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虹飛
當時,即將升入大三的我,需要在中文系的語言、文學、文獻專業(yè)中,選出自己未來的方向。那時的我對文獻專業(yè)知之甚少,于是向師姐請教。師姐微笑著告訴我,在文獻專業(yè)的版本學課上,可以看到“蝴蝶本”。這個動人的名字,讓我的心也像蝴蝶翩翩起舞。我不由得好奇,什么是蝴蝶本呢?
后來我了解到,所謂蝴蝶本,指的是古籍的一種裝幀形式,專業(yè)術語是“蝴蝶裝”。說起古籍,相信大家腦海中呈現(xiàn)的畫面,大多是有著深藍色封面的線裝書。其實,線裝是中國古代諸多書籍裝幀形式中很晚才出現(xiàn)的一種,其盛行要在明代中葉以后。在宋元時期盛行的裝幀,則是蝴蝶裝。我們知道,線裝書的書葉是沿版心向外折,而蝴蝶裝正好相反,它是將書葉向內折,有字的一面在里,然后逐頁排疊、粘連,其“揭之若蝴蝶翼然”,故名蝴蝶裝。如此裝幀,是出于保護書籍、不污損文字的考慮,然而讀書的時候就有些不便,因為需要連翻兩頁才能看到文字。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中,第八集出現(xiàn)的《齊民要術》,就是蝴蝶裝。如果宋仁宗手捧一部線裝書,那就不符合史實了。
正是蝴蝶本等許多有關文獻學的精彩細節(jié),助我確定了文獻專業(yè)的選擇。2012年秋天,進入大三的我,正式開始了文獻專業(yè)的學習。在版本學等課上,我結識了更多的古籍裝幀,也了解到更多裝幀背后的精彩故事。
在蝴蝶裝之外,常見的古籍裝幀還有卷軸裝、經(jīng)折裝、包背裝和旋風裝等。卷軸裝和經(jīng)折裝,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很多書畫作品采取的就是卷軸裝幀,長幅底紙為“卷”,卷尾固定短棒為“軸”,底紙由尾向首卷起,即為卷軸裝。長幅底紙若按照一定寬度,連續(xù)折成一疊,首尾再加上封皮,那就是經(jīng)折裝了。
那么,什么是包背裝呢?一開始,我也覺得這個名字很陌生。通過學習我了解到,原來,包背裝和我們大家熟知的、我國重要的文化財富密切相關。明永樂年間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纂修的大型類書《永樂大典》,清乾隆年間紀昀等主持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它們采用的裝幀都是包背裝。包背裝的做法,是將書葉沿版心向外折,排疊之后再用紙捻穿訂起來,這樣就改進了蝴蝶裝翻閱不便的問題?!队罉反蟮洹返姆饷媸瞧恋拿鼽S色,《四庫全書》經(jīng)、史、子、集的書籍封面,則分別為綠、紅、藍、灰,對應春、夏、秋、冬四季。諸書開本闊大,令人賞心悅目。
說到開本闊大,我不由得想起那個關于《永樂大典》的神奇故事?!队罉反蟮洹啡珪?2877卷,裝成11095冊,嘉靖年間曾抄錄副本。然而,由于戰(zhàn)亂等原因,永樂正本失蹤,嘉靖副本亦流散各地,現(xiàn)存者罕。目前確知存世的嘉靖副本《永樂大典》僅四百余冊,其中超過半數(shù)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1983年,在山東萊州掖縣一位農民家中,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冊《永樂大典》,內容為卷三五一八、三五一九。更神奇的是,這本《永樂大典》是家里用來剪紙、夾鞋樣的。身為農民的老奶奶并不識字,然而一種“敬惜字紙”的樸素情感,讓她僅僅裁剪了書葉天頭地腳的空白處,正文文字完好無損!這本《永樂大典》后來被捐贈給國家,得到了很好的修復,現(xiàn)已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在現(xiàn)存的一冊冊《永樂大典》背后,還有很多傳奇的故事,而在每個故事里,有無數(shù)藏書家或學者奔走各地、搜求書籍、救護《大典》的身影。像我們熟知的魯迅先生、張元濟先生、鄭振鐸先生等大家,都曾為保護《永樂大典》作出重要貢獻。晚清著名藏書家葉德輝曾作《恨不讀永樂大典》詩,慨嘆“雖有全書目,一臠難已饑。此恨永無極,掩卷重徘徊”。多少癡迷古籍的藏書大家,窮盡一生,未能得見《大典》;而今天的我們,到國家圖書館就能近距離看到原本《永樂大典》,即使非全帙,也已非常奢侈、非常幸運。
