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善
我是17歲上到的元建寺,不是出家,是去那里當(dāng)教師。
師范畢業(yè)分配到夜村初級中學(xué)教書。學(xué)校就設(shè)在街西南塬上,離街二三里。與夜村中學(xué)只隔一條小溝,在塬上山洼的元建寺里。中學(xué)在老國道邊上,我是在那里上的初中?;貋碛值竭@里工作。
學(xué)校所在的古廟,地方人叫柏寺。民間傳說,有一年發(fā)洪水,山里沖下來不少柏樹,上面都寫著“柏寺”字樣。人們打撈后都不敢拿回家,就地建了這一寺院,才稱“柏寺”。
在這里教了好幾年書,只知道柏寺,只知道學(xué)校后面是農(nóng)場。學(xué)校院子中間兩排房子是老廟房。兩房之間有兩棵柏樹,有一摟粗,西邊還是廟房,南邊北邊也是,只有東邊凹下去,有三間房,一個場場子,是個教室。離開那里后才知道是元建寺。
工作第一年教初一數(shù)學(xué)。初一一班就在正院子靠西的廟里,依稀記得房大梁上有“大清”字樣。那年我剛17歲,還沒有公民權(quán)。印象中教師們都發(fā)選民證哩,卻沒有我的,還去跟人家發(fā)火來。我認真教書,和老師學(xué)生交朋友。課余時間,跟一撥青年教師練武術(shù),也是受了電影《少林寺》的影響,刀槍棍棒都擺弄。柏寺院子就在丹江北岸塬上。院外東邊坑里的操場出去,下一個豁口就到丹江河邊了。常常是天不亮,我們就“呼——”“哈——”狂吼起來,跟江濤聲共鳴,在沙灘上苦練武功。等學(xué)生到校時,我們已經(jīng)一切就緒,又規(guī)規(guī)矩矩和學(xué)生一塊出操。到上課時間,又夾著教案上課,為人師表了。下午學(xué)生回家了。飯后,一個人手捧一本書,從柏寺向南,從東院墻外小路到坡塬地邊。地里是莊稼,澗塄下面是蜿蜒的丹江,河對面是張澗鄉(xiāng)。我一個人坐在高塬塬子上,看一陣書,俯視一會兒丹江。偶爾飛過幾只小鳥,鳥的叫聲和丹江水的浪花相撞,很是和諧。呆呆的,兩手托腮,遠遠眺望緩緩流淌的丹江,心里那個夢想也隨江水一同去找夢里的海洋。一年四季,我都會在這土塬上看丹江,放飛一個小青年的理想。也把一個涉世不深的人的苦與樂,留到丹江記憶里……
離開柏寺已經(jīng)三十多年,夏日雨后再次來到這里。操場上已經(jīng)種上苞谷,也長出了苞谷棒子。學(xué)校大門鎖著,樓門上“商州市夜村初級中學(xué)”的字樣還在。我們正要找人時,從柏寺院子北邊間下一個院子出來一個中年男子,個子不高。聽到有人說話,就跑出來看。他就是看門人。從家里取出鑰匙,給我們開門。
校園一進去,原來的空場子,也種上了苞谷。正中間老會議室兩邊房子是校長和教導(dǎo)主任住的。我剛來沒地方,在校長辦公室住了幾個月。現(xiàn)在已經(jīng)破爛不堪,門窗都被人挖走了。在苞谷地西邊,靠老會議室山墻中間立有小黑板大小水泥牌子,正面寫著:元建寺。背面是簡介。院子中間兩棵柏樹,還是那么生機勃勃。樹中間豎了一塊碑子,還沒有寫東西。我當(dāng)年住的,中間靠南一排三間房子,背靠背住,一人半間,住六個人。我的那個房子也前后打通了,兩邊門窗都不在了。中年男子說:“賊娃子給偷去了,看不住呀?!蔽耶?dāng)年教的初一一班教室,門窗也不在了,房頂還是老廟建筑,梁上的毛筆字依稀可見。我用手機拍了照?!按笄骞饩w二十五年歲次已亥菊月閣”“主持沙僧慧明,五社人,若xxx等吉日重修”。“光緒”“僧”“重修”是紅色字體,其余都是墨色。那中年男子說,他在外地打工,回來看廟。這廟里的神是從丹江邊巖洞里搬上來,建的這寺。他說話很快,“你沒看這磚比紅磚要寬一指哩?!?/p>
