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一
1975年,我出生在福州的一個小鎮(zhèn)上。彼時母親已41歲,生完我后,她的身體越發(fā)弱下去,常年藥不離口。記得幼時我向她撒嬌索抱,總被父親一把拽開。
母親性格溫柔謙和,是典型的江南女子,也是虔誠的基督徒,嚴(yán)格遵照基督教教義行事為人。我是老幺,上面還有三個姐姐和兩個哥哥。孩子多了,拌嘴打鬧的事常有,可母親從未責(zé)罵過我們,更別說動手打。父親則性急,不善言辭,沒說幾句話就臉紅脖子粗,再解釋就說全是在部隊養(yǎng)成的習(xí)慣。
不過,性急的父親對母親卻極有耐心。打我記事起,父親已是鎮(zhèn)上一家中學(xué)食堂的主廚了,平日還會幫十里八鄉(xiāng)的大戶人家操辦紅白喜事。即便常年忙忙碌碌,他卻幾乎包攬了所有的家務(wù)活:做飯、洗衣、搞衛(wèi)生,甚至包括一大早起床倒馬桶——這在當(dāng)時大男子主義盛行的福州,簡直算是異類。鎮(zhèn)上女人們常夸母親好命,嫁了個好丈夫。母親就紅著臉,低聲應(yīng)承。
在我識字后,父親便拿出珍藏的菜譜讓我念著玩。偶爾他在家時,我便搬一把小竹椅坐在他身邊,問:“這個字怎么念?”“什么是海米?勾芡是什么意思?”……冬去春來,一本菜譜幾百道菜,我挨著念了幾個來回。偶爾念到一道菜,父親讓我停下來再念一遍。起初,我以為是哪兒出錯了,后來才發(fā)現(xiàn)是父親想聽得仔細(xì)點,以便買材料來照著做。
“爸,這個菜你沒做過嗎?”
“怎么沒做過,當(dāng)年在部隊炊事班,我把南北菜系做了個遍?!?/p>
“那為什么在家里還做這些菜?多費錢啊。”
父親把刀往菜板上一砍,刀穩(wěn)穩(wěn)地立在案板上,他說:“阿紅啊,你得記著,人生就像做菜,菜譜是死的,人是活的。該講傳統(tǒng)的就得講傳統(tǒng),但不能死講傳統(tǒng),要懂得因地制宜……”
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我家伙食一直是好得出了名,頓頓三菜一湯,就算只有番薯、南瓜,也能被父親侍弄出別樣的滋味。
第二年冬至前后,父親又摸出本《閩菜大全》讓我念。當(dāng)我念到“八寶紅鱘飯”時,見圖片上的大紅鱘揮舞著兩只大螯,配上油光發(fā)亮的八寶糯米飯,實在誘人,我咽著口水問:“這不就是螃蟹嗎,為什么又叫紅鱘?”
父親給我解釋了紅鱘與螃蟹的區(qū)別,隨后又補了一句:“反正煮到最后都是紅紅的,吃起來每一口都鮮得不行。”我急不可耐了:“爸,我想吃紅鱘飯,明天你給我做一頓嘛?!?/p>
在一旁做針線活的母親聽了笑著說:“傻丫頭,紅鱘可是稀罕物,我也只在小時候大年三十晚上才能吃到。每次我爸邊開鱘蓋邊說吉利話,然后把大螯夾給我吃。那味道香到骨子里,到現(xiàn)在我還記得呢!”
原本在躺椅上悠悠然的父親一下子坐起來,雙眼發(fā)亮地看著母親。我沒想那么多,不管不顧地嚷起來:“那我今年大年三十晚上也要吃紅鱘飯?!?/p>
“一只紅鱘得花你爸半個多月工資呢!咱家前幾年蓋房欠的債還沒有還完,可吃不起。等還完債了讓你爸弄一盤。”母親這么一說,我趕緊閉了嘴。父親摸了摸我的頭,沒有吭聲。
日子一晃到了年底。那一年,父親一直忙到臘月二十九。大年三十一大早,父親便喊我起床。父親騎著二八自行車,我斜坐在前梁上,一路“叮鈴鈴”地往街上去。從鎮(zhèn)尾到鎮(zhèn)頭,都是賣春聯(lián)、鞭炮、年糕、水果、花生、瓜子、蜜餞等年貨的攤子,濃濃的年味漾滿了整條街?;厝r,父親推著自行車在前,我拎著大袋小袋跟在后,看著父親寬厚的肩膀,耳邊響著“叮鈴鈴”的自行車鈴聲,心里的歡喜都快要溢出來了。
到了傍晚,父親開始喊姐姐們幫著端菜,我爭著要擺筷子放碗,母親坐在一旁緊著吩咐:“一定要小心,大年三十不能打碎碗?!鞭D(zhuǎn)眼間,八仙桌上已擺了九道菜,最后父親端上一個蓋得嚴(yán)嚴(yán)實實的大圓盤放在中間,一絲若有若無的異香迎面襲來。我使勁地吸了吸鼻子,伸手要去掀蓋,被父親瞪了一眼。
母親帶領(lǐng)我們做完飯前謝恩禱告(基督徒飯前儀式)后,父親掀起鍋蓋,一只大大的紅鱘趴在盤子中間,我大喊一聲:“八寶紅鱘飯!”
