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伊迪絲·華頓寫于1911年的中篇小說——《伊坦·弗洛美》被認為是她最好的悲劇小說。這篇小說描寫了新英格蘭的鄉(xiāng)村生活和伊坦·弗洛美的悲劇命運,而伊坦生命中的兩位重要女性都不具備健全人格。本文將運用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來分析細娜·弗洛美的脆弱自我和瑪提·息爾味的放縱本我。這部小說展現了華頓對現代人精神狀態(tài)的關注。
關鍵詞:《伊坦·弗洛美》;人格結構理論;失衡人格
作者簡介:何笑笑(1995.10-),女,漢族,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人,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18--02
伊迪絲·華頓(Edith Wharton)是美國文學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也是一位敏銳的社會觀察者。她生動地描寫了20世紀初人們的生活,《伊坦·弗洛美》就是這樣的一部佳作,描寫了農村地區(qū)的人的生存狀態(tài)。亨利·詹姆斯是這樣評價這部小說的,“我十分欣賞……《伊坦·弗洛美》……它真是一顆寶石”[1]1205。這部小說以馬薩諸塞州一個名叫斯塔克菲爾的小鎮(zhèn)為背景,講述了伊坦與細娜痛苦的婚姻生活,以及伊坦與細娜的表妹——瑪提之間的悲劇愛情。有不少學者研究小說中的女性人物,也有一些學者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解讀主人公伊坦·弗洛美的畸形心理,但是卻忽視了兩位主要女性人物的心理分析。因此筆者將運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分析細娜和瑪提的失衡人格。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奧地利心理學家,被認為是精神分析理論發(fā)展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在其理論發(fā)展后期,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結構理論,將個體的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人格結構的三個部分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個體的整個生命中都是相互作用的,這對塑造人們的個性、行為和特點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三者發(fā)生嚴重的沖突,無法相互協調和平衡,則會使整個人格能量系統陷入紊亂狀態(tài),人就會精神失?!盵2]134。人格結構的三個因素必須相互配合,才能達到動態(tài)平衡的心理狀態(tài)。筆者通過分析發(fā)現,《伊坦·弗洛美》中的細娜和瑪提的人格結構都從原來較和諧的狀態(tài),在出現矛盾和沖突情況下,逐漸形成失衡的人格。
在《伊坦·弗洛美》中,伊坦陷入了在細娜和瑪提之間做選擇的兩難境地:細娜是他的妻子也是他的責任,而瑪提是他所愛之人。因此,這三個人相互折磨,沒有一個人擁有健全人格。根據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本我遵循唯樂原則,它不會進行道德判斷,只是一味地追求快樂和滿足;自我遵循唯實原則,它在滿足本我需求的同時,也會關注外部現實世界,運用常識和邏輯判斷事物;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它所追求的是道德完美,而不是享樂或現實條件。
一、細娜·弗洛美:脆弱的自我
在伊坦看來,細娜不是一個合格的妻子,她沉默寡言,脾氣古怪,對瑪提也很苛刻,但是細娜原本也是一位關心他人,積極健康的女性。在嫁給伊坦之前,細娜被描述為一個樂觀、開朗、能干的年輕女子。伊坦的母親生病時,細娜幫他照顧母親;伊坦的母親去世后,細娜幫他組織葬禮并安慰他。細娜對伊坦和他家人的照顧是她超我發(fā)揮作用的表現。細娜在結婚后,身體越來越差,與世隔絕的貧困生活讓她感到孤獨,逐漸變成一個冷漠、多疑的妻子。
但是細娜并不是一個惡毒的女人,當瑪提走投無路時,細娜讓她照顧生病的自己,給她提供了一個住處。與細娜相比,瑪提“在伊坦看來,她高了點兒,豐滿了點兒,多了點兒少婦的儀態(tài)”[3]115。雖然瑪提更迷人,但是細娜并不嫉妒她,“他的女人沒有露出過嫉妒瑪提的意思”[3]53。更重要的是,細娜也很照顧瑪提,讓她去參加聚會消遣:“瑪提初來他們家里住的時候,是他的女人說的,這種娛樂的機會不要讓她錯過”[3]47-49。細娜與瑪提相處的初期,盡管細娜身體不適,她仍遵循道德原則,關心瑪提。在這段時間內,細娜人格結構中的自我可以較好地平衡本我和超我。
