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立昭
2020年6月28日零點24分,著名導演田壯壯在好友圈里發(fā)文,他最敬愛的媽媽———曾經在電影《烈火中永生》扮演“江姐”、德藝雙馨的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于藍離開了。
“現在你的感官不再起作用,你的心獨立,赤裸,清明且處于當下,你以前從未經歷過現在體驗的這一切,這即是佛。”田壯壯導演表示,“感謝所有關心媽媽的人,我想獨自安靜幾天?!迸鋱D是他小時候和母親在一起騎馬的美好時光。圖片中,母子情真,天空是一抹藍。
知母莫若子,田壯壯寫給母親的話,是告別,也是一種評價———“獨立、赤裸、清明”這三個關鍵詞,或是對母親于藍一生心路歷程的盤點。
于藍,她的名字,與中國電影百年的發(fā)展歷程緊密相連,是廣大觀眾永遠敬仰和緬懷的“大寫的人”!
記者曾多次去于藍老師的住處———北影小區(qū)501號房間拜訪,老人家也曾兩次給《北廣人物》周刊題詞。更猶記得每次叩開門的瞬間,老人家那慈祥的笑容。
如果不是窗臺上那些“沉甸甸”的獎杯,如果不是墻壁上她和周恩來總理親切握手的黑白照片,如果不是角落里一幅“凜然江姐真英雄,烈火鐵窗得永生”的小楷……讓記者很難一下子將這位滿頭銀發(fā)、身材瘦小的老奶奶與“新中國22大明星”“金雞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等榮耀的頭銜聯系起來。老人家待人親切,一點架子都沒有,尤其是她眼中的那份沉靜、聲音中的那份溫和,讓記者感受到了一種特別的堅韌與透亮。
是的,就是她,半個多世紀前,在銀幕上一字一頓地說出“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就是她,半個多世紀來,讓人們念念不忘的“江姐”。
奈何!謹以舊文表達紀念,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紅色戰(zhàn)士:她一生未辱沒“優(yōu)秀兒女”這個稱號
于藍出生于松花江畔。那個時候她叫于佩文。祖籍是遼寧岫巖,那里盛產一種名玉岫玉。她的性格也如岫玉般堅韌。8歲時,于藍的母親因患病離開了她。第一次面對人生的這場生離死別意味著什么,她全然不悟?!熬乓话恕笔伦兒?,于藍隨家人開始了“離亂逃亡”生活。在張家口時,才十來歲的她開始飽覽名著,像《鏡花緣》《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儒林外史》《聊齋志異》……那是她積累文學知識的開始。再后來,她又成了平津的“流亡學生”。課堂上,老師介紹了鄒韜奮先生的《萍蹤寄語》等書籍,這些作品為她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她曾表示,自己酷愛真實、善良、正直和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高尚情操,深深同情在社會底層受侮辱被壓迫的人民,就是受這些文學的啟蒙,使她日后能夠熱情、執(zhí)著地追求與接受共產主義更高境界的思想體系。
1938年,于藍的好友王淑源到了北平,告訴她平西有抗日游擊隊。于藍曾兩次離家出走去尋找隊伍。
“我們手挽著手,肩靠著肩……”“我們不怕風,不怕雨……“”跌倒了爬起來……”改名為“于藍”的她,唱著這些歌曲,“沖破黑暗走向光明”,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有次,她在積水潭醫(yī)院住院,我們去看望老人家。這次,她依然能清晰地記得當年奔赴延安之前,第一個找到的“聯絡點”就在德勝門附近的積水潭東岸。老人回憶說,那個“聯絡點”是當年已參加平西抗日根據地革命隊伍的楊學詠同志(后名郭嵐)的家,她的母親楊老太太一直為抗日事業(yè)做聯絡員,經歷過許多危險。老人家剛毅勇敢,?;b成各種不同身份的婦女,如尼姑、商人……趕著大車為抗日根據地運送各種物資。這些為革命事業(yè)犧牲個人利益的人她最為崇拜。