問到學(xué)校北邊兩戶人家,他說,那兒子不成器,殺了人坐牢了,老兩口子早都死了。
這學(xué)校先是合到夜村中學(xué),設(shè)了幾個班,后來成了學(xué)生宿舍,兩所學(xué)校距離三四百米。再后來學(xué)生都住中學(xué),這兒沒人了。文物部門來說要接管,就雇人先看著。
從劉少鴻先生研究資料里知道了不少情況。這個塬下面是沿丹江北岸東行的古商於驛道。在民國《續(xù)修商縣志稿》中記載:“元建寺在夜村街西二里許,隆慶元年(1567)建,因以為名。崇禎六年(1633)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重修?!痹褐斜挠洠F(xiàn)存的建筑為清光緒時修繕。
唐朝時,這里誕生了一代高僧釋無業(yè)。據(jù)宋《高僧傳》記載:“釋無業(yè),姓杜氏,商州上洛人也。其母李氏忽聞空中曰寄居得否。已而方娠。誕生之夕異光滿室,及至成童不為戲弄。行必直視坐即跏趺?!贬専o業(yè)十三歲能讀《華嚴》《法華》,為神童。出家后有“南有鹽官北有無業(yè)”。他曾為兩位皇帝三道詔書聘為國師。唐代和玄奘齊名。宋時稱“超過孔子”。在五百羅漢中位列61尊。
這一代據(jù)傳說,這個寺廟就是開元寺,也是官寺,后來都毀了。這個寺院規(guī)模之大,在商洛境內(nèi),除了城區(qū),算最大的了。
盛夏的中午,我們路過丹江邊的孝義灣。這里原來是一個鄉(xiāng),十幾個村就在一個灣里,丹江從孝義北邊流過。當(dāng)時鄉(xiāng)干部下鄉(xiāng),騎自行車,一晌子就能把所有的村跑完。這里因出產(chǎn)柿子而有名。孝義灣原來叫孝爺灣,這還有個傳說。很早這里人不知道孝敬老人,只要老人走不動了,就用樹條笆抬著,從巖上推到丹江,算埋葬了??傻接幸患覝蕚浒牙先送葡聲r,兒子嚷著要留下樹條笆,父親不解,兒子說:“樹條笆,高掛起,今兒推我爺,日后再推你?!边@一下刺清醒了父親,把老人抬回去,養(yǎng)老送終。孝敬老人之風(fēng)興起。后來人們把那山巖叫孝爺巖,這個灣叫孝爺灣,時間長了就叫成孝義灣。在這里廟嘴子,發(fā)現(xiàn)仰韶文化遺物,在代澗子出土有戰(zhàn)國時代的鐵器。這里曾有戰(zhàn)國時期武關(guān)通往關(guān)中的一個烽火臺,西北東三面被丹江半包圍,是個天然的咽喉地帶,劉邦入關(guān)中曾經(jīng)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修農(nóng)田時,發(fā)現(xiàn)有手印的方磚砌成的“任死窯”(墓葬),手印方磚是唐代的。明代在孝義灣檐兒寺建有佛塔。清代商州牧羅文思為解決這里兩個灌區(qū)爭水,深入實際調(diào)研,用石磨扇上兩個磨眼將水分成兩股,兩地各用一股,平息了械斗,群眾立“青天羅文思太祖公分水利碑”紀念。