住在斯塔克菲爾后,殘酷的環(huán)境改變了細娜,讓她感到孤獨。她想引起伊坦更多的注意,所以她經常抱怨自己的病,“‘大夫說我不能沒有人替我做事。她用她的單調的似哭非哭的語調說”[3]55。面對生病的細娜,伊坦并沒有耐心安撫,細心照料,而是將關注和情感都放在瑪提的身上。當細娜知道伊坦和瑪提的戀情時,她便像魔鬼一般地出現在伊坦和瑪提的周圍,“細娜出其不意地走來,又一聲兒不言語走開,冷冷地望他一眼”[3]55。細娜對伊坦愛和關注的渴望代表著她的本我,在伊坦和瑪提曖昧的刺激下,細娜的本我越來越強大。最終細娜把瑪提趕出了自己的家,卻完全忽略了瑪提沒有能力養(yǎng)活自己。細娜依賴伊坦的關注,渴望伊坦的愛,但是她的婚姻無法滿足她的需求,即無法滿足她本我的需求,細娜任由本我掌控自己。
在小說的最后,伊坦和瑪提的自殺并不成功,伊坦和瑪提反而落下終身殘疾,細娜在這里并沒有因為他們的背叛而拋棄他們,轉而選擇擔負起照顧他們的責任。細娜一方面本我對她的言行形成巨大影響,另一方面超我又促使她照顧他人,細娜脆弱的自我無法在本我和超我之間保持平衡。
二、瑪提·息爾味:放縱的本我
瑪提·息爾味是個年輕漂亮的女孩,在伊坦眼中,瑪提是那樣美好,讓他心動不已,但是瑪提自身的問題不容忽視?,斕岢錾谝粋€富裕的家庭,自父親去世后,家庭經濟出現危機?,斕犭m然也換過幾份工作,但是她無法勝任任何職位,直到她來幫細娜做家務,才結束漂泊的生活。小說中提到瑪提的工作能力和態(tài)度:“瑪提沒有管家的天才,她的教育也絲毫不能補救這個缺點。她很聰明,學什么都一學就會,但是愛忘事,愛夢想。什么事情也不肯認真”[3]53。作為一個20歲的女孩,瑪提應該盡力養(yǎng)活自己,但她不想努力工作,因此瑪提的本我已經有所顯露。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會在現實條件的影響下,“由唯樂原則過渡到唯實原則是自我發(fā)展中一個最重要的進步”[4]285?,斕嵩趤淼叫℃?zhèn)后,本我不僅沒有收到現實的抑制,反而越來越不受自我和超我的控制。
當細娜外出就醫(yī)時,只剩伊坦和瑪提在家,伊坦說雪好像還要下呢,瑪提回答到,“當真嗎?你想這要耽擱細娜的歸程嗎?”她這句話才問出口,臉漲得飛紅,把才端起來的茶蠱又匆匆放下[3]119?,斕岵⒉皇顷P心細娜,她的臉紅便出賣了自己內心的想法,不希望細娜準時回來。更糟糕的是,瑪提準備晚餐,用的是細娜珍愛的泡菜盤。盤子被意外打碎后,她說:“這是個送嫁的禮物——你忘啦?它的來路遠著呢,是細娜的費拉得爾菲亞城的姑媽送的,就是嫁給牧師的那個。所以細娜才舍不得拿出來用”[3]121。很明顯瑪提知道泡菜盤對細娜的價值,但還是把它從瓷器柜上拿下來。細娜問:“你把我的泡菜盤拿出來——做什么?”鮮明的紅暈飛上了瑪提的雙頰。“我要把飯桌打扮打扮”[3]177。當細娜不在時,瑪提用細娜珍視的東西來裝扮餐桌,為伊坦和她自己做一頓更好的晚餐,從這可以看出瑪提的私心。此時的瑪提渴望得到伊坦的愛,從而得到快樂和滿足,瑪提逐漸放縱的本我驅使她做出不應有的行為。
當伊坦送瑪提去火車站時,瑪提煽動伊坦和她一起自殺,“一直對著那棵大榆樹。你說了你能。咱們這就再也不會分開”[3]227。然后她解釋說,“伊坦,我離了你又往哪兒去呢?我不知道我一個人怎么活下去。你剛才也說了這個話來著。除了你沒有第二個人待我好過”[3]227。從瑪提的言行可以看出,她與伊坦的想法不同。伊坦計劃逃離斯塔克菲爾,并思考他們的未來生活,而瑪提只是討厭孤獨,所以才拼命地抱住伊坦。根據人格結構理論,本我只會發(fā)出指令來滿足自己的愿望,“它擁有沖動、自私、孤僻、唯樂是從的特點”[2]138?,斕岱N種行為都顯示出她的強大本我,選擇和伊坦一起自殺,她只考慮了自己,沒有想過細娜。在追求保護和愛以滿足自己的欲望的過程中,她被放縱的本我完全掌握,本我的力量壓倒了自我和超我。
三、總結
在《伊坦·弗洛美》中,細娜和瑪提的失衡人格在三人之間復雜而又悲情的關系中起到重要影響。作為妻子,細娜也曾傾力幫助他;作為表姐,細娜讓瑪提有家可去。細娜為伊坦和瑪提所做的一切表明她的超我是強大的。多年的孤獨讓她喪失了溝通能力,在知道伊坦的背叛后,她又受到本我的驅使,使得她將無依無靠的瑪提趕出家門,這也是造成最終悲劇的一大原因。當伊坦和瑪提終身殘疾后,細娜的超我又占據上風,擔起照顧他們的責任。細娜的自我在這個過程中變得十分脆弱,被本我和超我任意擺弄?,斕嵩诟赣H去世后,面對就業(yè)問題,她只是一味的逃避,來到細娜家之后,她逐漸被自己放縱的本我控制,渴望得到并占有伊坦的愛,最終煽動伊坦和自己一同自殺,并且導致兩人殘疾。通過運用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研究《伊坦·弗洛美》,不僅可以深刻認識兩位女性角色的失衡人格,也加深理解和諧平衡的人格對人類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Hart, James D. and Phillip W. Leininger.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 6th ed.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張傳開, 章忠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述評[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87.
[3]伊迪斯·華頓著.呂叔湘譯.伊坦·弗洛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高覺敷,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