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摘 ?要:徐琰是蒙元之際“東平學派”的第二代骨干人物,他在政治、儒學、散曲、書畫等方面均成就非凡,研究他的歷史貢獻,有助于彌補“東平四杰”這一群體形象的充實豐富,為蒙元文化研究提供佐證與幫助。
關鍵詞:元朝;東平四杰;徐琰;初考
作者簡介:王悅(2003.12-),女,漢族,山東東平人,就讀于山東省東平高級中學高二·九班,先后獲第二十屆“語文報杯”、第十七屆“葉圣陶杯”全國中學生主題征文一等獎,在《泰山晚報》發(fā)表《在平凡里浩然成長》一文,2019年12月加入泰安市作家協會。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18-0-02
徐琰(約1220—1301),字子方(一作子芳),號容齋,一號養(yǎng)齋,又自號汶叟,是元朝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州城街道辦事處)人。作為“東平四杰”之一,徐琰曾位居江浙行省參知政事和朝廷翰林院學士承旨,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和收藏家,堪稱蒙元一代風流人物。但是,就目前學術研究領域看,有關其人的研究的還十分薄弱,今可見的論文有浙江大學彭萬隆教授在《元代文學家滕賓生平稽考》一文中兼論了徐琰,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連起在《程文海、徐琰致義齋二札考》一文中談陸垕和江浙文士的交往中談到徐琰,浙江師范大學邱江寧教授在其《蒙元初期儒士的朝圣之行》綜述中提到徐琰其人,作家陸春祥在其《與天地相往來》介紹“元四家”之首黃公望的時候談到徐琰。在以上幾種乃至別的有關著述中,徐琰均已陪襯的身份出現。近年來,我在研究性學習中跟隨文化學者顏建國老師修習有關“東平四杰”的史料,對徐琰其人其事發(fā)生了濃厚興趣,因此在查閱資料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進行了整理與挖掘,以圖更完善地展示徐琰在政治、儒學、散曲、書畫等方面的杰出成就,闊開人們對“東平四杰”地了解認識。
有關徐琰其人其事,以顏建國老師的《元朝東平學派》書著中《“東平四杰”之徐容齋》《詞林英杰徐子方》兩節(jié)最為全面概括,我在跟隨顏老師研學的過程中也有了自己的思考與認識,深深喜歡上了徐琰這個多才廣識的詞林英杰風流士。
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徐琰雖然身居高位,博才多藝,是蒙元時期的著名人物,但在明朝編撰的《元史》中,沒有出現有關徐琰的個人傳記。人們知道徐琰生平,主要是參讀元朝雜劇評論家鐘嗣成所輯錄的《錄鬼簿》:“前輩名公有樂章傳世者—徐子方憲使?!盵1]這里強調了兩點:一是徐琰是散曲名家,在蒙元作家群體中屬于早期的人物;二是他曾位居憲使高位,是一位真正的封疆大員。由此可見,在蒙元國家政治和文學藝術方面,徐琰都是有影響的杰出代表。
十三世紀上半葉,中國北方處于蒙古、金、南宋的拉鋸戰(zhàn)中,一批豪族左右逢源,在夾縫中發(fā)展壯大自己,成為擁有強大軍事力量和物資基礎的漢侯勢力。東平行臺萬戶嚴實、嚴忠濟父子養(yǎng)士興學,人才輩出,“東平四杰”成為這一時期最為耀眼的名片,徐琰是四人中文藝范最為突出的一人。
有關徐琰和“東平學派”的師承關系,因為其人沒有列入《元史》的人物傳記部分,很難找到比較全面的記載,僅僅能從蒙元文士的詩文中,找到模糊的佐證。有關徐琰青少年時期在東平成長的過程,在元朝文士程鉅夫的所寫《徐廉訪母》一首長詩中,大體可以知道徐琰早年的成長歷程:
