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湖南省2016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6YBG019)。
摘 ?要:81版電影《李清照》是一部女性電影,力圖展現宋代男權統(tǒng)治下李清照的成長、生活背景,塑造其敢于挑戰(zhàn)男權社會中男性的權威,敢于展現主體自由精神與思想,敢于反抗男性霸權欺壓的豪士形象。其所呈現的李清照熒幕形象及其反抗歷程,展現了女性凝視的敘事視角,投射出我國早期女性主義電影的敘事風格與實踐路徑。
關鍵詞:女性主義;《李清照》;電影;女性形象
作者簡介:肖勝云(1972-),女,漢族,湖南新邵人,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湖南科技職業(y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學。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18--03
由西安電影制片廠于1981年攝制并公開放映的電影《李清照》以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生平為敘事主線,記述并展現了其由歡快漸轉凄涼的悲歡離合的人生。從該影片的創(chuàng)作角度和敘事方式看,其創(chuàng)作“用來揭示女性的生存現狀”,體現出了“女權意識覺醒”,[1]是我國較早的一部不折不扣的女性主義電影?;谂灾髁x理論視角談論電影《李清照》,其所構建并呈現的李清照的熒幕形象,對于我們系統(tǒng)、深入地研究李清照,合理、真實地塑造李清照的媒介形象,梳理女性主義電影的發(fā)展歷程具有一定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李清照的成長背景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時期,雖出身書香門第,后被世人稱頌為“千古第一才女”,是當時聞名遐邇的著名女詞人,但觀其成長歷程,難以擺脫封建時期男權至上的社會大背景。波伏娃在其經典著作《第二性》中指出,“人類社會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男人/男性是第一性,代表著人/人類,是社會主體”,這也就是說“人類社會的組織和書寫方式圍繞著男性/主體來展開。在這樣的原則下,女性成了男性的附屬品,男性統(tǒng)治著女性,女性是社會主體的客體或者對象物?!盵2]電影《李清照》也正是這一理論、原則的現實例證。
李清照生活的宋代是男權凝視下的封建社會,相較于至高無上的男性權利,女性是第二性,是被剝奪了自主與自由的男性的附屬物,是男性的“客體”。所不同的是,生活在傳統(tǒng)道德約束與男權統(tǒng)治下的李清照,憑借自身出眾的才能與難得的自由思想,事實上成為了當時文學成就可與男性比肩的著名詞人。這在男性控制幾乎所有社會資源的傳統(tǒng)社會,是極為罕見的。
電影《李清照》通過塑造反面人物、封建男權代表張汝舟來加深對這一時期社會文化背景的刻畫。影片中,張汝舟一開始對李清照的態(tài)度是不屑一顧,認為“想她乃是女流之輩,能有多少驚人之才”,他是影片中所設置的男權社會代表。他所代表的這類人認為女性生來就應當是“養(yǎng)在深閨”的,應當恪守“三從四德”的禮制,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即使是李清照的父親也難于擺脫這種偏見,甚至發(fā)出“可惜我兒誤為紅顏啊”的感嘆。這是男權思想的典型映照,完美地呈現了對女性話語權的無情剝奪。趙明誠則是根據影片主旨所需而刻畫的維護女權的正面人物,他自始至終都與李清照站在同一立場。在大晟樂府的文人名士聚會上,當張汝舟用“才道自古以來就非女子之事”抨擊李清照時,趙明誠挺身而出,為其辯護說:“誰說自古才道非女子之事……我就不信,男子可以三房四妾,女子就非得恪守‘三從四德,寫一句抒懷之詞,就是大逆不道,這太不公平了吧!”由此即可說明,趙明誠是一個視“男女平等”的開明文士。這也成為影片中李清照與趙明誠情投意合,最終結為知己伉儷的重要原因。趙明誠一生都未將李清照視作站在男性對立面的女性,未將其當作男性主體的客體,而是以平等的眼光視之,并邀李清照同他一起參與《金石錄》的研究和編撰甚至將未完成的大計完全托付給她,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是難以想象的。
