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煜
梁實秋(1903—1987)是我國著名散文家。其文字以精致、簡煉、淡雅、雋永為人們稱道與喜愛。早上起來,翻閱其《雅舍小品》,在《北平的冬天》這篇散文中(又見《梁實秋散文》,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9年12月版),就有反映舊社會“煤黑子”生活與勞作的記述,真實動人,頗可一讀。
所謂煤黑子大致有三種:一是煤窯挖煤的礦工;二是賣煤的小販兒;三是指北方搖煤球的工人。梁實秋寫的就是第三種,即到各家各戶搖煤球的工人。
散文一開始就從北平冬天的寒冷寫起。作者寫道:“我是在北平長大的。北平冬天好冷”,“說起冬天,不寒而栗”,“南方來的朋友”“不知道北平冬天的厲害”。由此,北平一過中秋,就要“忙著過冬的準備”,“陰歷十月初一屋里就要生火”,而生火的主要燃料就是煤球。而且“搖煤球是一件大事”,這樣,搖煤球的工人,即“煤黑子”就成了這篇散文主要記述的對象。
作者詳細介紹了搖煤球的勞動流程:
一是,搖煤球的煤黑子,驅(qū)趕著“一串駱駝馱著一袋袋煤末子到家門口,煤黑子把煤末子背進門,倒在東院里,堆成好高的一大堆”。
二是,“等著大晴天,三五個煤黑子帶著篩子、耙子、鏟子、兩爪鉤子就來了”,把“煤末子攤在地上”,“倒好水,加上預(yù)先備好的黃土,兩個大漢就攪拌起來”,然后又攤在地上,“用鏟子拍得平平的,光溜溜的”。
三是,待“煤末子稍稍干凝,便用鏟子在上面橫切豎切,切成小方塊”。
四是,“地上倒扣一個小花盆,把篩子放在花盆上”,“另一人把切成方塊的煤末子鏟進篩子”,“就像搖元宵一樣”,“一篩一篩地搖”,“把方塊搖成煤球,然后攤在地上曬”。
五是,“等到(煤球)完全曬干,他還要再來收煤,才算完滿,明年再見”。而且“萬一天色變,雨欲來,煤黑子還得趕緊來收拾”,“否則煤被雨水沖走,前功盡棄了”。
作者對這一過程的回憶與描寫,形象生動,仿佛把人們帶到梁實秋小時候北平冬天的情境之中。同時,也使讀者了解到,北平的煤黑子已成為固定的職業(yè),雇用煤黑子搖煤球是北平家家戶戶入冬前都必須要做的一件大事,而且特意說明,“就是再窮苦不過的人家也不能不預(yù)先儲備”。
不僅如此,作者對煤黑子勞作的辛苦與生活的艱難,寄予深深的同情。在作者筆下,煤黑子“頭上包塊布”,在勞動中,“滿身大汗”,“臉上一條條黑汗水淌下來”?!懊汉谧訉嵲诤芸唷保皬娜粘鲎龅饺章?,疲乏地回家”。他們用自己的汗水與辛苦,給市民帶來了溫暖與幸福。這些都是很感人的。但是作者還指出,對于煤黑子,“好像大家并不寄予多少同情”,“幾個頑皮的野孩子”還“唱著歌謠嘲笑他”。作者不僅進一步點明了煤黑子社會地位低下、受人嘲笑的事實,還寄予深切的同情,并為之鳴不平。
(2019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