孝義灣適宜生長柿子樹,柿子品種就有近50種。這里的柿餅加工工藝有上千年歷史。志書載,漢代就盛產(chǎn)。相傳唐代楊貴妃就愛吃孝義柿餅。明崇禎年間,作為貢品,皇上嘗了一口,頓覺“甘甜順喉下,爽氣溢雙目”。每年霜降過后,采摘一種叫冒葵或干柿的柿子。將柿子插在旋柿餅的手搖車有鐵叉叉的一頭,把柿餅刀搭在柿子頂上,柿餅刀中間一條縫,另一只手攪搖把,緩緩搖,柿子皮就從刀子縫里出來。長長的,像寬面條,一米多長,柿皮子掛在桿子上晾曬。旋好的柿子或放在檐坡子(用三尺左右蘆葦扎成)上或掛在藤條上晾曬。20多天后,逐個捏成餅,捏時要不停地揉,捏好,再晾,再放到大缸或木頭柜里用柿皮子捂,經(jīng)過“三捏三晾三捂”等工序,柿餅上潮一層白白的霜就成了。孝義柿餅個大霜厚,肉紅透亮,軟如棗泥,爽滑香甜。含有胡蘿卜素、蛋白質(zhì)、氨基酸等多種維生素。有消炎、清火、健脾、潤肺、止咳化痰等功效。
從孝義灣312國道商(州)丹(鳳)交界處的劉二村向南,進到甘河溝,這水南流到丹江。原來是一個鄉(xiāng)政府,在東西二溝交岔處,就叫兩岔口?,F(xiàn)在劃歸到夜村鎮(zhèn)。當(dāng)年商州市在這里開過金礦選礦廠,如今廠子關(guān)門了,院里的茅草高過人。當(dāng)時廠子開產(chǎn)時,我還來參加過剪彩儀式,那份熱烈隆重,成了尋找不回來的歷史。站在遠處瞅著一片冷清荒涼,一下子都感覺不到夏日的酷熱了。
在去東溝的路上,有人搖旗旗子擋我們的車,讓朝出拉土渣的大車先過。一問,是棣花街里人,拉渣墊棣花旅游園區(qū)呀。小賈一說他表叔,那小個男人說就在他房后面住。他記下車跑的次數(shù),老板好給裝載機付錢。等大車開走了,我們才繼續(xù)進山。到小學(xué),村委會都沒有人。東溝水庫就在村澗下面,庫里水不多。路在半山腰修著。在白草嶺村路邊,見到73歲的劉舉升,坐在石頭上乘涼。老人說,這里長有白草毛根,就叫白草嶺。河里老沒水,都從地下走了,就叫干河。后來人叫成甘河,好聽,還真有水,好喝。跟上面的青崗坪合成一個村。修水庫時,他在工地上給做飯。那時做的多是糊湯,偶爾吃糊湯面,自己拿糧,國家還給補貼一些。大概是一九七二、一九七三年修的,公社里動員劉一、劉二、老山溝、甘河溝、張碾子、姜廟、白草嶺、年河、青崗坪9個大隊的勞力參加,一天都在成百人。人吆喊聲、打夯聲、放炮聲嚇得狗都不敢出門。干一天能掙10分工,一個工就兩三毛錢。干活歇下來了,還高興地唱《大海航行靠舵手》。水庫修成能澆成千畝地。
問孫有印,老人說:“那在青崗坪,還在上頭哩,郵電局里人,都老了。”孫有印我叫叔,和家父是同事,大個子,駝背,大鼻子像外國人,總是流鼻涕,愛下棋。一下開象棋,能圪蹴一晌子都不動。我上中學(xué)放學(xué)回來,他教我下象棋,教我分報紙,接電話。一沓報紙用尺子一壓,兩手同時抓,“嘩嘩”就一份是一份了;那時電話交換機是插孔,搖把子。他一下棋啥都不管了,有電話鈴聲了,喊我一聲,我就一溜煙跑去接電話了。對方要哪個單位,我朝標那個單位名字的孔里插入塞子。有時我給搖,有時讓對方自己搖。他下棋見不得人悔棋,一次對方的“車”剛放下,他的“馬”一下給吃了,對方急了,要“車”哩,他一急把“車”吞到嘴里,被對方追著在院子里跑。好多年不見老孫叔了,咋就不在了呢。
沿河再上,見一處生態(tài)養(yǎng)牛場,大大的院子不見牛,也不見人。聽小賈說,是幾個大學(xué)生辦的廠子,效益還行。路邊有一輛陜K越野車,還有開礦用過的機器,上面都是鐵銹斑斑一層子了,山上鳥兒叫著,知了也扯開嗓子吼。有洞子是開過金礦的痕跡。