母親橫了父親一眼,父親卻嬉皮笑臉:“來,全家媽媽最大,有請媽媽來開蓋?!?/p>
原來,飯當(dāng)中的那只紅鱘蓋,應(yīng)由長者打開,打開之后,年夜飯正式開始。母親用筷子夾起紅鱘蓋的瞬間,隔著滿桌的香氣,透過隱隱的蒸汽,我似乎看到母親眼角的淚痕。待我再仔細(xì)瞧過去,卻見母親如孩童般歡呼起來:“阿端,是這個味兒,是我小時候吃的味兒!”
父親給我們一人盛了一碗:“今晚紅鱘飯個個都得吃。吃了來年我們家能蒸蒸日上,十全十美,日子越來越紅火,越來越好,發(fā)大財!”
“好咧!”那年的年夜飯,深深地烙在我記憶深處:明亮的燈火,撲面的熱氣,滿屋的飯菜香,間或夾雜著水仙的冷香。屋外的鞭炮響徹天,卻怎么也蓋不過滿屋的歡聲笑語。
吃過飯后,一家人圍在父母親的臥室里“坐三十暝晡”(俗語,即守歲),發(fā)完壓歲錢,我們圍鋪(坐在床上,蓋著被子取暖)的圍鋪,打麻將的打麻將,我趴在母親的腿上,睡意蒙眬間,母親卻一反常態(tài)地講起了她小時候的事。
曾外公家當(dāng)年是我們縣遠(yuǎn)近聞名的大戶人家,家產(chǎn)頗豐,曾模仿山西的王家大院,在鎮(zhèn)北邊蓋了108間房子,房連房、院連院,巷道縱橫,下雨天不打傘挨家走遍都不會淋濕,那座院落在我們當(dāng)?shù)財?shù)一數(shù)二。曾外公當(dāng)時說:“這些房子讓子孫住個十代八代都沒問題?!?/p>
幾次土地改革后,外公的田地和家產(chǎn)悉數(shù)上交國家或被分給貧農(nóng),一家人連老帶小十多口人窩在早先給長工預(yù)備的一間小耳房里。
1961年秋天,父親從部隊回家探親。鎮(zhèn)北的六姑婆見父親人將30歲仍孑然一身,就做媒把母親介紹與父親。父親對母親一見鐘情,私下對媒人說:“看她第一眼時,我就知道這輩子做我老婆的只能是她了?!敝螅赣H不顧上級阻攔提前轉(zhuǎn)業(yè)回到地方,進(jìn)入縣公安局工作。第二年,又不顧領(lǐng)導(dǎo)和家人的反對娶了家庭成分不好的母親。
沒幾年,“文革”開始了。
一天,縣領(lǐng)導(dǎo)找父親談話,讓他在母親和公安局局長的職位間做出選擇。父親毫不猶豫地選了前者,隨即離職回鎮(zhèn)上當(dāng)了一名中學(xué)食堂的廚師。父親哄母親說:“食堂伙食好,回鎮(zhèn)上還能方便照顧家里?!?/p>
“文革”結(jié)束后,父親為給外公平反的事四處奔走,費盡心思才拿回一處房子,讓舅舅們有了住所。這時,母親才知道父親為她放棄局長職位一事,為此狠狠哭了一場,說自己不值得父親那么做。父親卻說:“這世上啥也不如一家子平安齊整來得舒坦。”
在那個除夕前,我從未聽過這些往事,就連哥哥姐姐們也不甚了了?;蛟S是一碗紅鱘飯,勾起了母親的回憶。夜里人群散去,我睡意蒙眬時,隱約聽見母親嗔怪父親:“你看你,花那么多錢買紅鱘,太浪費了。咱家還欠著債呢!那么多錢吃一頓就沒了,太可惜了。”
“報告領(lǐng)導(dǎo),本人準(zhǔn)備過完年就做包子賺大錢,請領(lǐng)導(dǎo)批準(zhǔn)!”父親哄著母親說。
母親掐了父親一把,笑起來。我實在熬不住,合上眼睡了。