李清照能有后來之成就,與其所依附的家庭背景緊密相關。影片中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一個思想開明的文士,有多個鏡頭呈現了其妻在書房看書的情景,培養(yǎng)了其思維水準與話語表達能力,賦予了女性以話語權。在這樣一個寬松自由的家庭環(huán)境下成長,鍛煉并培育了李清照的女性主體意識和文化功底。影片中的李清照“妄議”當世眾多男性詞家,并寫作《詞論》以展開批判,進而力圖維護女性在詞作方面的話語權。
然而,僅憑李父、趙明誠二人的勢單力薄是難以改變當時社會主流思想的。女性主義的崛起依仗的是整個女性群體的思想解放,而且,這種思想解放必然要立足于思想自由的時代與社會背景。盡管張汝舟也對李清照愛慕不已,但這并非其對李清照思想與才華的仰慕,不過是看上了她的美貌,只是想消費其身體罷了。正如片頭所呈現出的游園精致一般,在當時絕大多數男性眼里,女性不過是園中各展其姿、互爭春色的各類花朵,只是男性視角下的“客體”,無論作為“主體”的男性是駐足欣賞還是湊近把玩,甚至是吟詩作詞贊美歌頌,在他們的固有思維中,花的本質依然是花。當李父和趙明誠相繼離世后,李清照如同失去枝干和綠葉的光禿禿的花,在男權的凝視下,在國破家亡的摧殘打擊下,逐漸走向凋亡。影片所展現的李清照的成長背景,恰恰切合了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女性電影喜歡在社會大背景下塑造人物形象的風格。
二、男權凝視下的李清照形象塑造
在傳統(tǒng)的父權、夫權社會文化視域中,女性長期在男性凝視下生活,“男性的凝視是一把標尺,不僅丈量著女性的身體,也制約著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3]。電影《李清照》所做的主題呈現也是基于此視角,綜觀全片,不難從中看出其所塑造的李清照形象的兩個特點,即在家國情懷上,她敢于堅持己見、敢于理性愛國;在個人婚姻、愛情上,她敢言愛、敢追愛。
(一)大義凜然的家國情懷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痹谥袊说木褡V系里,國家命運、家庭命運與個人命運是緊密不可分割的,是三位一體的整體。而在男權凝視下的封建社會,“家國情懷”的標簽似乎只在男性身上才能找見,女性往往被視為無知者、無畏者,故而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詩句流傳。而電影《李清照》中,李清照的人物形象因其敢于反抗張汝舟和宋高宗為代表的“賣國求榮”黑暗勢力的壓迫而顯得高大,體現出一種不屈不撓的文人骨氣與大氣凜然的愛國主義文士氣節(jié)。
趙明誠去世之后,李清照的保護傘逐漸被撕破,被迫置身于男權社會壓力之中。在影片中,她不僅受著張汝舟的無端欺辱,而且被宋高宗逼迫寫作歌功頌德的詞作。但作為一個滿腔熱血的愛國詞人,李清照本就痛恨以宋高宗為首的賣國求榮、茍且偷生的軟弱無能的政權團體,她堅決不向宋高宗低頭,在關乎家國存亡等大是大非面前,她絕不妥協(xié)。其“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鏗鏘不僅是對趙明誠民族氣節(jié)與傲骨雄風的贊頌,更是對與張汝舟同流合污的反派集團的有力諷刺,同時也彰顯其愛國主義情懷。這一形象雖然可以視作李清照女性意識的覺醒,但實際上仍是基于男性凝視、以男性的價值觀來衡量和刻畫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一直宣揚愛國主義價值觀,李清照自小學習、背誦儒家經典,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培養(yǎng)了自己的家國情懷,成為了與男性愛國之士同樣偉大的女性愛國詞人。在精神上,她體現出了與當時男性愛國文人同等的精神意志,表現在影片中,她寧愿進監(jiān)獄受酷刑也不愿為投降派宋高宗歌頌功德。影片所刻畫的趙明誠也是一個忠心耿耿、心懷天下的愛國志士,李清照與趙明誠情投意合的一個重要表征即為愛國精神。影片為展現濃烈的國家意志而塑造了堅貞、剛強的李清照形象,強化了女性的力量并試圖型塑女性地位,但始終未能擺脫男權凝視的通用視角,女性主義電影的特色也由此凸顯。