上到離山頂不遠處,有一莊子人家,這就是青崗坪。三個男人在核桃樹下說話。那個叫孫曹升的,54歲,他就是老孫叔的侄子。提到老人,他說:“我大大都老了四五年了,你就是老李叔的老大么,聽說過的。”一說開話,一下子也親近了不少。他們仨陪我們到老孫叔院子。院子很大,還放了一臺空壓機,也生銹了。東邊廈房住著一個高個子男人,是老孫叔的親戚。四間正房是磚木結(jié)構(gòu),當(dāng)時在村里都是最好的了,門上鎖。娃些個都在城里住。溝再上去有個苦水溝,人都搬到山外了,一戶也沒有了。那里成了野豬溝,讓野豬給霸占了。下面是甘河,上面咋叫苦水呢,真說不清呀。
返回到半路上,小賈問他的同學(xué),還問那棵茶樹,他上學(xué)時來看過,有幾人粗。上到一戶院子,院里曬著小麥,上房有個中年婦女,笑笑地說:“你問周福民,養(yǎng)飛鼠哩,娃病的很厲害,錢花的到處借哩。”女人嘴能說,說她男人到夜村街里浪去了,屋里老人不在了,剛過了百天。老人得的是瞎瞎病,看不好。女的是一九七四年人,屬虎的,跟我妹妹一樣大。問那茶樹,女的說:“在這山梁上哩,高的太太,有個小毛毛子路,太熱了,不敢去?!毙≠Z說:“那就算了,我害怕蛇?!迸男α诵?,說:“你還算聰明,我剛想給說哩沒說,這院子都逮了幾條了。”小賈又問他初中一位女同學(xué),女的說:“在白草嶺我娘家村里,老漢是個牛販子豬販子,把門跟前人騙了一道槽,豬牛拉去了,到現(xiàn)在都不給錢?!?/p>
過丹江,到北岸的老山溝三組,見到賈章存,他二姐12歲就不上學(xué)了,小隊里給她記四分工,隊上安排去修水庫。干了三天,被公社書記發(fā)現(xiàn),把帶隊的狠狠批了一頓,叫娃回去。他姐是個犟脾氣,硬要把她的工分干夠才走。他父親也在水庫工地上,還分到一個白搪瓷缸子,上面用紅漆寫著:東溝水庫修建紀念,1972年6月?,F(xiàn)在還在用著。
劉二村三組的劉書娃說,水庫修成了,第二年村上20多畝平地澆上水了,苞谷大豐收,人也能吃飽了。
劉二村在丹江南邊,斜對面就是棣花的雷家坡。劉二的丹江河堤里有五六百畝稻地,就靠這條3000多米的河堤保護著。河堤是青石和砂石砌成的,是劉家長輩劉邦長老人從年輕時一直守護到老的。他22歲上就當(dāng)了河堤基建隊隊長,一年四季都在從娘娘廟到南灣下梢轉(zhuǎn)悠,發(fā)現(xiàn)哪兒河堤有問題,馬上修補。每到夏季,他幾乎黑來白兒都在河堤上看著。一旦下雨,就立馬披上蓑衣戴上草帽子,扛上鐵锨小跑著上到河堤了,查看河水漲了多少,發(fā)現(xiàn)有險情,馬上發(fā)動群眾砍堤上的柳樹逼水護堤。有時忙的連飯都顧不上吃,家里人罵他,他卻笑著說:“咱管這事兒哩,不去管,把地沖了,大伙吃啥呀?!?/p>
有一年夏天,為在河堤中段古路口加固河堤,大中午冒著毒太陽,一個人到丹江北邊的五狼溝。跑前跑后,在一處巖窩下選了一塊大青石,有好幾噸重。當(dāng)時沒有大型運輸工具,靠人抬。老人家發(fā)動了120多人去抬石頭。光抬石頭的大梁得幾個人才能抬動,這叫龍杠,纜繩是十根八號鐵絲擰成的鐵繩。
下午天稍微涼快些,百人大軍開進五狼溝。鋼釬子撬的撬,塞鐵絲纜繩的塞繩,綁牛子的綁牛子,大家各忙各的。抬石頭人分為四方。同時起抬,同時走步,不然,木杠脫肩了,有可能砸死人。
