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劉英
摘要:糖尿病是一種臨床常見慢性疾病,好發(fā)于老年人群。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糖尿病在全世界的發(fā)生率增高。該病是在多種因素影響下而發(fā)生的,常用的糖尿病治療藥物包括胰島素促泌劑、胰島素增敏劑、胰島素及胰島素類似物等。本文現(xiàn)就糖尿病的藥物治療基本現(xiàn)狀及其作用機制進行綜述。
關鍵詞:糖尿病;胰島素;藥物機制
中圖分類號:R587.1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0.11.011
文章編號:1006-1959(2020)11-0030-04
Abstract:Diabetes is a common clinical chronic disease, which is more common in the elderly. As people's lifestyles change, the incidence of diabetes increases worldwide. The disease occu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Commonly used diabetes treatment drugs include insulin secretagogues, insulin sensitizers, insulin and insulin analogu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basic status quo and mechanism of diabetes drug therapy.
Key words:Diabetes;Insulin;Drug mechanism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因胰島素分泌異?;蛉毕菟鶎е碌囊活愄谴x分泌紊亂疾病,相關報道指出糖尿病的發(fā)病人數(shù)呈現(xiàn)出逐年增長趨勢,全球糖尿病人數(shù)已達2.46億,我國糖尿病人數(shù)占了近1/2。目前臨床上尚未發(fā)現(xiàn)徹底治愈方法,主要通過健康教育、自我監(jiān)測、合理飲食、科學鍛煉和藥物治療來控制血糖[1]。傳統(tǒng)降血糖藥物如磺酰脲類、非磺酰脲類促胰島素分泌劑、雙胍類、噻唑烷二酮類增敏劑、α-葡萄糖苷酶抑制藥等對血糖有較好的控制作用,但同時存在體重增加、低血糖和心血管損傷等副作用,因此開發(fā)新靶點、副作用少、保護胰島β細胞內的促胰島素分泌抗糖尿病藥物成為當前的熱點[2]。本文闡述了糖尿病藥物治療及其作用機制,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1藥物治療
1.1胰島素增敏劑 ?目前國內常使用的胰島素增敏劑為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噻唑烷二酮類藥物中最為常見的藥物有吡格列酮和羅格列酮。研究顯示[3],噻唑烷二酮類藥物作用在胰島素受體細胞內的靶位置后,能夠顯著抑制肝臟糖的生成,達到降低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目的。但是噻唑烷二酮類可能發(fā)生體重顯著增加、加大骨折發(fā)生率和心衰發(fā)生率等不良反應,在應用過程中對合并心衰和骨質疏松的糖尿病患者需禁用噻唑烷二酮類藥物。研究顯示[4],羅格列酮由于存在心衰風險,因此上市之后作為二線藥物使用。
1.2胰島素促泌劑 ?胰島素促泌劑的常見類型有磺脲類和氯茴苯酸類?;请孱愃幬锏慕笛切Ч@著且應用時間較久,是現(xiàn)階段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的口服藥物之一。相關糖尿病治療指南顯示,磺脲類藥物可作為一線備選藥物。該類藥物主要適用于以下幾類患者:飲食運動控制不夠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新診斷的2型非肥胖和運動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患者、胃腸道反應不耐受的糖尿病患者。我國常用的磺脲類藥物有格列喹酮、格列吡嗪、格列美脲、格列本脲和格列齊特[5],其中格列喹酮藥物和格列吡嗪藥物作用時間比較短,格列美脲、格列本脲以及格列齊特等藥物作用時間比較長。對于餐后血糖水平上升明顯的糖尿病患者建議選擇格列喹酮藥物和格列吡嗪藥物治療,而對于空腹血糖水平上升明顯的糖尿病患者,建議選擇格列美脲、格列本脲以及格列齊特等藥物?;请孱愃幬镒畛R姷牟涣挤磻w重增加、低血糖、胃腸道反應、皮膚瘙癢及斑丘疹等。