跋山涉水,穿過敵人占領區(qū)的縫隙,渡過波浪滔天的黃河,在歷經了數度波折甚至是被捕又獲救的驚險之后,于藍終于來到了延安,先后在抗日軍政大學和中國女子大學學習,成長為一名“紅色戰(zhàn)士”。很多年過去,她還記得看到寶塔山的那一天,是1938年10月24日。
“到延安的第二天,一早起床去報到處填表,只見表格的左邊有行豎排字:‘中華民族優(yōu)秀兒女;右邊是‘對革命無限忠誠,看到這幾個字,一股說不出的情感充滿心頭:新鮮、親切、非常神秘、非常圣潔……”“延安是世界上最艱苦也是最快樂的地方!”于藍老師一生都沒有辱沒“優(yōu)秀兒女”這個光榮稱號。
1982年,于藍在當年的《大眾電影》第6期發(fā)表《獻給孩子們的禮物》,她從演員轉型到主政發(fā)展中國的兒童電影事業(yè),成了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的首任廠長。也就在那一年,她把兒子田壯壯送進了北京電影學院的考場。后來田壯壯不負眾望,成了第五代著名導演,大兒子田新新也成了小有成就的電影錄音師。她從60歲一直干到80歲方才退居二線,晚年繼續(xù)發(fā)揮余熱,為兒童電影開疆拓土,竭盡全力。
2019年9月底,于藍老師榮獲“最美奮斗者”個人榮譽。
從話劇到電影:她靠扎實的生活底蘊走上銀幕
最初,于藍老師的理想是“當一名工程師”,修橋筑路報效祖國,不過延安當時沒有這樣的學校。1940年春,延安魯藝到軍政大學挑女演員,便把這個愿意看戲、看電影,還看得十分入迷的青年女黨員挑走了。
延安的歲月中,于藍白天上抗大讀書,晚上點著汽燈參加文娛演出,從打小堂鑼跑龍?zhí)组_始,到主演話劇《一二·九》《火》,于藍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第一次把藝術細胞毫不保留地展現給了延安的觀眾。
不出一年,她在鐮刀斧頭旗下舉起了右拳,人生道路的基石從此牢牢樹立。很快,于藍的名字在延河岸邊開始被人熟知……
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于藍老師曾兩次回到延安,每次都去魯藝舊址參觀。昔日那些充滿著抗日青年樂觀主義、浪漫精神的歲月,讓她銘心刻骨。
于藍一生的榮光與她在銀幕上扮演勇敢、堅強、富有民族大愛和家庭親情的江姐形象緊密相連。但她在銀幕上塑造的第一個人物形象卻是一位在戰(zhàn)火中成長的“白衣天使”———1949年東北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白衣戰(zhàn)士》中的解放軍某野戰(zhàn)醫(yī)療隊隊長莊毅。
今年疫情期間,《北廣人物》特別策劃出版了《銀幕上的白衣天使》,開篇就是《“醫(yī)療隊長”于藍———從“戰(zhàn)地宣傳員”到“白衣戰(zhàn)士”》。此時,記者得知于藍老師身體就已經不好了,還傳出了于藍老師已經去世的謠言,盡管之后辟謠了,但那時候還是讓許多觀眾心里一驚。
于藍曾回憶:“演《白衣戰(zhàn)士》時,我和我愛人田方在東北電影廠當指導員。那個時候(東北電影廠)還不能拍故事片。我們一共辦了四期學員班,我是第一期和第四期的指導員,同時還是戰(zhàn)地宣傳員……”
為了塑造好醫(yī)療隊長莊毅這個形象,于藍曾隨攝制組到山東野戰(zhàn)醫(yī)院,也在長春尋找部隊醫(yī)院去體驗生活。她端膿盤,換紗布,參加手術實習,靠著扎實的生活底蘊,最終勝任了“白衣戰(zhàn)士”這一角色,也由此邁出了電影表演藝術的第一步。該片公映后,于藍獲全國婦聯頒發(fā)的“救死扶傷”獎旗。
