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潤
(安徽省懷寧縣黃墩林業(yè)中心站,安徽 懷寧 246113)
我國森林面積廣闊,林下土壤肥沃,適合多種作物的生長。當前我國林下土地利用率較低,為解決農耕土地不足的現(xiàn)狀,可以從提高林下土地的利用率著手。利用標準化栽培技術在林下種植香菇是不錯的選擇。林下香菇種植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但如何選用合適的栽培技術,提高香菇產量和質量,需要深入研究思考。
為保障林下香菇標準化栽培的經濟效益,應選用優(yōu)質香菇品種。優(yōu)質香菇品種應具有發(fā)菌快、抗病性強等特點。本文以“武香1 號”香菇為例,闡述標準化栽培技術,此種香菇具有個大肉厚、朵形圓正的特點,且60-70 天即可出菇,較為適合林下栽培。
培養(yǎng)基質是確保香菇能快速、健康生長的基礎,可以人工配選基質或者直接選用林下原段木作為香菇的培養(yǎng)基質。
人工基質配選:在配選基質時,要充分考慮林地的資源優(yōu)勢和價格,經過綜合篩選,將棉籽殼、木屑、麥麩、石膏、玉米面及其他微量元素以20%:60%:15%:1.5%:3%:0.5%的比例混合制成培養(yǎng)基質更為合適。此種基質的原材料價格低廉,有助于香菇高產。
林下原段木養(yǎng)菇:選取適宜的規(guī)格段木按一定方向擺放下森林下面,段木鉆眼,接種,噴水等程序,而獲得香菇的方法。
香菇本身屬于真菌,在培養(yǎng)時注意基質的滅菌處理有助于防止其他雜菌滋生,影響香菇產量。可采用“罩式常壓蒸汽滅菌法”,這種滅菌方法造價較低、容積大、溫度均勻且穩(wěn)定、操作簡便、節(jié)省人力,非常適合大規(guī)模菌棒滅菌,是結合傳統(tǒng)灶式滅菌法和高壓滅菌法的特點改良而來?!罢质匠赫R滅菌法”需要蒸汽鍋爐、滅菌室和送氣回水管道等基礎設備。一般選用20 立方米的熱鍍鋅管滅菌室,一次可容納9 噸菌棒,效率極高。另外,蒸汽鍋爐和滅菌室還由送氣回水管道連接,使得蒸汽水冷凝回流,也極大地節(jié)約了滅菌用水量。
“半開放式接種法”既可以提高香菇成品率,還方便于規(guī)?;臃N,是標準化生產的優(yōu)質接種方法。利用“半開放式接種法”首先要將溫室大棚凈化消毒后,再把滅菌后的菌棒運送至大棚中碼成長垛,使其自然冷卻,并用塑料膜鋪設一個半開放式的接種帳;其次,當菌棒自然冷卻溫度降至35℃以下后,把菌棒和接種工具一起運送如接種帳中,經過壓實密封處理后,對菌棒和家長工具進行二次滅菌操作,熏蒸一小時左右后打開接種帳的一面排出內部氣體;排氣兩個小時之后,接種人員穿戴好無菌防化服后便可以進入接種帳開始接種工作。接種人員以五人為一組,其中,一個人搬運菌垛,一個人打穴,三個人接種。一般每個菌棒打三個穴,接入香菇菌種;最后,將接種后的菌棒重新碼成長垛,并覆蓋薄膜?!鞍腴_放式接種法”極大地提高了接種效率,成本也隨之降低,而且這種接種方法為之后香菇發(fā)菌也提供了便利條件。
在接種操作的最后一步需要將菌棒覆蓋薄膜。標準化生產中不需要對每個菌棒都覆蓋薄膜,將接種后的菌棒碼成長垛之后,再整體覆蓋薄膜即可。注意,薄膜的四周要壓實,防止漏氣。覆蓋后便開始香菇發(fā)菌過程。發(fā)菌過程無需人工操作,只需要定期測量薄膜內菌棒的溫度即可。待基質消耗5 厘米左右厚度時,一般為接種后的7-15 天,需要將菌棒垛翻轉,并重新碼放成井字形,再經過一個月左右的發(fā)菌過程,菌棒全部發(fā)白則可以開始香菇移栽[1]。
林下香菇標準化栽培相比于傳統(tǒng)棚式栽培有著成本低,容易調節(jié)溫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利于香菇生長等特點。但也不是所有林地都適合香菇生長,林地密度不足,土地光照強度大會抑制香菇子實體分化和生長,所以,在林下香菇標準化栽培前需要選取合適的場地。合適的栽培場地要具有地勢平坦、不易積水、周邊水資源豐富且交通便利等特點,并且需求林地郁閉度在0.8 以上。
