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葉
追劇《白鹿原》,陳忠實先生的原著沉雄厚重,自不必說。但再好的文學(xué)經(jīng)典到了影視行當(dāng)就被念歪也算是一種常態(tài),想要既不失原著本味又有特別的創(chuàng)新,難度可想而知。但這部電視劇版的《白鹿原》居然做到了。
凜然如山的白嘉軒、溫良如水的仙草、無賴且蠢萌的鹿子霖……我只能邊看便感嘆:“業(yè)界良心,不負(fù)眾望??!”
其實我還邊看邊流口水,因為里面處處都是紅光閃閃的油潑面,一看就恨不得下載到碗里。《白鹿原》劇組爆料幕后花絮時,很自豪地給出了一個數(shù)據(jù):為了拍攝劇中吃面的場景,劇組準(zhǔn)備了兩千斤面粉,大概做了五六千碗面。
第一集就有吃面的戲,來自仙草。白嘉軒把昏倒在雪地里的仙草救回家,仙草身體康復(fù)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全家人做油潑面,有感恩的意思,也有展示手藝、期待能留在白家終身有靠的意思,當(dāng)然最重要的還是對白嘉軒的愛慕,所以這碗面是重頭戲。鏡頭雖然切得飛快,依然可以看到每個步驟都扎實講究。但見仙草搖曳著曼妙的身影,和面、搟面、下面、潑油……
我的工作餐食單里,最常吃的就是油潑面。因為單位附近有家我很鐘情的面館,叫“班記油潑面”。我第一次路過這家店時正值飯點,就毫不猶豫地拐進(jìn)去吃了一碗面。為什么?因為里面人多。對于陌生飯店的手藝水準(zhǔn),這幾乎成了我判斷的唯一法則。尤其是這種中低檔消費(fèi)的平民飯店,必須依靠人氣才能生存,而必須價廉物美才能有人氣。
十五塊錢一碗,這價格令點單毫無心理負(fù)擔(dān)。順便到賣涼菜的櫥窗瞟了一眼,菜式很普通,這讓我心里更有了譜,斷定他家的油潑面一定好吃。菜式的普通其實赤裸裸地彰顯了店主的自信:賺錢不靠菜,就靠面。這面就是頂梁柱!和其他人拼了個四人臺,誰也不認(rèn)識誰,也不聊天,只是等面。這更毫無懸念地證明了面的好——這么多人來這里,不為喝酒,不為吃菜,純粹為的就是吃這碗面。
跑堂的小廝過來,給每人面前放一個不銹鋼小碗,先倒一碗面湯。這真是地道的吃面規(guī)矩,原湯化原食。原食還沒來,就先來原湯墊墊底兒也挺不錯。
終于,面來了。寬寬的面在碗里,像一個嫩生生的女子。白色的面、綠色的菜、紅色的辣椒面、一層淡淡的金色的油,看著就悅目。這面要趁著熱氣趕快拌,從底下往上拌啊拌啊,把碗底埋著的肉丁拌上來,拌勻和——熱騰騰的香氣,噴涌而至。
那碗筋道柔韌的面,我吃了很久,足有半個小時。這么香的面,必須得慢慢吃。對了,我還加了點兒醋。這么香的面,必須得加點兒醋。還有一點很有意思,這面必須得吃兩口就拌一拌,吃兩口就拌一拌,你忍不住要去拌它,它越拌就越好看,越拌還越多。越拌你就越覺得,這么好的面,真就該這么吃。
摘自《遼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