氯茴苯酸類藥物主要是通過與胰島β細胞膜上的特定位點結合,從而促使胰島素加以分泌,起效非???,用于產后血糖高峰期時能夠積極控制好血糖水平,與此同時能夠有效保護好胰島細胞,降低0.5%~1.6%糖化血紅蛋白值。常見的氯茴苯酸類藥物有米格列奈、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該類藥物的整體作用時間比較短,在餐后血糖水平降低后,氯茴苯酸類藥物的作用即消失。氯茴苯酸類藥物需要在餐前即刻服用,除此之外,氯茴苯酸類藥物還可與磺脲類以外的藥物聯(lián)合使用,其不良反應包括體重增加、低血糖,其中低血糖的發(fā)生程度比磺脲類藥物更輕[6]。
1.3胰島素以及胰島素類似物 ?胰島素以及胰島素類似物與胰島素受體結合后能夠減少肝臟組織輸出葡萄糖,增加肌肉攝取葡萄糖,促使蛋白質和脂肪的有效合成,激活脂蛋白脂酶,有效抑制蛋白質的分解,抑制酮體生成[7]。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的藥物,1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合并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合并嚴重慢性并發(fā)癥患者、多藥聯(lián)合治療后血糖水平仍然控制不夠理想患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非常高者均為胰島素使用的適應證。根據(jù)胰島素的來源可分為動物胰島素、人胰島素、胰島素類似物3種類型。動物胰島素具有一定免疫原性,極易出現(xiàn)過敏反應。人胰島素免疫原性較動物胰島素低,生物活性顯著較高,胰島素類似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胰島素藥代動力學特點。
根據(jù)胰島素的作用時間和基本特點等可分為6種類型:①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主要有門冬胰島素、賴脯胰島素以及賴胰島素等;②短效胰島素:主要有普通胰島素、諾和靈R、優(yōu)泌林R以及甘舒霖R等生物合成人胰島素;③中效胰島素:主要包括甘舒霖N、諾和靈N以及優(yōu)泌林N等低精蛋白鋅胰島素;④長效胰島素:主要包括精蛋白鋅胰島素、地特胰島素以及甘精胰島素等;⑤超長效胰島素類似物:主要有德谷胰島素;⑥預混胰島素:主要有諾和銳50、優(yōu)泌樂50、優(yōu)泌樂25、諾和銳30等。胰島素的不良反應包括低血糖、肝損傷、胰島素神經炎、肥胖、胰島素抵抗、皮下脂肪萎縮、情感障礙、白癜風、溶血性貧血及大腸癌等[8]。
1.4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 ?二肽基肽酶-4(DPP-4)是新近發(fā)現(xiàn)的2型糖尿病治療的靶點,DPP-4主要由在腸道、腎臟、肺部及肝臟的各處細胞膜、上皮細胞及淋巴細胞中均有表達的766個氨基酸構成,且其存在于內部機體中的底物只有內源性胰高血糖素樣肽(GLP-1)及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兩類。在完成進食過程后,兩類激素的分泌物會隨之增加,促進胰島素分泌以維持機體血糖平衡。此類激素可直接刺激茁細胞的生長、增殖、分化及存活,改善胰島素原基因的翻譯與轉錄,并補充其細胞內的胰島素含量[9]。研究發(fā)現(xiàn)[10],DPP-4可有效抑制內源性腸促胰島激素完成降解過程,并延長作用時間,因此可將其作為治療糖尿病的新方法。
1.4.1化學性質 ?臨床實際應用的DPP-4抑制劑主要為沙格列汀、西格列汀、維格列汀及阿格列汀等,此類藥物雖然在作用機制等表現(xiàn)上相同,但是各種藥物的結構表現(xiàn)出明顯差異[11]。阿格列汀、西格列汀等藥物與氨基酸殘基共同發(fā)揮作用,而沙格列汀及維格列汀是通過對DPP-4產生抑制作用后呈 現(xiàn)出雙相過程,由于后者形成可逆復合物,在藥 ?物完全清除狀態(tài)下仍保持抑制作用[12],因此,在臨床應用過程中表現(xiàn)出對DPP-4抑制作用更為持久有效。
1.4.2藥物劑量及效果 ?DPP-4抑制劑在使用過程中具有相對的選擇性,即可有效避免或減少臨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研究顯示[13],DPP-4抑制劑的治療劑量對血漿DPP-4酶產生抑制作用,使GLP-1水平升高,因此在臨床實際應用過程中只需要采用1次/d的用藥方案(維格列汀除外)。西格列汀的使用劑量與抑制作用呈現(xiàn)正相關形態(tài),具體表現(xiàn)為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不同劑量的西格列?。ò参縿?5 mg、200 mg)于24 h內表現(xiàn)出的血漿DPP-4酶活性均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抑制,其抑制率分別為2.1%、68.1%及91.4%,表明其抑制作用具有劑量依賴性,可通過調整劑量達到預期效果。