猶記去年初夏,我在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訪學時的合作導師前來北京開會。老師行程極緊,但還是抽時間趕去國家圖書館看《永樂大典》展覽。老師駐足凝望《大典》,戀戀不舍的神情讓我難忘至今。
順便再說一句,卷帙浩繁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都是手抄本,而不是用雕版印刷的。如果在電視劇中出現(xiàn)了線裝《永樂大典》、刻本《四庫全書》,那就鬧了笑話了。
說完了包背裝,那旋風裝又是什么呢?對此問題,研究者有不同觀點。目前學界比較通行的說法是,旋風裝是將文字寫在紙葉上,再將紙葉鱗次相錯地粘貼在長幅底紙上,其外觀與卷軸裝仿佛,閱讀時又與冊頁裝相似。由于書葉鱗次相接,這種裝幀也被稱為“龍鱗裝”“旋風葉”。故宮博物院收藏著一部珍貴的唐寫本《刊謬補缺切韻》,就是這種形制。它的模樣,就像“旋風葉”這個名字一樣美麗。
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各種古籍裝幀,在版本學課上,老師不僅悉心講授知識,更讓我們自己動手,制作裝幀。老師將全班同學每兩人分為一組,隨機安排題目。我和室友分到的題目是卷軸裝。在親手制作的過程中,我們才意識到,看似再簡單不過的、一卷即成的卷軸裝,原來也大有學問。
前面提到,底紙即為“卷”、短棒即為“軸”,然小小一軸,其實也頗有講究。軸的兩端可以涂漆,還可以用琉璃、玳瑁、珊瑚、象牙、玉石等材料鑲嵌。這些裝飾不僅美觀、考究,更有實際功用。如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記載,隋煬帝時,即以軸的材質,來區(qū)分秘閣書籍的品類,“上品紅琉璃軸,中品紺琉璃軸,下品漆軸”。
為了保護書籍,卷端還需要粘貼厚紙或絲織品,稱作“褾”。褾頭要有絲帶,用來捆束卷軸。軸處還要系上書簽,寫明書名、卷次等書籍信息。根據(jù)張九齡等在《唐六典》注中的記載,經(jīng)、史、子、集各部,選用的軸、帶、簽顏色都各有不同。如經(jīng)部書為“鈿白牙軸,黃帶,紅牙簽”,史部書則為“鈿青牙軸,縹帶,綠牙簽”。我和室友需要裝幀的是一部文學作品,屬于集部,需以“綠牙軸、朱帶、白牙簽”裝飾。
于是我們跑去海淀圖書城,在貨架間挑選、采買相應顏色的材料,然后開始手忙腳亂地制作。班上的其他小組,也同樣緊鑼密鼓地制作著。分到線裝題目的男生們,小心翼翼地穿針引線;女生們在縫制之余,還為書籍制作了精美的云字套(將書套的兩塊接邊處,挖成云紋鑲嵌)。大家一起制作裝幀的經(jīng)歷,是我本科學習中難忘的風景。
古籍裝幀的知識、制作裝幀的過程,于無形中,讓我對書籍的版本形制與源流問題更加重視。在當今數(shù)字化的時代,千百年來流傳至今的經(jīng)典,可以簡化成方寸之間、薄薄屏幕上的幾行電子文本。這固然是科技進步帶給我們的巨大“福利”(想想看,在我們手掌般大小的手機里,可能收藏了明清江南藏書家一生未曾得見的珍善本),但另一方面,極為便利的電子文本,也遮蔽了一部部古籍背后極其豐富的版本信息,一個個版本之間錯綜復雜的傳刻關系,以及它們艱辛而又幸運的流傳過程。古籍裝幀的知識總會提醒我,在閱讀古籍內容的同時,不要忘記它們的流傳、形制與載體。
2013年秋天,我參加系里文獻專業(yè)的保研考試。巧的是,面試時抽到的題目之一,就是淺談中國古代的書籍裝幀形式,并論析哪種是最科學的裝幀?;谧约旱姆e累和思考,我順利地通過了保研考試,獲得了直博的資格。翩翩蝴蝶本,葉葉旋風裝,將繼續(xù)帶領我在這美麗的文獻世界里旅行。
責任編輯:曹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