徐廉訪母
程鉅夫
大梁進士邢家女,嫁得徐郎在覊旅。
姑章但識寄來衣,阿婦未聞堂上語……
良人已沒諸孤長,富貴聨翩照鄉(xiāng)黨。
門庭日廣車馬多,但恨姑章隔泉壤。[2]
通過欣賞全詩內容,可以知道此詩的寫作時間大約在徐琰調任江南廉訪使一職之時,他的好友程鉅夫任江南行臺御史,此前他們曾同在京城為官,是喜歡詩文的同道好友;1288年同到江浙任職,他鄉(xiāng)遇故知,自然比別人更為親近。程鉅夫平時從徐琰口中知道了很多有關家世,于是他在這首贊美其母的詩中進行概述:徐琰的母親是金朝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他的外祖父是一位金朝進士,徐琰的父親也是向學儒士,結婚后外出求學,可是沒想一去不返。徐家是行善積德的義門,徐琰的母親生下徐琰后一直留在徐家;徐琰的姑姑們也因病去世,徐琰的母親就像照顧自己的子女一樣照看她們的子女。徐琰早年曾經跟隨別人生活,長大為官才知道了自己的出身,于是把健在的母親用車子接到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一起生活,成為一段孝子佳話。
有關徐琰在東平的早年生活,史料無蹤。他的寄養(yǎng)之家應該屬于官紳家庭,為此才有讀書入仕的機會。今存曲阜孔廟的宋朝《大宋重修兗州文宣王廟碑》的碑陰,刻有題字,內容為甲寅夏四月:“金源道人溫德潤、遼陽斡勒堅、金城史周、漯陽程知柔同來,男大九,學生東平徐琰從行,浚都趙晉敬題。”[3]甲寅即1254年,此時嚴忠濟的東平新府學還沒有建成,東平行臺的學子還在須城的舊府學讀書,這次前來祭孔的7人和東平行臺和曲阜孔氏均有密切關系,同來的金源道人溫德潤、遼陽斡勒堅、金城史周、漯陽程知柔、浚都趙晉、其子趙大九等六人均不可考,唯有此時為府學生的徐琰因為突出業(yè)績而揚名于后世。
有關徐琰的出生之年,可以在同期文士詩文中找到佐證。元朝歸德府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文士滕賓,青年時期曾受到徐琰的照顧,在大德五年陰歷二月,徐琰因病去世,滕賓有詩哭之紀念,其中涉及徐琰的年齡問題:
哭東園
滕賓
人間八十歲吟翁,一轉頭來夢幻空。
化鶴何心歸世外,騎鯨無信到江東。
香名合列仙班上,老氣猶橫詩卷中。
如此英靈元不死,梅梢月落響松風。[4]
看此詩,徐琰在1301年去世時80歲,由此推知他在1220年出生基本可靠。詩中盛贊徐琰儒雅愛詩,升天后必定位列仙班;他的英氣長存,和梅花松樹一樣高潔,必定永為后世所傳送。滕賓是蒙元著名學者、散曲家,他的成長經歷,證明徐琰的愛才與伯樂義舉。
看史料,徐琰一生的主要貢獻在教育、散曲、書畫等諸多方面,是影響蒙元文學藝術向前發(fā)展的骨干人物之一。
在教育方面,徐琰先在東平府學任教,是東平府學肄業(yè)生留校任教的優(yōu)秀弟子;后來,他到江浙一帶任參知政事、廉訪使等職,大力恢復教育事業(yè),參與了蘇州范仲淹祠堂和杭州的復建,成為很長一段時期長江下游和錢塘江下游辦學的支持人。據元代“儒林四杰”之一的文士黃溍在《重修西湖書院之記》中記載:“至元二十有八年,故翰林學士承旨徐文貞公持部使者節(jié),蒞治于杭,始崇飾其禮殿,而奉西湖上所祠三賢于殿之西偏?!盵5]這樣看來,徐琰至元二十八年(1291)任職浙西,曾到屬下的杭州巡視,在他的支持下,杭州官員先修復了孔廟,又把廢棄的紀念白居易、蘇軾、林逋三位名人的祠堂復建,這是西湖書院修建的起始,可知徐琰是蒙元之際杭州廟學的扛鼎人,為江浙人才輩出奠定了豐厚基礎。