從巖窩到溝口三里多路,抬到柏樹坡下,指揮喊休息,大伙一同放下杠子。坐下來抽煙,有煙葉自己拿報紙卷的,有抽旱煙鍋子的,還有從口袋掏出九分錢的羊群煙抽的,一個個抽的那個得意哦。不抽煙的諞閑傳,說二涼話。一海片的歡笑聲在山間回蕩。
劉老人一聲:“開工了!”人們立即各就各位,個個把杠頭搭在肩上。指揮的喊:“起抬——”一同起步,巨大的青石在人們的“嗨喲”聲中緩緩移動著。
到丹江河邊了人們放下杠子,脫光衣服,抬起石頭過河,水齊腰深,比路上抬能省點力。有五個孩子到北岸割草返回時,指揮抬石的叫他們連人帶背簍在大石頭上一塊抬過河。邦長爺爺都走了好幾年了,那塊青石卻巋然不動在古路口,守護著河堤,保護著地。
退休教師劉倉滿,76歲,回憶說,那時他才15歲,河堤干一天記八分工。抬大石頭時,全勞不夠,他也去支杠子了。有時兩個人抬一個杠頭子,換著抬。他和本家一個侄子一同抬。事先說好的,兩人同支在一個杠頭子下,抬石頭一起步,侄子就松開杠頭子,跑開了。從那天起,他的工分由8分增加到10分,而侄子卻由9分降到7分。
邦長爺爺為了保住那些口糧田,在丹江南岸河堤上奔波了六十六年,留下的腳印都壓摞摞子哩。到現(xiàn)在人們一說起老人家眼睛都會濕的。
鬼峪是棣花茶房北邊的一條溝,從鬼峪溝流出的鬼峪河是丹江北邊一條小支流。按說我們是不會關(guān)注它的,丹江上的支流無數(shù),較大支流也數(shù)不清。走丹江,光大支流都跑不過來,也都是有選擇地去了解情況。在《續(xù)修商縣志稿》(民國馮光裕著)的《河流志》篇中記錄有“恨峪河北來注之”,指的是注入丹江。在志書《北岸支流》欄里,有這樣的記載:“鬼峪水,一名恨峪,俗名‘鬼峪,上流分西鬼峪、東鬼峪。西鬼峪源出斜馬岔西北之雪山,東南流二十五里至散岔,與東鬼峪谷合。東鬼峪源出新開嶺,西南流二十里,會西鬼峪,南流至四方嶺入丹江?!?/p>
從外婆家韓河村石洼的陰坡翻過去就是西鬼峪。小時候二舅正月里到那兒跑竹馬子(跟耍社火一樣的民間娛樂),我跟著去過。陰坡是舅舅家的自留坡,溝畔有一棵板栗樹,每到秋天的周末,我就纏著母親到外婆家去,酣心的是那生生吃著香脆的板栗。外婆告訴我,從這兒翻過去就是鬼峪坪,還有個親戚就住那兒,四時八節(jié),行門入戶都來往著哩。
鬼峪,在地方志里又叫恨峪。志書都是求實的,咋能叫恨峪呢?這才引起我的興趣,說不定那小溝里真的隱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哩。
8月19日上午,雨后天還陰著。我們從茶房堯柏水泥廠后面,沿312國道邊一條斜陡坡水泥路而上,過鐵路橋涵洞,上到塬上,眼前是一大片矮化核桃樹。樹有一人多高,青皮核桃結(jié)得很繁,樹枝被壓得挨著地。還有幾塊地里栽的是大顆櫻桃樹。收麥季節(jié),我陪西安朋友來摘過櫻桃。進溝口是中坪村,村子在塬上,河在溝底下。再朝進走,過個小橋,路跟河就近了,隨便下一個澗塄就能到河里洗手。河水清清的,還有小魚。石頭很多,有大的有小的,大的比一間房子都大。
上了一個坡,拐過一道彎,有孤孤的一座小山堆,在河與路中間,山上有一座廟。當(dāng)?shù)厝苏f是娘娘廟,可以求子。山上路仄陡,我們沒有上去看。一門心思想知道恨峪溝的故事。小賈自言自語道:“一定有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不然咋能叫恨峪?有恨就有愛,愛不成了就變成恨了么。”
