的里斯本和倫敦;印度獨立后一直要求葡萄牙將果阿、達曼、第烏歸還印度,葡萄牙不答應,印度斷然于1961年12月通過兩天的武力戰(zhàn)斗奪回了這片領(lǐng)土。
果阿,彌漫著舊時光氣息的海灘,嬉皮士的天堂。
在印度本土常見的華麗花哨廟宇和土坯堆砌成的村莊,到了果阿統(tǒng)統(tǒng)換成刷白的教堂和破敗的葡式別墅,無論是宗教信仰還是民俗民風,果阿都自成一體,處處彌漫著濃郁的拉丁風情和閑散的氣質(zhì)。舊果阿老城高聳的教堂和雄偉的修道院建筑群于1986年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其中仁慈耶穌大教堂是亞洲最主要的天主教朝圣地之一,傳道之旅遍及東方世界的圣方濟·澤維爾主教的遺體保存在鍍金閃爍的水晶棺內(nèi),這里很少開放,今天恰巧有大彌撒,我們隨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流,虔誠地排著長隊瞻仰。1562年建成的大圣堂是亞洲最大的教堂,邊上的阿西西圣方濟教堂邊是露天的考古博物館,這里曾是印度教寡婦信徒投身丈夫火葬柴堆的殉葬點。
我們住的阿朱那海灘附近正好周三有跳蚤市場,色彩繽紛的沙灘集市煞是好看。海灘椰林間散布著多彩的酒吧、悠閑的村舍、小小的教堂、古舊的老別墅,墻上各種涂鴉,一股令人眷戀的舊時光。不少歐美年輕人租住于此,慵懶度日,“沒去過果阿不能叫嬉皮”,西方背包客中流傳著這句話,在他們心中,果阿是海盜地圖上的一處秘境,海灘拾荒者的一所夢想小屋,隨意揮灑時光的任性地……
羨慕果阿的神牛,三五成群,自在閑適地面朝大海,聽濤觀浪。牛被印度教視為“圣獸”,代表著幸福吉祥,是神的化身,嚴禁宰殺。印度國土版圖形如牛首,因舉國敬牛如神而稱“牛顱之國”。印度國徽上有四種動物:雄獅、大象、駿馬、公牛。這里的牛雖然也要拉車耕田,但更多的是悠閑自在,昂首闊步,八面威風,僧侶們每年還要舉行一次儀式,叫“波高”,表示對牛的尊敬。
我們驅(qū)車離開果阿老城,途經(jīng)一個個活色生香的小鎮(zhèn),五彩熱鬧的魚市,這里是著名的腰果產(chǎn)地,種類豐富的水果令人愉悅。
薩達拉鄉(xiāng)間小小的水上寺廟
羨慕果阿的神牛,自在閑適地面朝大海,聽濤觀浪。
印度古典繪畫和石窟藝術(shù)的重要代表——阿旃陀和埃洛拉,中世紀統(tǒng)一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國笈多王朝黃金時期的巔峰之作,南印度之行的審美最高潮。
從南印度半島最西端的果阿折回東北方向德干高原腹地的阿旃陀石窟去,需趕整整兩天的路,若我們不是全程包車,飛機是最經(jīng)濟便捷的。但因出發(fā)前考慮到路上換車麻煩太多,所以盡管一路上無數(shù)次想放棄這輛車,最終還是在顛簸中跑完了全程。南印度的公路隨處在修,爛路顛得腰疼欲斷,渾身散架,第一天夜里只能抵達馬哈拉施特拉邦的薩達拉市。第二天穿過北部大城市蒲那,暴曬中不停趕路,希望能到舉世聞名的阿旃陀石窟附近住下,明天留多點時間沉浸其間??伤緳C跑了200多公里后忽然鬧起別扭,還有90公里怎么也不肯走了,一定要住在灰塵滾滾的城市奧蘭加巴德,這個以出產(chǎn)紗麗聞名的紡織之城是此行印象最差的地方,酒店又貴又吵,我連飯都沒吃就躺倒了。
果阿鄉(xiāng)間小小的魚市,物產(chǎn)豐富
印度佛教石窟是南亞次大陸佛教文化藝術(shù)的偉大遺跡之一,主要分布于溫迪亞山脈和德干高原一帶﹐重要代表有巴查﹑卡爾利﹑納西克﹑阿旃陀石窟等。鑿石開窟始于公元前3世紀中葉﹐7-8世紀逐漸衰微。大致可分為早期佛教石窟(小乘佛教、公元前3-3世紀)、笈多王朝時期石窟(大乘佛教、4-7世紀)。最早的石窟是比哈爾邦格雅城北的巴拉巴爾石窟群,開鑿于公元前3世紀的孔雀王朝時代;到1世紀,逐漸拋棄仿木結(jié)構(gòu)而自成一體﹐其杰出代表是孟買卡爾利石窟的大佛殿,群象頂托之狀,裝飾極為富麗精美;笈多王朝時期石窟則以阿旃陀石窟為代表,形制上基本為佛殿和僧房兩大類,雕刻更為精細,裝飾更為華美,且多施彩繪壁畫,不僅以建筑優(yōu)美著稱,而且以千姿百態(tài)的佛像雕刻標志著笈多王朝時期佛教藝術(shù)的高度發(fā)達。
