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銘 楊穎穎
摘 要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基本素質教育的核心部分。在當今新形勢的背景下,積極探索、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徑,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積極發(fā)揮新媒體作用、充分利用理論聯(lián)系實踐、積極依托學生組織、大力開展教育合力四種方法提出該如何來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關鍵詞 新時代 理想信念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曾指出:“長征勝利啟示我們: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沒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沒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撐,要取得長征勝利是不可想象的?!睙o論在什么時候,堅定理想信念,都會是大學生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但是受國際國內(nèi)形勢的影響,大學生群體中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問題,如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心理素質過低等。因此,堅定的理想信念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
1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內(nèi)涵
1.1理想信念教育的含義
理想信念教育,要先從理想和信念兩個角度逐一來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說,理想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想象,是人們在生產(chǎn)實踐中結合經(jīng)驗的合理外推,也是對未來社會的向往和對自身發(fā)展的追求,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目標中的集中體現(xiàn)。信念是建立在正確性和正義性之上的,是人們對自身觀點、原則和理想等堅定不移的確認和篤信,也是人們在追求理想目標過程中的強勁動力。二者共同作用,相輔相成,有一句話這樣描述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一個人世界觀和政治立場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xiàn),是確立人生價值取向的最高準則?!痹谖铱磥?,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一種大學生正確建立三觀的基礎。正是這種基礎的存在,大學生才能更容易的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2理想信念教育的意義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以理想信念為核心”。大學時期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理想信念在價值觀中具有統(tǒng)領的作用,“系好第一個扣子”至關重要,理想信念是人們的精神寄托,它幫助人們挺直腰板,迎著困難,走向勝利。想信念教育如同一堵防火墻,也像是一座燈塔。它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武裝自己,過濾不良信息,抵制不良誘惑,也可以在大學生迷茫之時,為其指引道路。
2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問題
2.1社會文化和政治經(jīng)濟對大學生的影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無法完全阻擋西方錯誤思潮的涌入,大學生在網(wǎng)絡上容易接受西方錯誤思想的侵蝕,也會出現(xiàn)錯誤的理想信念傾向。此外,伴隨著商業(yè)中逐利的浮躁氣息充斥著整個校園,部分大學生逐漸把理想信念畸形化,使得他們把賺錢作為人生目標,將錢與未來的幸福畫等號。
2.2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存在不足
理想信念被各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著力點和切入點,但又沒有形成一套完備的理想信念教育體系,部分思想政治隊伍建設出現(xiàn)問題,專業(yè)教育人員繁瑣雜事,以及管理機制的變化,無疑是給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增加難度,從而影響理想信念教育實施工作的效果,進一步導致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對滯后。
2.3大學生理想信念尚未成熟
大學生處于人生特殊的發(fā)展階段,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剛剛確立,部分大學生思想尚不成熟,思維方式單一。社會閱歷欠缺,對人生的體驗和思考不夠深刻,對馬克思主義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認識不夠深刻,在其牢固樹立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之前,容易出現(xiàn)波動。此外,大部分大學生的理想是利己的,因為人本身具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在遇到利益沖突時,多數(shù)會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這就意味著部分大學生不會去考慮他人,考慮集體,把實現(xiàn)祖國繁榮富強、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維護世界和平和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作為遠大理想。
2.4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意識淡化
鐘發(fā)亮認為:“對‘90 后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不僅要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主渠道作用,而且要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這兩條重要渠道?!钡杂袑W校還未認識到教育合力的重要性,沒有意識到學校教育與社會、個人、學校發(fā)揮協(xié)同一致、四位一體的作用。僅僅通過教育的某單一環(huán)節(jié)來改變目前理想信念教育困境是不可行的,需要形成一種教育向心力,各個擊破。而未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也一定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完美融合。
