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N嶺
中日韓是近鄰,三國平等地聚合在一起開展合作的時間并不長。二戰(zhàn)后,三國國內都發(fā)生了巨變,中國誕生了共產黨執(zhí)政的新政權,日本被美國占領改造,朝鮮半島分裂,韓國誕生。由于日韓分別是美國的軍事盟友,1965年兩國就建立了外交關系。但因為冷戰(zhàn),中日到了1972年才恢復邦交,中韓直到1992年冷戰(zhàn)結束后才建立外交關系。雙邊關系的正常化奠定了三方發(fā)展交叉關系的基礎,其中,市場導向下的三國經濟聯系得到一定發(fā)展,主要是中國作為鏈接中心,逐步發(fā)展起面向國際市場的產業(yè)鏈,使得三國的經濟越來越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并且成為東亞地區(qū)經濟鏈接的中心。
1997年東南亞發(fā)生金融危機,隨之發(fā)展成經濟危機,擴散到整個東亞地區(qū)。東盟倡議召開與中日韓對話合作會議(即10+3),共同應對金融危機,這是中日韓三國領導人第一次聚在一起,是具有歷史性意義的聚會。這次聚會開啟了三國合作的大門。1999年,啟動了10+3框架下的三國領導人早餐聚會,2003年三國發(fā)表了《中日韓推進三國合作聯合宣言》,2008年,啟動了三國領導人的單獨聚會,發(fā)表了《三國伙伴關系聯合聲明》,2011年成立三國合作秘書處,設在韓國首都首爾。中日韓聯合制定了諸多合作文件。雖然曾因為雙邊關系出現問題而導致三國領導人會晤一度中斷,但是,出于合作的誠意,還是克服困難,堅持了下來。
中日韓合作的基礎是雙邊關系,從發(fā)展的角度,三方合作應有助于改善雙邊關系,但有時也很難助力,比如,韓日之間,近代日本的侵略與統治給朝鮮半島人民帶來深深的傷害,雙方在歷史認知和領土爭端上的分歧等,既觸及民眾感情,又影響政治關系。中日之間也有類似的問題,一旦發(fā)酵,就會使形勢向負面發(fā)生急轉。而解決這類問題難有“靈丹妙藥”,只有靠克制、理智,讓時間和智慧慢慢將其化解。2019年,恢復召開的三國領導人會議承諾,今后不因雙邊關系問題而中斷合作。這是一大進步。三國領導人會議在成都召開,出席會議的安倍首相看似開玩笑地說,如今,中日韓不是上演“三國志”。安倍顯然是借古喻今,即如今的中日韓三國非中國古代的“三國”,不是誰吃掉誰,而是合作共贏。這也的確是當今中日韓合作的基本特征。
當前,中日韓面臨不少嚴峻的挑戰(zhàn),既有經濟問題,也有安全問題。最緊迫的是如何通過合作盡快走出疫情,恢復常態(tài),拉動經濟增長。從未來發(fā)展看,三國需要重構經濟鏈,因為原有的互補型—外向型為特征的鏈接正在發(fā)展變化,需要構建新型的經濟合作關系,但困難不少。朝鮮半島仍處在安全高風險狀態(tài),三國需要在安全上加強合作,推動半島的和平構建。以往中日韓合作主要是經濟,安全領域很少涉及。日韓是美國的盟友,在中美戰(zhàn)略競爭加劇、美國對中國施加越來越多限制的情況下,中日韓三國需要在安全領域有所作為。非傳統安全領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比如,海上合作、環(huán)境合作、公共衛(wèi)生合作等都能夠做出突出的成就,并可以以三國的合作為引領,推動東北亞、東亞地區(qū)的合作。
在大變局時期,最需要做的是合作,而不是爭斗。但是,現實中,傳統的戰(zhàn)略思維依然盛行,東北亞仍被冷戰(zhàn)、后冷戰(zhàn)、“新冷戰(zhàn)”的混合陰影所籠罩。如何走出陰影,創(chuàng)建新未來,需要有新理念、新思維。有關創(chuàng)建東北亞新未來的思想已有不少。比如,有的提出,基于共生的理念,推動東北亞地區(qū)各國的和諧共處;基于人類安全的理念,推動東北亞和平共同體的構建;基于區(qū)域身份認同的理念,推動東北亞和解與合作;關于朝核問題,基于共同安全的理念,推動構建朝鮮半島和平機制和東北亞和平機制,等等。中國也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推動東北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為了共創(chuàng)未來,中日韓三國堅持合作至關重要,一則可以起到榜樣的作用,二則可以發(fā)揮引領的作用。中日韓是互相搬不走的鄰居,有著無法割斷的聯系,除了合作共進,沒有更好的選擇。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新時代,中日韓和合為貴。
本文責編 羅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