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團委
為切實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心理防護與危機干預工作,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揚州大學充分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yè)優(yōu)勢,第一時間組織“揚老師”心理援助志愿服務團隊提供專業(yè)高效的心理援助,向學校師生和社會大眾傳遞戰(zhàn)“疫”“心能量”,以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tài)共克時艱。
“揚老師”心理援助志愿服務團隊由揚州大學專兼職心理咨詢師和具有一定專業(yè)基礎的優(yōu)秀學生骨干組成,成員均具有相關資質和服務經驗。自2020年1月28日起,“揚老師”團隊通過多途徑、多平臺面向學校師生及社會大眾提供專業(yè)高效的心理援助。截至目前,參與全國全省心理熱線服務200余小時,接受線上咨詢個案200余人次,發(fā)布原創(chuàng)科普文章30余篇,點擊閱覽量26萬人次。
“揚老師”團隊的主要工作思路和做法一共有三部分:
“我愿在線等”。一是開展“揚老師”在線心理服務。根據教育部關于教育系統(tǒng)開通疫情防控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的部署,揚州大學第一時間啟動“揚老師”在線心理服務,利用“揚老師QQ”“揚老師E-mail”“揚老師自助系統(tǒng)”等,多途徑、多平臺同時面向學校師生及社會大眾提供心理援助。二是積極參加全國全省心理熱線服務。團隊中有7名成員直接參與教育部華中師范大學、中國心理學會注冊系統(tǒng)、江蘇省心理學會等機構開通的心理熱線服務,為湖北省疫情一線以及江蘇省內的隔離和醫(yī)學觀察人員提供心理熱線服務。三是努力提升心理援助服務質量。運用ZOOM、心理公益微信號等平臺,組織參加專業(yè)培訓累計100余場,并邀請校內外專家進行專業(yè)督導,提升心理抗疫服務水平。
“我用心防疫”。一是積極投身全國全省心理科普行動。投身中國心理學會與中科院心理所聯合開展的“抗擊疫情安心行動”等公益行動,團隊成員的直播講座《疫情壓力下的大學生心理調整》吸引3萬余名大學生在線觀看學習。二是編制心理防疫指導手冊。組織專兼職心理教師和學生骨干撰寫和發(fā)布“用心防疫”系列心理科普文章30余篇,多篇文章被荔枝網等媒體轉載,累計瀏覽量26萬余人次。
“你我心相通”。一是精準分析心理援助需求。根據疫情形勢和心理學相關理論,結合“今日校園APP”等大數據、師生訪談分析等,積極研判疫情對不同群體產生的影響,并進行動態(tài)跟蹤分析。二是制訂實施個性化的心理支持方案。通過點對點推送心理文章、主動提供個體心理輔導、策劃組織線上活動等方式,積極做好信息收集、知識宣傳、心理疏導和朋輩支持等工作,并積極穩(wěn)妥地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三是大力開展師生“云”互助。舉辦輔導員“云服務”能力提升在線課堂,圍繞“云”端心理戰(zhàn)“疫”術等主題開設線上沙龍,引導學生開展自助互助。
“揚老師”團隊在工作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辦法:
突發(fā)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導致的心理困擾呈現出復雜性和普遍性的特點,心理援助工作者的勝任力需要強化和提升。因此,團隊運用ZOOM、心理公益微信號等平臺,積極參加由中國心理學會等組織開展的突發(fā)公共事件心理危機干預、心理援助倫理、哀傷輔導等專業(yè)培訓100余場,并邀請校內外專家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yè)督導,團隊內部成員之間定期交流研討,不斷提升心理抗疫服務勝任力。
新冠疫情導致的心理困擾人數眾多,除了提供心理干預工作之外,心理教育工作也面臨極大的發(fā)展空間。因此,團隊將心理干預和心理教育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來執(zhí)行。一方面為出現心理困擾的人群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另一方面加強心理科普宣傳,針對不同時期、不同人群可能面臨的心理困擾提出有針對性的應對舉措,不斷提升民眾的心理自助互助意識和能力。
后疫情時期嚴重心理困擾逐步顯現,受影響程度重,所需療愈時間長,心理干預面臨一定的難度。因此,團隊聯合兄弟高校和社會各方力量,充分調動醫(yī)院、社區(qū)等組織在心理援助以及高危人群的密切跟蹤等工作中的積極支持作用,暢通轉介診療機制和專業(yè)診斷咨詢渠道,確保援助的持續(xù)性、穩(wěn)定性和有效性,形成長效的心理援助工作機制。
“揚老師”團隊還用“三直”方法解決問題:
直面問題?!皳P老師”團隊反應迅速,第一時間集結,并根據疫情形勢積極研判可能對學校師生與社會大眾產生的心理影響,結合各自擅長領域進行任務分工,深入開展防疫知識科普、心理咨詢疏導、線上分類培訓、危機預防干預、多方宣傳推廣和熱線志愿服務,打出心理援助工作“組合拳”。
直入一線。選派政治素質好、專業(yè)能力強的專職人員和專業(yè)教師參與各條心理熱線服務,為抗擊疫情貢獻力量。同時,建立疫情心理危機干預與應對機制,面向學校師生和社會大眾開展網絡心理援助服務。
直達心靈?!皳P老師”在線心理援助團隊已累計接待個案200余人次,主要涉及校內外師生因疫情發(fā)展出現的考研、就業(yè)、學習等焦慮心理,也包括社區(qū)民警、醫(yī)務工作者等群體就社區(qū)居民心理輔導、疫情特殊時期親子關系等問題進行咨詢。同時推出的30余篇心理原創(chuàng)科普文章被各大媒體多次轉載,受到廣泛好評。
“揚老師”團隊的思考與啟示:
回應需求與主動服務并行。針對受疫情影響的不同群體,采取不同的舉措來有效應對。一方面重視心理困擾嚴重人員的心理干預,另一方面也要重視面向普通大眾的心理教育,互相支持和影響。
專業(yè)支持與外部資源并聯。一方面重視提供專業(yè)的心理支持和干預,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民眾的諸多現實困難,需要聯合社會、家庭、醫(yī)院等多方力量,積極應對。
志愿服務與錘煉隊伍并舉。一方面要強化心理援助的目的在于奉獻和助人,以服務社會為根本目標,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實踐訓練來錘煉隊伍,通過集中開展心理援助,持續(xù)積累經驗,提升隊伍的專業(yè)勝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