2006年8月29日上午,記者再次見到了來央視專題節(jié)目《革命家庭———兒女情長》拍攝節(jié)目的于藍老師。在該片里,她飾演的由家庭婦女變?yōu)閳詮姷母锩赣H周蓮,感動了一代人。
她的到來,使許多早早等在那兒的觀眾嘉賓異常驚喜與興奮?!罢鏇]想到,‘江姐的身體還這么硬朗……”“挺好的哈。”于藍老師應聲答話,聲音清脆,有一種豁達樂觀淡定的情懷。當她與46年前拍攝的影片《革命家庭》中的二兒一女重逢擁抱時,這位被周總理譽為“她演了一個好媽媽”的老人依然熱淚盈眶……“我就感覺她的內心充滿了一個愛字,就是對生活的愛,對丈夫的愛,對周圍人的愛,她不是抽象的愛,是一種革命的感性,因為我們有這個豐富的生活基礎和積累?!?/p>
《革命家庭》中由于有于藍已故愛人田方的影子,因此她更是鐘愛。她告訴記者,“田方在戲里扮演了一個角色———真實可信的地下黨領導人老劉。盡管我和田方在很多話劇里都合作過,但這是我唯一一次在銀幕上與丈夫合作……在這部我和孫道臨主演的戲中,老劉只有兩場戲,田方都認真演出……”說到此于藍老師竟淚眼婆娑。
“苦樂無邊讀人生”
記得2010年的6月3日上午,記者和著名導演李前寬、肖桂云夫婦和中國電影資料館的劉澍先生,一同來到于藍老師家恭賀老人家90歲生日。在于藍老師那間不足十平方米且非常簡樸的小客廳里,鮮紅的火蝴蝶花正開得旺盛。2013年是于藍從事革命文藝工作75周年,為此,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了由劉澍編撰的《革命家庭》電影版連環(huán)畫冊。
于藍老師身上動過8處手術,耳朵戴著助聽器,但精神矍鑠,讓人看不出來她已是九十歲高齡的人了。
那天,她還興奮地聊起了很多電影界鮮為人知的往事。這次,李前寬夫婦給于藍老師帶來的生日禮物是他們倆共同創(chuàng)作的一幅題名為《國色天香》的畫作,十分喜慶。牡丹與蘭花盛開的畫面上方有一行這樣的題詞:“于藍老師是中國影壇德高望重的表演藝術家,在銀幕上塑造的眾多藝術形象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在于藍大姐九十華誕之際,呈上最美妙的祝福,祝福于藍大姐健康長壽。前寬桂云。二零一零年六月三日?!?/p>
這次,劉澍先生給于藍老師帶來的生日禮物是他整理完好的于藍夫婦在各個歷史時期從事電影藝術的幾大本圖片資料。當通過電腦將一幅幅圖片呈現在于藍老師眼前時,于藍老師驚喜地說,沒想到會有那么多連她自己都沒有見過的圖片,還指著圖片說出了她的那些同行們的名字……
80歲的時候,于藍老師出了一本書《苦樂無邊談人生》。當時一位好朋友的兒媳婦幫她打字,老太太有時就去坐在旁邊看,對方說,您學學,挺容易的。于藍一試,還真行。她慢慢敲出一本自傳。90歲了,于藍老師每天的生活依然很有規(guī)律,身體還很好。她說:“我感覺,人活著,中心思想就是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到哪座山,唱哪首歌,保持心情愉快,簡簡單單生活?!蹦谴?,她也談到了她人生的三大遺憾:為演員,電影拍了不過十部;為人妻,愛人卻過早離去;為人母,對兒子童年成長卻負疚良久……
經歷過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文革”浩劫、改革開放,她說自己是“苦樂無邊讀人生”。然而,她在觀眾的記憶中,依然是那個銀幕上傲立寒霜的紅梅花兒“江姐”、《革命家庭》里堅強偉大的母親周蓮、《龍須溝》里潑辣細膩的程娘子……生活中、銀幕上,一個個的形象疊加起來,重疊出一個真的于藍。
緬懷!致敬!永遠的江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