3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徑探究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中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一指導思想。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表明,青年大學生對民族復興程度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當代青年大學生作為民族復興的主力軍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動構建堅定的理想信念,肩負起國家興旺的重任共同努力,將知識和才能轉化成社會生產(chǎn)力來推動社會向新階段發(fā)展。其中構建理想信念主要分為兩步;首先,要注重對長遠目標的建設,與國家同命運、共呼吸。其次,要注重對當下目標的建設,將長遠目標細分和具體化,然后逐一實現(xiàn)。由此一來不僅可以完成對長遠目標的實現(xiàn),還可以循序漸進地提升自己價值。
3.1積極發(fā)揮新媒體作用,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隨著信息化的深入發(fā)展,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問題備受關注,各種意識形態(tài)話語激烈碰撞,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成為各種意識形態(tài)話語交鋒的主戰(zhàn)場?!笨赏ㄟ^多種新媒體形式,(下轉第69頁)(上接第56頁)創(chuàng)辦微信公眾號專欄,將新聞時事、熱搜頭條、標桿榜樣,或是身邊平凡人和事。作為青年大學生思想引領平臺,發(fā)聲平臺。高度重視第二課堂育人體系建設,圍繞培養(yǎng)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學生交流互鑒、堅定理想信念搭建廣闊舞臺。與此同時可通過新媒體建立監(jiān)督機制,避免學生接受不健康的理想信念或在出現(xiàn)錯誤理想信念時及時進行制止。
3.2充分利用理論聯(lián)系實踐,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充分體現(xiàn)大學生愛國情懷,積極響應《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下發(fā)的各種主題團日活動方案,可以聯(lián)合各高校、學院、社團共同舉辦理想信念相關學習活動,相互交流,集思廣益,旨在突出儀式教育感召作用。此外,還可依托各高校周邊紅色教育資源,例如:博物館、紀念館、革命根據(jù)地、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等進行參觀學習,追憶革命故事,緬懷英雄先烈,了解新中國成立后的偉大成就,堅定理想信念,傳承愛國主義精神,在大型集體活動中接受“沉浸式”洗禮。
3.3積極依托學生組織,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玩命式中學" 、"玩樂式大學"已經(jīng)成為當代中國教育的常態(tài)。提升大學生的學業(yè)挑戰(zhàn)難度,激發(fā)學習動力,調動主觀能動性是刻不容緩的事情。除思修課程外,教師可組織積極優(yōu)秀學生建立青馬工程、團學習小組等隊伍,將活動舉辦權交給學生,首先由學生自主策劃,其次由老師把關,最后由“專業(yè)”學生團隊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培訓。此方案有兩個優(yōu)點,第一是他們更了解學生的心理以及需求,可以全方位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去粗取精,開辦更具有針對性的活動。第二是可以減輕教師負擔,將精力更好的放在思想政治隊伍建設方面。第三是學生自身也可以得到鍛煉,提升團隊協(xié)作能力、組織能力等。對大學生實施"合理增負",從"四個回歸"方面真正建設與提升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質量與學習志趣。
3.4大力開展教育合力,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學校僅是小社會,社會才是一個真正的“大學校”,隨著人類生活方式的變革特別是信息社會的高歌猛進,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作用的不斷提高,網(wǎng)絡傳媒,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攀升,自我教育的實效性顯著提升,學校已難以獨自挑起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一種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與自我教育為一體的“合力教育”漸趨成為人們的共識,“四位一體”協(xié)同合作完成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切忌脫離青年大學生實際情況,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因材施教、側面引導,幫助學生反思不足和克服短板,調動學生學習理想信念的內(nèi)在動力,反對理想信念灌輸,提倡理想信念自主,增強積極性,充分利用新媒體教育形式,建立健康正確的理想信念。青年大學生在樹立理想信念后,若只有精神上思考而沒有實踐中的歷練,絕大部分青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感將會逐漸淡化。由此可見,建立理想信念相對輕而易舉,但理想與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則是步履維艱,重視加強專業(yè)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貫徹落實教育合力、理論聯(lián)系實踐等重要思想,竭盡全力完成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 黃蓉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核心[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4(12).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J].浙江醫(yī)學教育,2004,3(04):1-3.
[3] 鐘發(fā)亮.“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徑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2):107-110.
[4] 郝鳳.新媒體時代執(zhí)政黨掌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