年后,父母親真的開始每天早起蒸饅頭、包子,炸油條、麻花,偶爾也讓我和三姐拎出去賣,我們家的日子也越來越紅火。那之后,父親也常常會拎回一只紅鱘清蒸,說要給母親補身子,其實大多都進(jìn)了我的肚子。但唯獨八寶紅鱘飯,父親只在年三十才做。
1985年春節(jié)后,母親的身體愈發(fā)不好,經(jīng)常頭疼、胸悶,夜里很難睡個囫圇覺。上醫(yī)院檢查,醫(yī)生說母親因多年憂思和勞累,導(dǎo)致心臟不好,不能干重活。父親便讓母親辭去竹器廠的工作,專心在家休息。
聽聞豬心對母親有益,父親幾乎尋遍鎮(zhèn)上所有的屠夫,拜托他們有了豬心便留給我家。父親還經(jīng)常挖柳樹根,上山采草藥——但凡別人告訴他治療母親身體的偏方,他都要找來試試。
然而,這年5月后,母親的病愈發(fā)重了。一番猶豫后,父親將母親送去二姐工作的醫(yī)院調(diào)養(yǎng)。每隔一兩天,父親就搭一個多小時的車去陪母親住一晚上,等第二天中午才回來。若逢周末,他便一早去市場買回帶魚,煎炸得微黃噴香,裝入保溫盒,再帶上些自制的油餅、麻花等,帶著我一起去醫(yī)院看母親。
端午前,父親接回母親,說等節(jié)后再去醫(yī)院調(diào)養(yǎng)。那天晚上,父親連做了好幾個菜。左鄰右舍都來看母親,熱熱鬧鬧地坐滿了大廳。父親嘴拙,沒說什么話,就挨個兒倒茶,臉上是抑制不住的笑容。次日,父親剛蒸好母親愛吃的紫菜包子,便給我念叨:“明天是初三,要煎面餅(春卷)給你母親吃?!保ㄎ覀冞@邊過端午,素來說初三煎面餅,初四做節(jié)仔,似乎比初五更隆重。)
我捧著包子啃得像狗,對父親提要求:“那春卷里蟶要少一點,瘦肉、豆芽多一點。”母親則坐在門前給父親縫衣服,望著我笑。
我原以為,第二天的春餅?zāi)苋缥宜福瑓s沒想到那以后春餅成了我最不愿觸碰的東西。
1985年6月20日,農(nóng)歷五月初三。
從那一天起,我的人生沒有童年了,父親則一蹶不振,反復(fù)說是因為他把母親接回來過節(jié),才讓母親心臟病突發(fā)時無人照顧……
這年年底,入臘月許久,我家仍冷冷清清,什么也沒準(zhǔn)備,父親閉口不言,最終還是二姐、三姐簡單買了些年貨??傻搅四耆翘?,父親卻又一大早出門,拎回來許多東西,一只大紅鱘赫然在內(nèi)。擺桌時,八寶紅鱘飯照例臥在飯桌中央。大哥放完鞭炮后,父親拿起筷子掀開鱘蓋:“來,來,來,大年三十團團……”他哽咽了一下,“大年三十紅鱘飯,來年蒸蒸日上,十全十美,大家多吃點?!?/p>
我顫顫巍巍地夾起紅鱘的大螯,將到碗里時,不小心抖了下筷子,大螯滑掉在桌上。大哥起哄:“噢噢,小妹今年得一整年吃飯掉飯粒啦!”我突然想,若是母親在,肯定不許大哥這樣奚落我,淚水忍不住涌上來。怕他們看見,我低頭偷偷憋了回去。而那碗盼了一整年的八寶紅鱘飯,因為母親不在了,也仿佛失去了香味。
我突然想起第一次吃的紅鱘八寶飯,那其實是父親為母親特意做的。父親對母親的愛,比我想象的還要深,父親有著中年男人被生活壓力摧殘導(dǎo)致的粗糙,卻始終對母親憐愛有加。
1988年,母親去世3年了。一個夏日午后,三嬤領(lǐng)著一個身材瘦削的女人走進(jìn)我家,說:“阿紅,你爸呢?”父親聞聲而出,看到三嬤和那個女人,臉?biāo)查g變了色,扭頭對我說:“阿紅,你先上樓寫作業(yè)?!?/p>