阿旃陀石窟第1窟最著名的持青蓮菩薩像,妙相莊嚴,慈愛溫雅。
阿旃陀石窟,開鑿于公元前2-6世紀,雕像和壁畫冠絕印度,尤其笈多王朝時期的壁畫保存最多、水準最高而稱古代佛教繪畫之寶庫,對中國和東南亞的佛教石窟影響深遠。這些笈多盛期的重彩畫所用顏料都是礦物質(zhì),其中青金石藍顏料從阿富汗輸入極為昂貴,調(diào)合顏料是水溶膠,因而保存1600多年仍鮮艷飽滿。各窟的前廊、正壁、列柱畫滿了寶相萬千的佛像和菩薩像,中廳四壁是生動傳神的佛傳和本生故事,天花藻井異彩紛呈著各種紋飾、人物、動植物,好一番熱帶環(huán)境下生氣勃勃的景象。廊柱、藻井、佛龕的雕塑,莊嚴華美,妖嬈動人,處處極盡美輪美奐。唐代名僧玄奘西行取經(jīng)曾瞻此并有精妙確切的記載:“爰有伽藍,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閣層臺,背巖面壑……”
阿旃陀石窟,冠絕印度的笈多王朝時期的重彩壁畫,歷經(jīng)1600多年仍鮮艷飽滿。
阿旃陀石窟第19窟列柱密布、莊嚴宏偉的神祠佛塔。
埃洛拉石窟,寺院、殿堂、洞窟組成的宏大建筑群,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寺廟石雕建筑典范,古代印度巖石切刻建筑的縮影,太震撼了!共分為14部分、34個石窟,雕刻在連綿的玄武巖山壁上的三種不同宗教的精美建筑與石雕,代表了公元350-800年的400多年間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文化藝術(shù)發(fā)展史。南部的12個石窟是佛教,中間的17個石窟是印度教,北部5個石窟是耆那教,其中第6號和第10號石窟塑像共同反映的是佛教和印度教文化中印度工匠保護神維??酥Z丹的故事,描繪了載歌載舞的侏儒歡慶的盛大嬉戲場面。尤其16號的凱拉薩石窟,是建筑史上的奇跡:7000人花了150年,在整塊山體上鑿去了20萬噸巨石,以屋頂為基準從上往下雕造,硬是把整座石山,鑿成了浮雕遍布、眾神翩遷的廟宇群,用來象征恒河之源、神圣的岡仁波齊峰,規(guī)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令人淚奔!當時印度人平均壽命只有30多歲,這些神廟石窟可謂窮五代人之心血精雕細琢,飽含了對宗教藝術(shù)的至高虔誠??!在萬千眾神親切的俯視里,我們穿過一層又一層巧妙疊加、堆滿雕塑的石窟,來到后山雜草叢生的山徑,爬上高高的山頂,圓圓的夕陽正照耀著廣袤的空谷,壯美的石窟群連綿俯瞰著這片神靈擁抱的大地……
阿旃陀石窟第26 窟,印度最大的佛祖涅槃塑像群。
埃洛拉石窟第16 窟一層又一層巧妙疊加、布滿雕塑。
阿旃陀石窟,公元前2-6世紀戈達瓦里河沿河岸懸壁開鑿共30 個洞窟,雕像和壁畫冠絕印度。
埃洛拉石窟,第16號的凱拉薩石窟,是在整塊山體上鑿去了20萬噸巨石,以屋頂為基準從上往下雕造,硬是把整座石山鑿成了浮雕遍布、眾神翩遷的廟宇群。
埃洛拉石窟第16窟外壁生動優(yōu)美的雕刻。
阿旃陀和埃洛拉兩大石窟之間的城市是奧蘭加巴德,由于司機不肯住石窟附近,我們只能兩天往返這座又臟又破的城市、住又貴又爛的酒店,徹夜難眠,但總算飽餐了世界最優(yōu)秀寺廟石雕建筑典范和古印度繪畫藝術(shù)寶庫的視覺盛宴,心滿意足。當酷熱的艷陽下被阿旃陀石窟美輪美奐的重彩壁畫覆蓋,當溫柔的夕暉中被埃洛拉石窟飄逸欲飛的雕塑眾神環(huán)抱,我們深深折服于古印度偉大的藝術(shù)魅力之中,萬苦千辛都拋在腦后了!
埃洛拉石窟第16窟外壁生動優(yōu)美的雕刻。
埃洛拉石窟,寺院、殿堂、洞窟組成的宏大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