車行到一棵大核桃樹下,見小橋那邊場里有幾個人,我們下車走過去,問澗邊石頭上坐的老人鬼峪為啥又叫恨峪?老人也說不清,只說老地名叫鬼峪,這兒是大廟,原來溝里四個村,現(xiàn)在合成了兩個了,一個是龍王廟,一個是中坪。一位中年婦女說下面進溝就是龍王廟。
天陰著,空氣濕濕的,山上霧罩得朦朦朧朧的,有點仙境的感覺。知了不知疲倦地叫著。小賈今天穿了件黃色T恤,蚊子一個勁咬他,他說黃色肯招蚊子。一位老年婦女進屋取了凳子,還點了一根香,放到小賈的腿邊。剛才問話的老人叫米鎖牢,78歲,端著碗正在吃北瓜熬洋芋,還一個勁讓我們吃。他說這地方實際上叫對峪,是端對著丹江河南邊的大峪溝的意思,后來人叫轉(zhuǎn)音了么。老人吃了一口洋芋說,他老家在公路邊的米家塬,是他爺手里搬到這里的。他爺那時就占了半條溝,開荒種地。老家的老墳都在米家塬,年年清明祭墳,都去了要待幾席客哩?,F(xiàn)在坡里樹長的人都走不過去,也沒地了。人都跑出去打工了,平地都不好好種了。山里水夠吃,都壓了自來水。
這時來了一個小伙子,騎著摩托,他說是給貧困戶表上簽字哩,那位老年婦女回屋里,取來一個藍色檔案盒交給他。我走到門口看墻上貼的貧困戶明白卡,才知道這小伙子是棣花鎮(zhèn)干部,這里包片的還是我一個堂弟,他是副鎮(zhèn)長。
終于沒有找到恨峪美麗的傳說,老人說的叫轉(zhuǎn)音應(yīng)該是真的吧。這恨峪河水流過四方嶺。我們棣花人到商鎮(zhèn)、去縣城,過去都得從四方嶺走。平凹先生講過,他在商鎮(zhèn)上中學(xué)時,深秋黃昏,一個人從這里走 ,一人深的苞谷地里總害怕有狼,走著聽見地里苞谷葉子“沙沙”響,嚇得頭發(fā)都豎起來了。
平凹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寫的散文《十八碌碡橋》,那橋也是過去人必走的,就在四方嶺下,沙溝河后邊。我們又從鬼峪跑到那里看有沒有碌碡。河是小溪,水不多,上面是水泥橋了。橋西頭是一棵核桃樹,橋東頭是一棵柿子樹。橋涵洞的底座依然能看到幾個碌碡,沒有十八個了。平凹先生文中說,幾天暴雨,一場洪水涌下來,碌碡被沖走了,竟然在上河灘找到了,人們又重修了碌碡橋。這事兒還寫入了地方志。
我們下到底里,用手摸那碌碡,想想它們也夠驕傲了,讓平凹先生寫進文章里,留名百世呀!現(xiàn)在外地人來旅游,也爭著問十八碌碡橋的事兒,都要跑來看看咋回事呢。
看過十八碌碡橋,來到商鎮(zhèn)四皓墓。商鎮(zhèn)是丹江邊一個古鎮(zhèn)子。唐高祖曾在此設(shè)過縣。鎮(zhèn)街正對面,丹江南邊就是商山。因下雪時,雪厚雪薄出的山形酷似個“商”,才叫商山?!吧躺剿酿本褪且虼说妹?。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在商鎮(zhèn)老君殿上丹鳳師范時,也曾前來拜謁。那時看到三個土堆堆子,聽說有一位最后安葬在商南縣,也沒多少印象。后來,縣里把這里作為旅游點,進行修建,還請國內(nèi)名人、書法家,把歷朝歷代贊頌四皓的詩文勒石為碑,建成碑林。也曾來過多次,都是陪外地客人。園里的古柏也有上千年。那位胖胖的長臉楊老師講起四皓,說得一清二楚。什么東園公唐秉(河南商丘人)、夏黃公崔廣(寧波鄞州人)、綺里季吳實(湖北通城人)、甪里先生周術(shù)(蘇州吳中人)是朝廷四位博士官,怎么躲秦之亂,隱居商山,過著“巖居穴處,紫芝療饑”的生活;又怎樣被呂后請出山,打消劉邦廢太子的念頭,后又高官不受,返回商洛山,終老山林。