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全,曲殿波,孟維良
(黑龍江省創(chuàng)業(yè)農(nóng)場,黑龍江 佳木斯156321)
側深施肥又被稱之為機插深施肥,是利用水稻插秧機械配帶深施肥裝置,在插秧的過程中,將肥料直接施放在秧苗側位的土壤當中,從而使秧苗的前期發(fā)育能夠得到充足的肥料供應,可在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基礎上,減少施肥量,是一種高效的水稻施肥技術。
側深施肥技術的優(yōu)點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①該技術與水稻插秧一并進行,能夠為秧苗提供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成分,促進秧苗的生長發(fā)育。②肥料施在秧苗的側位上,基本不會出現(xiàn)浪費的情況,能夠使肥料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③在水稻栽培過程中,采用側深施肥技術能夠使產(chǎn)量有所提升,可以達到增產(chǎn)的效果。④在插秧的同時完成施肥,不但省時而且省力,種植成本隨之降低。⑤肥料側深施放,不會對稻田邊上的水系造成污染。
2.1.1 培育壯秧
黑龍江地區(qū)寒地水稻種植中,培育壯秧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健壯的秧苗是確保側深施肥技術應用的前提條件。側深施肥需要與水稻機械化插秧共同進行,若是秧苗不夠健壯,則無法滿足機插的要求,所以必須選擇壯秧,并保證秧苗均勻[1]。寒地水稻可以根據(jù)旱育秧的方法進行操作,以此來培育出苗質均勻的壯苗,為側深施肥奠定基礎。
2.1.2 稻田耕作
在水稻側深施肥正式開始前,需要先對稻田進行合理地耕作,這樣能夠確保側深施肥達到預期中的效果。若是稻田的耕層過淺,則會導致側深施肥中期出現(xiàn)脫肥的情況。如果稻田的耕層深度過深,那么會影響水稻的長勢,致使無法對土壤中的肥料進行有效吸收。因此,必須確保稻田的耕層深淺適度。根據(jù)寒地水稻側深施肥經(jīng)驗,稻田耕層的深度在12cm 左右最為適宜。同時,秧苗的側位,即側深施肥的部位,應當在秧苗外側3.0cm 左右,深度以5.0cm 為宜。此外,側深施肥裝置對稻田沉漿的要求相對較高,沉漿達不到要求,會影響側深施肥的效果,沉漿超過規(guī)定限值,回泥裝置無法對肥料進行完全覆蓋,部分肥料裸露,利用效率會隨之下降。所以在稻田整地和打漿的過程中,必須確保田面平整,耕深合理,沉漿適宜,從而為側深施肥的順利進行及其效果的發(fā)揮提供條件。
2.2.1 確定施肥量
側深施肥與稻田內秧苗的長勢密切相關,雖然寒地水稻是喜肥作物,但必須保證肥料的施用量合理,如果施用的肥料過多,那么很容易引起肥害。若是肥料的施用量不足,則無法達到應有的施肥效果。所以在進行側深施肥時,應當對施用量進行合理確定。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側深施肥的肥料利用效率比常規(guī)施肥的肥料利用效率高15-20%左右,換言之側深施肥的施肥量控制在常規(guī)施肥的80%左右即可達到應有的效果。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側深施肥的過程中,必須對施肥機的排肥量進行調控,確保各條之間的肥量均勻、一致,施用混合肥時,要將各種肥料攪拌均勻,做到隨用隨拌隨施。
2.2.2 施肥方式
在寒地水稻種植中,采用常規(guī)施肥方法,需要在水稻生長發(fā)育的不同階段進行施肥,如基肥、返青肥、分蘗肥、攻穗肥等等,施肥的次數(shù)比較多,人工成本高。水稻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肥料的需求有所區(qū)別。故此,應當采取相應的方式對肥料進行施放,以此來確保肥料的利用效率達到最大化的目標。由于磷、鉀肥在土壤中的移動性比較低,所以在側深施肥中,磷肥可以按照正常用量的80%進行施用;水稻進入生長后期時,對鉀肥的需求量比較大,因此鉀肥的側深施肥量應控制在80%,并在后期追施20%。氮肥在土壤中的移動性要高于磷、鉀肥,施入土壤15 天左右,便會形成5-10cm 的移動區(qū)域,基于這一前提,氮肥可以采用側深施肥與追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施用,防止水稻后期缺氮影響長勢,導致減產(chǎn)的情況發(fā)生。
在寒地水稻種植中,應用側深施肥技術,可以達到如下效果:
2.3.1 提質增產(chǎn)
通過側深施肥能夠對秧苗的早期發(fā)育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從而使水稻植株的低位分蘗增多,保證了早期分蘗的莖數(shù),隨著稻穗的增加,使秧苗的抗倒伏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結實率隨之提高,達到提質增產(chǎn)的效果。如黑龍江創(chuàng)業(yè)農(nóng)場在一塊寒地水稻試驗田上采用側深施肥技術,與常規(guī)施肥技術相比,試驗田每畝增產(chǎn)40.5kg。同時,側深施肥使秧苗提早抽穗,抗病蟲害的能力大幅度提升,降低了病蟲害的發(fā)生幾率。
2.3.2 秧苗發(fā)育速度加快
側深施肥在插秧時便將肥料施入土壤,肥料能夠持續(xù)產(chǎn)生作用,從而使秧苗在分蘗初期后的分蘗數(shù)顯著增加,分蘗期提前,無效分蘗減少,有效分蘗終止期延長,水稻能夠提前進入成熟期。通過在寒地水稻試驗田中應用側深施肥技術,使秧苗在分蘗6 葉期,達到莖數(shù)的9 葉期。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側深施肥的分蘗數(shù)比常規(guī)施肥的分蘗數(shù)增加2.0 株,并且植株的高度增加1.1cm。
2.3.3 肥料用量減少
在水稻機械化插秧的過程中,側深施肥直接將肥料施放到秧苗的側位,在秧苗的前期生長階段,為其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成分。由于肥料施在秧苗的一側,與根系之間的距離較近,即便是移動性差的磷、鉀肥也能在這個范圍內被秧苗吸收。同時,條施使肥料變得更加集中,稻田土壤內部的肥料濃度升高,隨著吸收壓力的增大,使秧苗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對肥料進行充分吸收。此外,常規(guī)的磷肥施用方法容易造成鐵錳結合,進而生成難以溶解的物質,會破壞土壤的性質。而側深施肥可以避免這一問題的發(fā)生,并且還能減少肥料的損失,達到節(jié)約肥料的效果。
在寒地水稻種植過程中,為進一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可以對側深施肥技術進行合理運用。具體應用時,除了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之外,還要對施肥量進行合理確定,并選擇正確的施肥方式,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側深施肥的作用,達到預期中的效果。未來一段時期,應當加大對側深施肥技術的研究力度,使該技術逐步完善,更好地為寒地水稻生產(chǎn)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