有關維格列汀的使用劑量與抑制效果的研究結果顯示,口服量在50 mg以上的患者其抑制作用可維持8.5 h;口服量在100 mg以上的患者,其抑制作用可維持12.5 h,而經過24 h后其藥效維持僅為70%[14],說明應用維格他汀治療的患者的每日需服藥2次,且劑量為100 mg/次,才可使藥物左右有效發(fā)揮,即提高腸促胰島素的水平并明顯降低機體內部血糖含量。另有關于沙格列汀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顯示[15],患者使用2.5 mg在24 h內可有效抑制50%,而使用400 mg的患者在24 h內抑制79%;同時結果中還提示患者在使用藥物劑量>150 mg/d時的抑制作用最明顯,在活性抑制作用顯效后,用餐后的血漿GLP-1水平明顯高出安慰劑,且可高達1.5~3倍。阿格列汀的使用劑量也直接抑制血漿DPP-4的活性,研究顯示,患者在使用0.3、1及3 mg/kg阿格列汀2h后,其抑制作用后發(fā)現(xiàn)其可達到91%~100%,而24 h內降至20%~66%,但是其血漿GLP-1水平可有效提高2~3倍。在分別使用25、100及400 mg的藥物劑量口服阿格列汀連續(xù)治療14 d,患者24 h和72 h的活性減低率分別為81.8%~96.7%和66.3%~81.6%[16],說明該藥效的發(fā)揮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降低。
1.4.3作用機制 ?①降低糖化血紅蛋白:DPP-4抑制劑可有效降低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即單用100 mg/d西格列汀時HbA1c下降幅度為0.44%,而與噻唑二烷酮、磺脲類藥物及二甲雙胍聯(lián)合使用可使下降幅度增至0.7%;單用50 mg維格列汀 ? (2次/d)、5 mg沙格列汀、25 mg/d阿格列汀可使HbA1c下降的水平分別為1%、0.9%及0.22%左右。臨床研究中多采用聯(lián)合用藥方案,主要藥物為噻唑二烷酮、磺脲類藥物、二甲雙胍或胰島素,結果顯示HbA1c的水平下降幅度變?yōu)?.8%、1.2%及0.9%,提示是否聯(lián)合用藥控制HbA1c,需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及藥物的種類決定[17];②降血糖:DPP-4抑制劑不僅可有效控制HbA1c水平,還可有效降低患者空腹(FPG)及餐后血糖(PPG),其中以維格列汀、西格列汀及沙格列汀的相關研究較多,而阿格列汀的降血糖作用尚不明確。因此,有效改善腸促胰島素對胰島素分泌的依賴性可減少PPG的相關波動,通過減低肝糖原的分解力以降低FPG水平[18]。已有研究證實了維格列汀、西格列汀及沙格列汀能夠有效改善α(β)-細胞功能,但是在實際應用中發(fā)現(xiàn)阿格列汀具有降糖作用,但未發(fā)現(xiàn)其對茁細胞功能的影響。有針對茁細胞的改善功能試驗中顯示,DPP-4可強化其對葡萄糖的敏感性,即患者在α(β)-細胞受損后胰高血糖素分泌不足,使用相關抑制劑可改善。維格列汀、西格列汀及沙格列汀可提高腸促胰島激素水平,降低患者餐后胰高血糖素水平[19];③其他:研究顯示,維格列汀及西格列汀可通過單用或聯(lián)合二甲雙胍使用,對患者的體質量影響較小,患者在使用此類藥物治療過程中體質量增加情況均<1 kg。2型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血脂變化異常時會相應增加患者出現(xiàn)心血管疾病突發(fā)的風險,因此有效控制血脂對患者治療效果有一定的影響。西格列汀對血脂有較小或無顯著影響,而維格列汀對血脂情況的改善較為明顯,連續(xù)口服維格列汀4周,50 mg/次,2次/d可使高脂患者餐后8 h的甘油三酯水平有效降低85%,該藥可明顯降低體內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LDL-C,升高HDL-C。高血壓作為心肌梗死、中風、慢性腎病及心衰等疾病的高風險因素,也是臨床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指標及改善依據(jù)。研究顯示西格列汀可降低2~3 mmHg收縮壓,服用50 mg,2次/d維格列汀可有效改善心臟收縮壓和舒張壓,但具體機制仍不清楚[20]。
2總結
現(xiàn)階段治療糖尿病患者的藥物比較多,但是 仍然有較多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未達 ?到理想水平。隨著病情的進展以及出現(xiàn)相關并發(fā)癥,可選擇的治療方式有限,不得不長期使用胰島素治療?;诖耍邪l(fā)新的能保護胰島細胞功能,減少不良反應,且使用方便的糖尿病治療藥物顯得尤為迫切。
參考文獻:
[1]羅宇霖,方丹,劉鈺熙等.糖尿病前期患者循環(huán)miR-103b表達、臨床意義及靶基因功能研究[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8,34(4):663-670.
