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珍珠
摘要:陶行知的師愛精神要求我們要熱愛每一個孩子,這是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職責和義務。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中偏愛乖巧懂事的“好孩子”,而以忽視或嚴厲的方式對待調皮叛逆的“壞孩子”。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理解和尊重熱愛每一位孩子。即使面對所謂的“壞孩子”,也要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采用積極鼓勵的形式積極引導,讓幼兒感受教師的愛意和關注,形成自信、自尊以及自律的心理。
關鍵詞:師愛;每一位;理解;尊重
一、愛是教育的基礎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愛是教育的基礎。熱愛每一個孩子是從事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養(yǎng)。教師的師愛,能建立起良好的師幼關系,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培養(yǎng)幼兒的自信心,使幼兒在班級中更有歸屬感,使幼兒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能力都能充分發(fā)展。要尊重和熱愛每一位孩子,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尊重孩子人格,讓幼兒感受愛、成功與關注,形成自尊,從而養(yǎng)成自律的良好品質。
陶行知先生說:“漂亮的孩子人人愛,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的愛?!比绻粣垡徊糠趾⒆?,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孩子是冷漠的,那教師的愛就不是真正愛,是偏愛。師愛應該給予每個孩子溫暖。
面對調皮的孩子,用嚴厲和強硬的方式教育孩子往往會出現各種問題:缺乏自信、缺乏自律、叛逆(你讓做我偏不做);復仇(故意搞破壞,讓你生氣);逃避(當著你的面我不做壞事,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做壞事)等等。而利用愛教育的孩子總是那么謙和有度、富有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還能保持自律。對于那些乖巧的孩子,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喜愛他、關愛他,愿意多花時間和精力關注他,將愛、責任和資源也都優(yōu)先給他們。而對于那些調皮的孩子,我們也要利用愛來感化他,包容他的缺點,理解他的不足,尊重他的人格。讓教師的愛春風化雨,滋潤孩子的心田,讓孩子的心里充滿愛。
二、理解和尊重是愛的基礎
陶行知先生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陶行知先生一個朋友的太太,因為自己孩子把家里的金表拆壞就責罵孩子,還把孩子打了一頓。陶行知卻對她說:“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要被你槍斃掉了?!碧招兄壬浞掷斫夂⒆訉κ澜缛f物探索的欲望與孩子的動手能力有限之間的差距,尊重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欲,珍惜孩子的創(chuàng)造意識。從陶行知先生的事例中我明白了,當這些調皮的孩子犯錯時,教師不要一味地說教和斥責;表現好時教師也不要吝嗇表揚。要理解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查找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尊重幼兒人格。
我們班也有個調皮的幼兒。一開始,我發(fā)現他總是坐不住;動手能力差;每次畫畫,畫還沒畫就說不會;還喜歡到處闖禍。一會把小朋友的建構作品推倒了、一會又把自然角剛開出的油菜花給摘了。每次熙熙闖禍時,我們三位教師嚴厲地教育和批評了他,但是收效甚微,剛被教訓過,沒過一會轉眼又忘了,照樣我行我素,很是讓人頭疼。
一次放學,我們與孩子的奶奶交流。孩子奶奶向我講述了孩子情況:父母離異,孩子跟著媽媽一起生活。孩子媽媽平時忙于工作,只能由奶奶來照顧孩子。失去父愛、母親又忙于工作,孩子缺少關愛,也缺少安全感。我們開始理解了孩子的調皮搗蛋,也明白了孩子不愿意嘗試新事物的原因。
真正使我改變觀點是孩子爸爸打來的一通電話。熙熙爸爸突然打來電話懇請教師讓從老家趕來的外公看一眼孫子。原來自從孩子父母離異以來,孩子媽媽不讓孩子與爸爸有來往,孩子與爸爸和外公已經分隔很久了。當熙熙看到爸爸和外公來看自己時,可開心了,抱著外公不肯撒手。想必熙熙在與爸爸和外公分離時,一定非常寂寞。
經過這件事,我們更理解了孩子的一系列行為,也更心疼孩子。再次面對熙熙時,我會更加耐心和細心,希望用愛來澆灌孩子美好的明天。當熙熙出現膽怯心理時,會不斷鼓勵孩子嘗試。在畫畫時,我會耐心地蹲在他旁邊,給予他指導和鼓勵。當熙熙睡覺感到害怕時,我也會在旁邊陪伴著他,給他安全感。當熙熙犯錯誤時,我們也不會一味地指責,而是蹲下身詢問熙熙原因,理解孩子的合理需求,尊重孩子想法,讓熙熙自己明白錯誤,并幫助熙熙及時改正。我們也樂意讓熙熙承擔一些小組長的職責,交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培養(yǎng)自信心。我們還鼓勵孩子們多和熙熙交朋友,熙熙漸漸有了許多一起玩游戲的小伙伴。
時間長了,我發(fā)現熙熙對教師也越來越信任了,每天早上都要跑過來甜甜地說聲:“老師,早上好?!比嗽絹碓阶孕砰_朗了,在操場上經常能看到他與同伴歡快游戲的身影。他對班級也更加有歸屬感,經常主動幫助小朋友搬小椅子。在繪畫、建構、游戲等各種活動中更加自在和放松,在活動中更有創(chuàng)造性。
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意和關注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和變革,孩子們的生長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很多變化,造成了孩子身體和心理上的諸多差異。出生在離異家庭的孩子、留守兒童、以及父母教養(yǎng)方式存在一些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這些孩子在家庭中缺乏大人的關注和愛意,或在家庭中大人太過溺愛和包辦,導致孩子行為可能會出現一些偏差。他們與其他正常孩子比起來性格更為內向、內心閉塞、不愿與他人溝通交流,身心發(fā)展存在一定問題。
作為教師當看到這些“問題兒童”時,不要一味斥責孩子,而是要給孩子關注,多想想孩子這樣做背后有什么原因。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要有敏感度,及時聯(lián)系家長說明孩子情況,多與家長溝通,從家庭生活背景、家長教養(yǎng)方式等方面尋找原因。理解孩子這么做的原因,包容他、理解他、尊重他、愛護他。如果是家長教養(yǎng)方式有問題,要及時聯(lián)系家長宣傳正確是教育方法,不斷鼓勵和引導幼兒實現家園共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fā)展。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更常見的是教養(yǎng)方式有問題的孩子,想與這些家長溝通時,發(fā)現家長會抵觸教師推薦的教育方法。只有教師用自己的愛心才能融化教師與家長觀念隔閡的堅冰,用愛心讓家長看到我們的誠意,讓家長放心把孩子交到我們手里,當孩子在教師的關愛和引導下產生變化,我相信家長也會被師愛所動容,也愿意改變自己。
四、結語
愛滿天下,教師要熱愛每個孩子,只有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才能真正熱愛每一個孩子。面對調皮的孩子要了解孩子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了解每個孩子的特殊情況,避免一味訓斥和責備。而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采用積極、鼓勵的形式,積極引導,幫助幼兒認識到錯誤和帶來的危害,在活動中感受到教師的愛意和關注,形成自信、自尊從而自律的心理。
參考文獻:
[1]徐云芳.愛——溝通的橋梁[J].新課程(下旬),2013(1).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