大姐后來提起,三嬤誠心誠意地要給父親做媒,也特意招呼她們回來商量,她們倒沒意見。父親卻不同意,還說,往后誰提再娶的事兒,別怪他沒好臉色。
第二年,大哥考上大學(xué),二哥去參軍,三姐初中畢業(yè)便鬧著出去打工,而二姐也按照母親的遺囑嫁給了二姐夫,家里一下子空下來,就只剩父親和我了。
時光如水,一晃3年過去了,我畢業(yè)參加工作。父親因長期操勞和思念母親,身體也垮了。這年,大哥大嫂在外地過年沒回家,二哥在部隊,三姐也嫁人了,家里就剩下我和父親過年。
年三十那天下午,父親招呼我進(jìn)廚房,說要把八寶紅鱘飯的“秘法”教給我。
父親搬了條板凳坐在灶邊,一邊看我操作一邊指點。我細(xì)細(xì)地按著父親說的做,待我把碼好的紅鱘飯放入蒸籠的那一瞬間,突然有種朝圣般的心情涌上心頭。
那一刻,我才真切地感受到多年前父親為母親做這一道菜的心思——不善言辭的他,把對母親的那份拳拳愛意,一點一滴地融入日常飯蔬里。
晚飯前,父親拿出一掛長長的鞭炮,讓我和他去門前一起放。在鞭炮聲中,透過微微的火光,我看到父親一動不動地凝視著地上的鞭炮,四方臉龐在火光中忽明忽暗,神色莫辨。雖只是兩個人的年夜飯,我們的儀式卻一點兒都沒有刪減……
自母親去世后就變得少言寡語的父親,那天卻對我說了很多話,話多到仿佛他已經(jīng)預(yù)料到這將是他和我吃的最后一次年夜飯。
轉(zhuǎn)年的初冬,父親便因心梗突發(fā)過世了。
起初,我還沒覺出異樣,總覺得父親只是出趟門,過段時間就能見到??梢惶煊忠惶爝^去,熟悉的家、熟悉的場景,往往一句“爸爸”出口,才驚覺再無回應(yīng)。那以后,我過了好幾年一人洗鍋做飯的日子。每逢年三十,我便輪流到哥哥姐姐家過,儀式越來越簡單,年夜飯只是在家簡單炒幾個菜。
2003年我結(jié)婚,老公是我們當(dāng)?shù)厝耍緟s在東北,我們也在那兒連過了幾個春節(jié)。大年三十,多半是找個飯店吃頓年夜飯,方便省事,但我總覺得少了點什么。偶爾在市場看到紅鱘,恍然覺得,自父親去世后,我再也沒有在年三十晚上吃過八寶紅鱘飯。
兒子出生后,我開始帶著他回老家過年。那時候開始興起年夜飯吃火鍋,2017年春節(jié),我們從除夕晚上到初三中午,其間和親朋聚會幾乎頓頓吃火鍋。當(dāng)晚回到婆婆家,見又是火鍋,兒子噘著嘴死活不吃:“這哪是過年?這是過火鍋年!”
我忽然想起在那個貧瘠的年代,父親為我們費時費力做的那道八寶紅鱘飯,那是父母留給我最溫暖的回憶,是我每一年的期盼和惦念,也是屬于我家的那份獨一無二的過年儀式。時隔多年,它總是讓我想起自己曾如此有幸成為父母的女兒,生活在他們用愛營造的家庭里,這讓我面對人世艱難時總比旁人多一些勇氣和篤定。那一刻,我知道父親為何要讓我學(xué)會做“八寶紅鱘飯”了。
第二天,我開始在廚房里折騰起來,蒸面點、炸年糕、炸魚、炸肉……沒等我做完,兒子就開始探頭探腦,偶爾跑進(jìn)來偷偷摸摸地拿一小塊塞進(jìn)嘴里,說:“媽媽,好香啊,這是在過年嗎?”我不禁啞然失笑,果然是孩子啊。我一下又想起了父親和母親。
(水云間摘自微信公眾號“人間theLivings”,本刊節(jié)選,黃思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