(二)敢愛敢恨的愛情觀
李清照是在宋代社會中的男權凝視下成長起來的,遵從著男權文化給予女性的種種要求和限定,這其中包括她的穿著打扮,性格愛好,為人處世的方式,甚至她的文學才情的培養(yǎng)等等,都深刻烙印著男權凝視的影子。在歷史記載中,李清照的性格是復雜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及其所處環(huán)境的轉換,其性格隨之變化。在她的少女時代,體現出單純、清新、活潑、靈動、典雅、含蓄的性格特征,充滿才情,也充滿著美好的夢想。電影里塑造的少女時代的李清照聰明可人,才氣縱橫,名滿京華。但正因為受過良好的教育,其作為女性的主體意識逐漸增強,不甘被男權凝視所約束,所以在與趙明誠結婚后,她敢于大膽地作詞向丈夫表露自己的相思、愛慕、憂愁和痛苦。電影《李清照》中,用《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和《聲聲慢·尋尋覓覓》三首詞來渲染這種感情。她不僅敢表達愛,更敢公開表達,這是其女性意識凸顯的重要標志。歷史上表現愛情、相思的詞作眾多,多為男性詞家所作,多是描寫男性對女性的感情或是愛情體驗。這種情感表達與切身體驗是處在男權凝視下的,是男性主觀意識強烈的“主體”表達。而作為弱勢的李清照,敢于“以我筆寫我心”,大膽道出女性的情感需要與渴望,是女性視角凝視下的情感流露。當然,這種表達仍然是建立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男性對女性行為和感情的社會規(guī)約與行事準則之上的。
在影片中,李清照不僅敢于言說“愛”,還敢于主動追求愛。對于古代的婚姻觀,從其社會背景與文化傳統(tǒng)看,婚姻是“社會賦予女人的命運”[4]。李清照的歸宿也是嫁人,但她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自由戀愛,忠于自己的喜好與選擇。影片一開始便從李清照的視角觀察了趙明誠狹義出手奪回街邊攤販老伯被張汝舟掠奪的玉壺并對困難中的老伯伸以援手的全過程,以此作為鋪墊,顯現其對趙明誠萌生好感。她本意拒絕大晟樂府的盛情邀約,但當聽說趙明誠在被邀之列時,立即飛奔赴會,愛慕之意進一步彰顯。在應邀即興賦詞時,她拒絕張汝舟給她“掌墨”,而在趙明誠提出為她“掌墨”時,她支開貼身丫鬟,默認了這一提請,愛意更為明顯,這都為后來追求愛情與婚姻自由埋下了伏筆。當她與趙明誠的婚事被父母堅決否定時,她義無反顧地和趙明誠一起隱居到了的青州的歸來堂。此處雖存在“大秀恩愛,遠離真相”的不真實處理,但基于影片攝制的年代背景——大力宣揚“解放思想”的改革開放初期,也是有意為女性主體意識崛起、大膽追愛而做的藝術處理,更能體現其作為女性主義電影的特性。當然,歷史題材電影在根據影片主題進行藝術處理時,必須要基于歷史事實,不能偏離真相,女性主義電影亦該如此。
三、男權壓迫下的女性命運抗爭
電影《李清照》塑造的是一個勇于追求愛情自由、反抗強權壓迫且有著崇高愛國主義氣節(jié)的女詞人形象,“抗爭”貫穿全片始終。這與中國早期女性主義電影的普遍特征有關,早期的女性主義電影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很大,時常“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浸潤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中,主要塑造的女性形象有兩類:一是翻身獲救的女性和由她們成長而來的男性化的女革命者;二是母親、地母形象。[4]電影《李清照》中所展現的李清照形象,透射著女性革命者的身影。筆者將從如下兩方面展開論述。
(一)反抗“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
