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我是一名初中生的母親,前些日子,我們讀初二的女兒強行“霸占”了一間閑置的小屋,并在小屋門上貼了一張“告示”:早上7:00之前父母不得入內(nèi);晚上7:30-10:00家長不許打擾,有事請敲門。我們對孩子的做法非常不理解,感到孩子大了開始與我和她爸爸疏遠了,真是讓人傷心。
無獨有偶,我的一位朋友不久前搬進了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居住條件改善了,全家人都非常高興。但他15歲孩子的要求卻讓他感到為難:孩子要求給他一個獨處的房間,作為臥室兼學習房,并且要求此房間父母不得擅自入內(nèi)。孩子的這種要求的理由是:尊重個人隱私。我朋友對孩子的這種要求也非常不理解。
我覺得此事在初中生中可能較為普遍,希望您能從更高的層次上談?wù)勥@個問題,以便幫助我和更多的家長都能妥善解決這一問題。
一位困擾的媽媽
這的確是個很有普遍意義的問題。雖然不是每個家庭都一定都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獨立的房間,也不是每個孩子都一定要求有自己的房間,但是,能夠有一個屬于自己心靈獨享的空間,能夠擁有一間只屬于自己的“心靈小屋”,卻是少男少女共同的渴望。
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人到少年時便萌生了獨享一塊心靈天空的心理需求;人到少年時閉鎖性就成了一個最顯著的心理特點;人到少年時心靈不再像童年時那樣透明,即使對最親近的人有時候也要悄悄關(guān)閉自己的心扉。換句話說,學會閉鎖心扉, 這是人生成長的必然,是可喜可賀的事情。
這又是為什么?
這是因為少年走進了心理斷乳期。少年期最突出的變化是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他們要求獨立思考問題、認識世界、評價自己,要求社會承認他們獨立的地位,要求觀念獨立、行為自治??梢哉f,追求獨立,確立自我,是少年期自我意識的主要特點,心理學家霍林沃思稱之為“心理斷乳”。
所謂“心理斷乳”,是指脫離父母的監(jiān)護,成為獨立人的過程。人的第一次誕生是脫離母體的解放,由于隨后生理上的斷乳,與母親身體的聯(lián)系切斷了。但是在心理方面,孩子與父母仍然聯(lián)為一體。所以,這一次解放是不完全的解放。正因此,這個時期的孩子才需要父母與成人的保護,他們表現(xiàn)出對成人較大的依賴性。而孩子總要從依賴于父母的心理關(guān)系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人,必須進行心理上的“斷乳”。而心理上的斷乳,必須在精神的一切方面從父母那里獨立出來才能完成。
以心理上的斷乳為基礎(chǔ),人的獨立性和社會性發(fā)展才能完成。孩子說的“尊重個人隱私”“有事請敲門”, 也是獨立人格受到尊重的合理要求。這樣看,孩子進入心理斷乳期,適時地閉鎖心扉,意味著孩子將要長大,將要走向獨立,這是可喜可賀的事,家長們又何必“傷心”呢!
因此,我們應(yīng)該給孩子一間“ 心靈小屋”。如果條件允許,就給孩子提供一個獨占的房間。即使房間不夠,也應(yīng)盡可能創(chuàng)造讓孩子擁有自己獨享心靈空間的條件, 比如,讓孩子有一個在家中關(guān)閉一間房門獨處的機會,讓孩子有一個離開父母獨自活動的機會,讓孩子有一個獨立思考的機會…… 也就是說, 我們應(yīng)該而且能夠給孩子一個只屬于他自己的“ 心靈小屋”。孩子的“不許打擾”“ 不得擅自入內(nèi)”,也許措辭不夠溫情,但是,當孩子心靈獨享的時候,明智的父母理應(yīng)尊重孩子,對孩子的“心靈小屋”不去輕率地驚擾。
父母也許說,我們驚擾孩子,只是對他們不放心呀! 沒錯。少年正值心理斷乳的初期,是由兒童期向青年期過渡的半成人半兒童的時期,心理上存在著成熟與幼稚、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因而,這一時期是人心理發(fā)展歷程中一個“多事的季節(jié)”,的確會多不少麻煩。孩子生理上的斷乳,不是也給人帶來不少暫時的麻煩嗎? 但幾乎每位母親都不會因此而不讓孩子斷乳,因為人們知道孩子總要長大;父母應(yīng)以同樣的遠見來等待孩子心理上的斷乳。有了這種認識,我們就會對處在心理斷乳這個多事季節(jié)的孩子“多事”,多一點寬容。
父母也許說,對孩子“ 心靈小屋” 可以不去驚擾,難道對孩子閉鎖的心靈可以不聞不問?不,絕不。關(guān)注孩子的心靈是父母的神圣職責,孩子的心靈也有被父母關(guān)注的渴望。但是,真正的關(guān)注孩子心靈,首先需要父母放下架子,跟孩子講平等,營造一種朋友關(guān)系。
在我的心理咨詢實踐中,孩子們都十分熱切地邀請我走進他們的心靈,因為我在他們面前是平等的朋友。孩子不會拒絕朋友,父母能夠做孩子的朋友,孩子就會主動地邀請父母走進他們的“心靈小屋”。
父母也許說,我們做孩子的朋友了,孩子為什么有些話還是不和我們說? 的確,有時候任父母想盡一切辦法,也不可能把孩子的心聲全部掏出來。其實,這原本就沒有必要。獨享一塊心靈綠地,不要任何人來涉足,這是一個心理健全的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孩子長大了,自我意識覺醒了,有了獨立的人格,就應(yīng)該有一塊僅屬于自己的天地。把這方天地永遠地留給孩子獨自享有,也是對孩子深刻的愛。
在此我還想向少年朋友進一言:固然,形成閉鎖心理,走進心理斷乳期,希望有獨享的“心靈小屋”,是人生應(yīng)有的內(nèi)涵,“心靈小屋”不宜隨便被驚擾。但是,當驚擾者是你應(yīng)該尊敬的人,而這個人又是為了愛你、保護你,才寧愿擔著冒犯你的風險而闖入,你該怎么辦?是魯莽地將驚擾者推出去,再重重地將心靈之門關(guān)閉,還是請驚擾者和你一起關(guān)照一下這方天地的風光,使其放心滿意地自行退出呢?但愿每個走向成熟的少男少女都會做出理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