根據(jù)栽培地的氣候特點以及香菇生長所需的溫度、濕度等條件,一般適合在每年四月上旬至十一月下旬實施香菇林下栽培。
拱棚搭建:栽培之前要利用竹竿、塑料膜、鉛絲等材料搭建拱棚。拱棚規(guī)格有一定要求,高一米、寬兩米比較合適,拱棚的長度可以根據(jù)林地的長度調整。
供水系統(tǒng):每13.3-16.7 公頃需要配置一眼水井,另外在水井處還需要搭建井房、取水泵、主管道、細管道、過濾裝置、分流閥門和控制閥門等,在拱棚內按每1.2 米一只的密度安裝輕霧六件套。
菌棒入棚:接種45 天左右的菌棒可以移入拱棚中栽培。菌棒栽培時要注意間距大于5 厘米,且菌棒與地面夾角在75°左右,使菌棒交叉斜靠在鉛絲上。
養(yǎng)菌管理:待菌絲長滿菌棒后,需要在菌棒上均勻打40個深度在0.5 厘米左右的透氣孔。這個階段要注重拱棚內的溫濕度管理,溫度在20℃,濕度在80%左右為宜,輕霧噴灑不能中斷,且需要注意拱棚內通風良好。
出菇管理:(1)刺激出菇 出菇前菌棒會發(fā)生顏色變化,當菌棒從白色完全轉變?yōu)榧t褐色則說明達到了出菇要求,可以人工刺激出菇了。這時根據(jù)市場情況,可以立即刺激出菇或稍微延后出菇。為刺激菌棒出菇,可以在開袋前一天在菌棒上噴水,持續(xù)3 小時左右,之后打開薄膜,菇蕾便開始生長,菇蕾的生長量和大小與噴水量有直接關系,噴水量越多,菇蕾生長越密集,且個頭相對較小,可以根據(jù)市場情況控制噴水量和菇蕾量[2]。
(2)溫濕度控制 刺激出菇期間也要對拱棚內實行溫濕度控制,溫度要控制在30℃左右,濕度控制在85%左右。
(3)采摘 菇蕾生長5 天左右,菌蓋上菌褶覆蓋率達到50%時便可以將香菇采摘下來。
后續(xù)茬口出菇管理:(1)出姑量 一批菌棒在林下標準化香菇栽培方法下可以產出五茬香菇,經濟茬口為四茬。
(2)溫濕度控制 頭茬香菇采摘完畢后,要控制拱棚內溫度在30℃以下,以便于后茬香菇生長,還需要持續(xù)噴霧,提高棚內濕度至90%左右,刺激后茬香菇出菇。
(3)養(yǎng)菌期間管理 后續(xù)茬口的出菇管理要靈活運用溫濕度變化來刺激菌棒零星出菇。頭茬采摘15 天以后,需要對菌棒進行二次注水,每個菌棒的注水量不得少于0.25 千克。觀察菌棒的含水情況,含水量越低的菌棒需要補水越多,但注意補水后菌棒重量不能超過設計重量的80%。
(4)雜菌防治 雜菌防治是保證香菇生長過程中養(yǎng)分充足,從而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以在拱棚周圍撒施波爾多液或者生石灰,并及時處理拱棚外的雜草和積水,以防止雜菌滋生;另一方面,如連遇陰雨天氣,則需要控制輕霧供水系統(tǒng),保持拱棚內的溫濕度平衡,防止霉菌感染。另外,還可以在拱棚內安裝滅菌裝置,以達到殺滅害蟲的目的。
林下香菇標準化栽培在出菇管理過程中需要持續(xù)控制拱棚內的溫濕度平衡,僅靠人工調節(jié)的話,工作量龐大,且調節(jié)時間差異容易造成香菇出菇不穩(wěn)定等不良影響。因此,可以在拱棚內安裝林下食用菌微噴控制系統(tǒng)來輔助調節(jié)溫濕度平衡。林下食用菌微噴控制系統(tǒng)具有性能穩(wěn)定、檢測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等特點,能夠適應拱棚內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3]。系統(tǒng)通過溫濕度傳感器收集拱棚內的溫濕度信息,經由處理器處理,實時調節(jié)輕霧噴灑量以及通風量,以達到棚內溫度持續(xù)平穩(wěn)。而且,微噴控制系統(tǒng)會嚴格控制噴水量,不僅避免了人工操作的誤差,還節(jié)約了大量水資源,符合標準化栽培的環(huán)保要求。
林下香菇標準化栽培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需要注重新型技術的科學應用,實現(xiàn)菌棒生產標準化、林下栽培標準化,以達到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