徐琰在江南任職期間,業(yè)余喜歡寫詩為文和收集書畫作品,在文士周密的《志雅堂雜鈔》中,專門記載了徐琰的收藏情況;徐琰十分注意年輕文士的培養(yǎng),他曾經收留“元四家”之首的黃公望為自己的書童,看顏建國老師考證:“黃公望到徐琰幕府任職的時間大約在1294年左右,此時徐琰已經70多歲,黃公望才26歲左右,為此,年老的徐琰本想多多培養(yǎng)黃公望向儒為官,造福百姓,沒想年輕乖張的黃公望不服管教,最后兩人不歡而散,黃公望炒了徐琰的魷魚,位居高位的徐琰一笑了之。”[6]這樣可知,徐琰最為位居正二品的宰輔級高官,他對“元四家”之首的黃公望給予了指導和寬容,足見其人的寬闊胸襟和高一品格,也是他偏于重文的一個力證。也算是一個文壇佳話吧。
在蒙元“東平四杰”中,徐琰是文采最為優(yōu)異者,他的事跡不僅僅載入元朝鐘嗣成所輯錄《錄鬼簿》,到明朝朱權編撰《太和正音譜》一書,又兩次談到徐琰的創(chuàng)作情況:“詞林英杰徐子方、詞林英杰徐容齋?!盵7]朱權在“詞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中,把徐琰重復介紹了兩次,他錯把徐琰、徐子方、徐容齋弄成了兩個人,其實徐琰字子方,號容齋,這三種表述所指均是一個人。今可見徐琰傳世散曲主要有《蟾宮曲·曉起》《雙調·沉醉東風》《南呂·一枝花·間阻》《雙調·蟾宮曲·青樓十詠》等,其中以《雙調·蟾宮曲·青樓十詠》最為有代表性:
雙調·蟾宮曲·青樓十詠
徐琰
一初見
會嬌娥羅綺叢中,兩意相投,一笑情通。傍柳隨花,偎香倚玉,弄月摶風。堪描畫喜孜孜鸞凰妒寵,沒褒彈立亭亭花月爭鋒。嬌滴滴鴨綠鴛紅,顫巍巍雨跡云蹤。夙世上未了姻緣,今生則邂逅相逢……[8]
徐琰外祖父家長清杜氏本是文學之家,而嚴忠濟新府學時期元好問、杜仁杰、徐世隆又均寫詩善文,對眾多弟子影響頗深,這為徐琰的早期文學修養(yǎng)打牢了基礎。成年后徐琰宦游北京和蘇杭一帶,他多交文學之士,使得自己的文學修為持續(xù)提升。在散曲創(chuàng)作上,徐琰雖然不是以此為生,視若生命,但他由雅而俗的宗旨還是清晰明了。徐琰的這套《雙調·蟾宮曲·青樓十詠》十節(jié),生動再現了一位文士與一位藝妓見面和告別的場景,佐證元散曲和雜劇中出現的書生雙漸和歌姬蘇小卿的故事和徐琰有關,他是很早把這個故事引入散曲內容的作家之一。自元朝中后期,散曲和雜劇中多以雙漸和蘇小卿的故事詠唱始終不渝的愛情,成為一個重要文化符號,可見徐琰此《青樓十詠》散曲的傳承記錄和史料價值。
徐琰于1296年任亷訪使職滿離開江浙到京城任翰林學士(正二品);大德三年(1299)徐琰又升職為翰林學士承旨(從一品),成為皇帝近臣和一代“文柄”;1301年陰歷二月,徐琰在京師去世,走完了一個蒙元文士的人生歷程。徐琰的謚號為“文貞”,在古代謚號排列上“文貞”僅次于“文正”,因此可知徐琰在死后獲榮優(yōu)厚。他的一生白玉無瑕,文采飛揚,是蒙元百年的典范人物,堪稱后人勵志的炬火與照己的人生鏡子。
參考文獻:
[1]元朝.鐘嗣成、賈仲明著,浦漢明校注.《錄鬼簿正續(xù)編》[M].成都:巴蜀書社,1996.
[2]元朝.程鉅夫.《雪樓集》[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3]駱永烈.《石頭上的儒家文獻》[M].濟南:齊魯書社,1999.
[4]元朝.滕賓.《玉霄集》[Z].影印古籍.
[5]元朝.黃溍著,王頲點校.《黃溍全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6]顏建國.《元朝東平學派》[M].北京:團結出版社社,2019.
[7]明朝.朱權.《太和正音譜》[Z].《四庫全書》影印.
[8]隋樹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華書局,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