[2]劉國華,張衛(wèi)民.6種促胰島素分泌藥物治療2型糖尿病成本-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1,38(7):112-114.
[3]段玲弟,張瑩瑩,邵松軍,等.胰島素治療對糖尿病大鼠腎臟自噬水平及纖維化影響的觀察[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8,26(6):498-502.
[4]白國良,環(huán)奕,夏杰,等.丙戊酸鈉對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抗糖尿病作用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8,34(13):1536-1538,1564.
[5]楊劍.西格列汀對常規(guī)降糖效果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作用[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6,10(4):596-598.
[6]戴虹,盧穎毅.糖尿病黃斑水腫治療方案的選擇及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J].中華實驗眼科雜志,2016,34(12):1061-1064.
[7]彭燦,蔣小涵,肖瑛等.α硫辛酰胺抑制糖尿病大鼠腎組織炎癥和4型膠原蛋白的產生及其機制[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8,34(7):617-622.
[8]劉娜.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Rho激酶活性變化及其意義[J].臨床肺科雜志,2018,23(9):1569-1571,1577.
[9]Jin L,Li YP,F(xiàn)eng Q,et al.Cognitive deficits and Alzheimer-like neuropathological impairments during adolescence in a rat model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Neural Regen Res,2018,13(11):1995-2004.
[10]Feng R,Liu L,Zhang YY,et al.Unsatisfactory Glucose Management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in the Real World of Clinical Practice:A Retrospective Study[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English version),2018,131(9):1079-1085.
[11]Zhang Y,Lu S,Li R.Association between Maternal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2 in Early Pregnancy and Subsequent Risk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English version),2016,129(19):2308-2312.
[12]Liu F,Liu Y,Lai YP,et al.Fetal Hemodynamics and Fetal Growth Indices by Ultrasound in Late Pregnancy and Birth Weight in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English version),2016,129(17):2109-2114.
[13]Xu Q,Gao ZY,Li LM,et al.The Association of Maternal Body Composition and Dietary Intake with the Risk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during the Second Trimester in a Cohort of Chinese Pregnant Women[J].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English version),2016,29(1):1-11.
[14]Feng H,Zhu WW,Yang HX,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Characteristics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among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English version),2017,130(9):1012-1018.
[15]Meng LH,Huang Y,Zhou J,et al.Use of First-phase Insulin Secretion in Early Diagnosis of Thyroid Diabetes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English version),2017,130(7):798-804.
[16]鄭云翀.?;钚猿煞执僖葝u素分泌效果和機制的比較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7.
[17]徐鋼,李可,馬帥,等.基于RNAi技術研究硒蛋白S對2型糖尿病及脂肪肝的調控作用及其分子機制[C]// 全國化學生物學學術會議,2017.
[18]王晶.甘精胰島素注射液聯(lián)合阿卡波糖片治療繼發(fā)性磺脲類藥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臨床效果及對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影響[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8,24(21):3321.
[19]仇菊,朱宏,盧林綱.葡萄籽多酚對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機制[J].食品科學,2018(1):226-231.
[20]高宇.胰升糖素肽-1及其相關藥物對2型糖尿病血管并發(fā)癥影響的研究進展[J].疑難病雜志,2017,16(12):1292-1296.
收稿日期:2020-03-23;修回日期:2019-04-18
編輯/肖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