漢惠帝在商州城南的高車嶺建祠,感念。連《史記·留侯世家》、《漢書》、曹植的《商山四皓贊》以及陶淵明《桃花源詩》開頭三句咋樣概括四皓隱居的歷史背景,他都講解得準確無誤,津津有味。陳道久、郝臣杰二位先生合著的《商山四皓研究》一書,研究得很深透,提出了“四皓文化”。其精髓就是天下歸心的舉逸民思想、修道潔己、非義不動的行為、沒有剝削壓迫,使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社會。李文實先生編著的《歷代商山四皓詩文集注》收集詠贊四皓的詩文189首(篇)。他書中收的《康熙續(xù)修商志》里的《采芝歌》,表達了四個老人對太平盛世的向往。詩中提到的“紫芝”,就是一種野菜,蕨菜,叫商芝。我們這里人又叫它拳芽。采摘時它就像小孩半握的拳頭,因此而得名。每到春天三四月,一早就得上山去采,采淡紫色的草頭兒。太陽出來一曬,它馬上就張開了,變老了,吃不成了。再長就成草了,又叫泥片子草。采回來一蒸成紫色,曬干。吃時,用溫水泡開,炒肉,蒸碗墊底,好吃,有去熱利水等功效。貧困時,曬干的拳芽是舍不得吃的,拿到集市上賣錢?,F(xiàn)在,沒時間采了,鄉(xiāng)里親戚送,或去買。商芝肉是一道招牌菜,肉肥而不膩,是招待客人的上等菜。
商鎮(zhèn)的老君河,在丹江入口北邊的陳村有一處“進士院”,在村子的南巷,現(xiàn)在保存還較完好。陳家一門,明清時共出過六位進士。進士院是一代宅住陳兆化建的。院巷口有上馬石、拴馬樁。前后有五層院落。黑漆大門的花門樓上鑲有“秀挹青云”楣匾。一層院落,門窗上有“永建乃家”“德致祥”和“致中和”匾,一進房五間開廳,為抱廈樓,中央一間是過廳,頂上是天窗,兩側(cè)壁書“朱子家訓(xùn)”。東西耳房木板裝飾,內(nèi)設(shè)客廳,后檐有“二龍戲珠”透雕窗欞。第二層院落,東通偏院東側(cè)門,西院墻上有彩繪圓形墻屏,書“壽”字?;ㄅ_上放假山,山上有小廟浮屠。山下金麟戲溪。正面五間開廳腰房,格子門四扇,雕有四時花鳥圖。臺階上為明檐,東西耳房門側(cè)題“勤養(yǎng)廉”“儉補拙”。中央格子透雕門楣懸“敦本崇實”“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后檐中央有綠色屏風(fēng),頂上懸“詩禮傳家”等匾。東西兩側(cè)為“禮賓廳”。東耳房為二代宅住陳維廉臥室,西邊是管賬先生居室。繞道屏風(fēng),出腰房后門,有東西狹長小院,東有木瓜樹,水井,西有“小客房”。再入,是磚木結(jié)構(gòu)的回廊屏風(fēng)門,上端書“義門家風(fēng)”。東廈房三間是廚房,西是“內(nèi)客房”。最后一進,臺階高,五間開廳,明檐,宅住正屋。東耳房后套間為姑娘居室。前檐是三代宅主妻居室。正屋與西廈房間有5尺風(fēng)道,通向后側(cè)門,出后側(cè)門是跨院,6間,為磨坊、長工屋、柴草房、牛圈等。整座宅院,五重,四進房,七重門,兩座屏風(fēng)。屋內(nèi)青磚鋪地,院子用五色石鋪成花鳥圖案,前到后漸高,磚木土石混合結(jié)構(gòu),房頂五脊六獸。浮雕、透雕,名人題詠,山水人物壁畫,無所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