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松
我的父親,走起路來身板挺直目不斜視,腳步穩(wěn)健中帶些遲緩。腳步的步距,邁步的頻率都好像是恒定的,除了有些八字腳外,活像個訓(xùn)練有素的老軍人。那腳步聲也很有特色:腳步很重,節(jié)奏感很強,遠遠地就能聽到父親回來了。
小時候家境貧寒,每當(dāng)沒錢買本子、鉛筆,我就盼著那熟悉的腳步聲,心想父親回來就帶錢回來了。每次父親都沒讓我失望,每次都是那熟悉的腳步聲給我?guī)硐矏偂?/p>
小時候不愿與父親同行,父親對我的走路挑剔太多,總是嫌我腳不生根。父親帶我去他工作的單位洗澡,我不是推前就是拖后,我跑到前面,父親就大聲喊住我,于是我就躲在后面等他走出一大截再去追上,常常惹得父親生氣。
父親出門一般不乘公交,那個年代公交車也少,偶爾乘一次公交車,他邁著那慣有遲緩的步子上車,一只腳還沒落地車門就要關(guān),幸虧喊得急,否則差一點被車門擠著,回到家說起來,全家人都被逗樂了。
我想,父親孩提的時候肯定像許多孩子一樣,也是歡快的腳步;青年時代也該是飛揚的腳步。我說不清楚從什么時候開始他的腳步改變了,我只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腳步越來越遲緩,但腰板依舊挺直,腳步依舊實實落落。
父親在港務(wù)局工作,工作之余在碼頭上撿些從木材上散落的樹皮,常常下班捎回一排車樹皮當(dāng)燒材,母親招呼我們一起去接車、推車。父親駕轅,肩上挎著拉車的繩子,兩手攥著車把,彎著身子蹬著強有力的腳步。爬個大陡坡,他的腰躬得更深,腳步一蹬一蹬的就像一下一下爆發(fā),車子隨著父親堅實的腳步滾滾前行,父親盡管沒有魁梧的脊背,然而此刻我感到父親分外的強壯。
父親原本開個雜貨鋪,后來雜貨鋪倒閉了,無以為生。此時父親上有老母,下有我們姐弟四人,要養(yǎng)活一家七口,父親當(dāng)上了碼頭工人。
那個年代沒有裝卸機械,全靠裝卸工人扛著大包,踏著蹺板一袋袋礦石、糧食等貨物送上輪船。
一天下來,父親的肩膀血肉模糊,母親把父親的墊肩加厚了又加厚,然而肩膀上舊的皮肉沒長好又撕開了新的皮肉,模糊的血肉把墊肩黏上了,一脫墊肩就得撕下一層皮肉。
“干不了就換個工作吧,哪怕掙錢少點。” 母親說。
“或者就休息幾天。”見父親沒應(yīng)答,母親繼續(xù)說。
父親沒有退縮,在我們面前沒有流露出一點的痛楚。
我偷偷跑到碼頭上看父親“扛大包”:碼頭上回響著渾厚的號子聲,“吭呦啰”“嗨唷嗨”,六月天里碼頭工人光著脊背,披著墊肩,扛著麻袋包,邁著沉重的腳步……
在來來往往的工人中,我終于搜尋到我的父親。我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他的身影,我看到父親“扛大包”也和別人不一樣,別人走到大包堆,肩膀一斜就接過發(fā)過來的大包。父親走到大包堆,先是兩腳分開、踏實,因為個子高還要躬下腰,接過發(fā)過來的大包先直起身子再一步一步邁出去。那腳步邁得很用力,好像要把腳下的石板踏碎。我看見父親踏著顫悠悠的蹺板,吃力地向著貨輪攀爬,每一步都像踏在我的心頭上……
父親已經(jīng)離世二十多年了,然而我難忘父親的腳步,無論走到哪里,父親的腳步好像總在伴我前行。我的耳邊時刻回響著父親的囑咐:挺起胸膛,踏踏實實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父親的腳步,激勵我一生不敢懈怠,努力奮進。
在茫茫人海里,父親是再小不過的小人物。但,在我的心中是高大的, 宛如一座豐碑。
(責(zé)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