電影《李清照》不僅講述了李清照自己追求自由戀愛、自主婚姻的“抗爭”過程,還有意加入了與李清照情同姐妹的侍女菱湘在她的引導下努力追求自由的敘事。菱湘十五歲時因為違反父母將她許給當地財主做妾的命令而離家出走,機緣巧合下來到了李清照家,得以與李清照相識。李清照教她讀書識字,主仆感情日漸深厚。當她得知菱湘遭際時,憤然感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怎樣?可憐多少薄命紅顏,就喪身于此?!边@不僅是在那個社會文化大背景下菱湘難以逃脫的命運,也是李清照自己也無法改變的事實,但她清楚地意識到了這種壓迫并萌發(fā)了反抗的種子。女性主義電影力圖通過女性視角揭露其背后的父權制的這一目的,在《李清照》中,在其所展現的李清照反抗并支持鼓勵菱湘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節(jié)中得以體現。在那個男權壓迫下的社會里,菱湘也只有在李清照這里才能感受到女性解放的希望,所以她寧愿終生不嫁,一直追隨、照顧李清照?!案改钢藉浴钡幕橐霾⒉荒芙o菱湘帶來幸福,而只有知書達理、思想進步、敢于反抗的李清照才能為菱湘撐起一片有限的追求自由的天。僅從這一點而言,李清照是當時女性對抗傳統(tǒng)婚姻制度的典范。
(二)反抗傳統(tǒng)男權社會的欺壓
影片中,除了趙明誠對李清照一見傾心之外,張汝舟也是她的愛慕者之一。但張汝舟的愛慕是基于男權凝視的,其視點聚焦于女性的身體,帶有很強的男性霸權色彩。在趙明誠病危之時,張汝舟將李清照挾持至家,施以軟禁,企圖強占李清照,其張牙舞爪的面孔盡展男性霸權的威風。雖李清照在得到了作為仰慕者的張汝舟的小妾的同情與幫助得以逃脫,但她堅貞反抗的形象得以樹立。隨后的欺壓體現在張汝舟將他的小妾逼瘋并往李清照的聲譽上扣了一盆“順服”的臟水。李清照不堪清譽被毀,盡管勢單力孤,仍毅然將張汝舟告到了衙門。在那種深重的男權壓力之下,她的反抗猶如累卵,因而張汝舟輕而易舉地將她送進了監(jiān)獄。在這里,李清照的反抗是堅決的,但她錯誤地把反抗的希望寄托在代表了男權社會的封建衙門,最后的結果必然是悲劇收場。
另一方面,李清照不愿給最高統(tǒng)治者唱贊歌的這種氣節(jié)一直貫穿影片始末。李清照被害入獄后,菱湘找周大人搭救,周大人無奈在宋高宗面前許諾將得到李清照為他寫的治國功績贊歌,為李清照尋得一條出路。然而李清照堅決不從,她骨子里痛恨著他賣國求榮的懦夫行為。李清照在收到丈夫戰(zhàn)死疆場的噩耗時,用鮮血寫下了“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鏗鏘詩句,表達了她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蔑視、痛恨和絕望,也表達了她對抗金志士的肯定和贊揚。《李清照》中塑造的是宋代男權壓迫下的一個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戰(zhàn)士的形象,她的抗爭帶著女性主義的光輝,雖然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仍是給男權社會及其思想禁錮提出的一個有力挑戰(zhàn)。
綜上,電影《李清照》以女性視角關注了宋代女性的生存環(huán)境及其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揭示了男權統(tǒng)治和壓迫下李清照追求自由、敢于抗爭的人生命運,塑造了一個敢于展現家國情懷,追求愛情與婚姻自由,反抗封建權威的一個革命性的大女子形象。這一形象的塑造符合女性主義電影揭露父權制社會、標榜女性獨特個性和自有追求的敘事風格。當然,影片所呈現的各種情節(jié)以及部分人物形象與歷史事實之間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距,但其作為我國早期的一部女性主義電影,是具有一定價值與地位的。
參考文獻:
[1]李嘉寧.中國當下女性電影的審美解讀[J].藝術評鑒,2018(18):175.
[2]陳曉云.電影理論基礎[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175.
[3]孫峰.“凝視”理論與女性主義電影研究[J].電影文學,2018(24):22.
[4]張涵.電影《無窮動》里的女性意識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1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