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政策的放開,全國各大城市、各行各業(yè)都積極擁抱“地攤經濟”。仿佛是一種新生事物,各式各樣的地攤、集市猶如雨后春筍,出現(xiàn)在城市的各個街巷角落。但其實,地攤這種商業(yè)形態(tài)在中國歷史悠久。作為“地攤經濟”的代表,夜市最早出現(xiàn)于盛唐,繁榮于宋代。
公元965年,宋太祖詔令開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未不得禁止?!睆拇耍故写罅砍霈F(xiàn),非常繁榮?!稏|京夢華錄》記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必湻蜃咦鋷淼姆比A,至今可以從《清明上河圖》這樣的作品中窺得。
“地攤經濟”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也數(shù)次激發(fā)出了經濟活力。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數(shù)百萬下鄉(xiāng)知青返城,城市沒有那么多就業(yè)崗位,一些知青做起小買賣,開個路邊攤、雜貨店之類的,于是產生了城里第一批個體戶。他們一個人,一輛手推車,就可以養(yǎng)活一家人。正如李克強總理提到的,改革開放之初,大批知青返城,一個“大碗茶”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yè)。
改革開放后,大批敢于吃螃蟹的人開始下海做生意。他們的第一桶金,大多數(shù)都是從擺地攤里賺來的。民間的活力就這么被激發(fā)了出來,讓中國的民營經濟積累了最初的啟動資金。地攤,孕育出了中國第一批企業(yè)家。
70年代,安徽蕪湖有個叫年廣久的人擺攤賣瓜子,因為味道香、個頭大、分量足、利又薄,很受當?shù)厝讼矚g,每天都能賣出一麻袋,人稱“傻子瓜子”。這個人后來被稱為“中國第一商販”,多次被鄧小平在談到市場經濟時提及。
1990年代以后的“下崗潮”中,地攤也成為重要的分流出口。比如根據(jù)當?shù)孛襟w報道,2003年8月,山西運城的“名吃夜市”在市委、市政府的組織下,安置下崗工人500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國經濟曾一度按下了暫停鍵,在常態(tài)化防控的背景下,如何復工復產,激發(fā)經濟活力,是中國疫情下半場的“必修課”。
今年的兩會,政府并沒有制定2020年的經濟增長目標,而是將“穩(wěn)就業(yè)保民生”放在了優(yōu)先位置。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會提到:“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fā)展中國家,我們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現(xiàn)在又碰到疫情,疫情過后民生為要?!?/p>
李克強接受中外記者提問時說,“就業(yè)是最大的民生,對于一個家庭來說這是天大的事情。這幾天我看中國政府網上的留言,大概三分之一都是談就業(yè)的。”
他承諾要創(chuàng)造更多新的就業(yè)崗位?!凹幢闶I(yè)了,也要短時期內有再就業(yè)的機會?!彼f,“我們的零工經濟也有2億人就業(yè)。不僅要采取更多扶持政策,而且要采取措施打破那些不合理的條條框框,讓更多新就業(yè)崗位成長起來?!?/p>
小地攤,大民生?!暗財偨洕钡膬?yōu)勢顯而易見。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分析:首先是沒有什么準入門檻,對經營者的學歷、技術、專業(yè)都沒有太高的要求;其次是風險很低,即便經營虧本也不會造成多大的損失,而且經營成本低,就算失敗也能迅速“從頭再來”;最后一個因素,也是最關鍵的,是地攤經濟沒有房租和過多的人工成本,商品價格低廉,買賣雙方都能享受更多實惠。
可以說,“地攤經濟”天然帶著民生標簽,是“疫情過后,民生為要”的最好詮釋。松綁“地攤經濟”就是以民眾的需求為中心,不拘一格,實事求是,千方百計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方便民眾的生活,增加城市的煙火氣。
這一舉措也給攤販們帶來更多尊嚴和獲得感,正如一名攤販感慨:“我沒什么其他技能,又租不起門面,就擺攤賣水果。之前一直‘打游擊,收入不穩(wěn)定,壓力好大,現(xiàn)在心里踏實多了?!?/p>
市場的活力歸根到底來自于人,來自于人們忍受沖擊的韌性,更來自人們對未來發(fā)展的信心。讓更多的人,在更廣闊的市場中安心地找到屬于自己的“攤位”,不僅是點亮一盞燈溫暖一座城,更是發(fā)動一個引擎帶動整個國家。這是人們更強大的信心來源,也是中國的生機活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