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亮
讓·卡斯泰近日被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任命為總理出乎所有人意料。盡管他在薩科齊時代擔任過總統(tǒng)府副秘書長,并在這次疫情期間負責協(xié)調解封工作,但現年55歲,來自南方小城、操著南方口音的卡斯泰對法國人來說,仍只能算是“政壇素人”。這名“素人總理”能幫助總統(tǒng)馬克龍開啟余下兩年任期的“新篇章”嗎?回看法國歷史,先后三任“素人總理”入閣時都很“卑微”,他們的結局也不盡相同。
蓬皮杜:從總理變成總統(tǒng)
投身政治之前,蓬皮杜是高中法語教師,他在二戰(zhàn)參軍入伍,還曾獲頒英勇十字勛章。戰(zhàn)事結束前,蓬皮杜經朋友介紹進入戴高樂臨時政府工作。1956年,他脫離政界出任羅思柴爾德兄弟銀行行長,但與隱居的戴高樂聯系密切,為后者復出做準備工作。
戴高樂在1958年9月成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蓬皮杜隨即出任憲法委員會委員。1962年3月,阿爾及利亞與法國簽署承認前者獨立的《埃維昂協(xié)議》。戴高樂“放棄”阿爾及利亞招來多方批評。4月12日,他任命蓬皮杜為總理,希望組建新政府擺脫困局。整個法國都對這個選擇感到驚訝,因為蓬皮杜完全不為人知,他是法國首名既非議員又非部長、卻直接出任總理的人。法國國立視聽研究院紀錄片稱,盡管榮升總理,但蓬皮杜“在戴高樂的影子里工作”。因為戴高樂選擇蓬皮杜這個政治素人,就是不想在自己身邊安插一個富有影響力的政治領袖。
蓬皮杜出任總理期間正好趕上法國經濟騰飛“黃金30年”,對很多法國人而言,他的名字和20世紀的法國工業(yè)化密不可分,代表著創(chuàng)新和現代。蓬皮杜的權力也隨經濟發(fā)展逐漸擴大。1968年法國爆發(fā)“五月風暴”,蓬皮杜在危機中堅持與工會組織達成協(xié)議,力主解散議會提前大選。雖然最終戴高樂通過公開講話扭轉了局勢,但蓬皮杜在危機中威望大增,讓他與戴高樂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同年7月,戴高樂解除了蓬皮杜的總理職務。不過1969年4月法國民眾在公投中否決了戴高樂的政改計劃,心力交瘁的戴高樂隨即辭職,并在18個月后病逝。
蓬皮杜雖被解除總理職位,但他坐鎮(zhèn)總理府長達6年,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史上“最長命”的總理。1969年,蓬皮杜帶著積攢的人氣強勢回歸,宣布參加總統(tǒng)大選。當年6月15日,蓬皮杜高票當選總統(tǒng)。崇尚文藝的蓬皮杜著有《現代法國的起點》《馬爾羅小說選編》《法國詩選》等著作。他還和第一夫人克洛德聯合操刀,邀請時尚設計師翻新愛麗舍宮,引入南瓜沙發(fā),開設地下影院、吸煙室等,將戴高樂口中的“囚牢”打造成“藝術館般的總統(tǒng)官邸”。此外,蓬皮杜還親手規(guī)劃,為世人留下被譽為“高技派典型代表”的喬治·蓬皮杜國立藝術文化中心。在政治上,蓬皮杜繼續(xù)執(zhí)行戴高樂的政策,大力發(fā)展經濟。蓬皮杜于1973年9月訪華,是第一位訪問中國的法國及西方國家元首。1974年4月2日,蓬皮杜在巴黎病逝,令他成為唯一一位在任期內逝世的法國總統(tǒng)?!?/p>
巴爾:“首席經濟學家”黯然離場
蓬皮杜病逝后,48歲的德斯坦在1974年擊敗密特朗當選法國總統(tǒng)。不過他很快就和年輕氣盛、自視甚高的總理希拉克產生不和。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第四次經濟危機致使法國經濟惡化,總統(tǒng)與總理的裂痕逐漸加深。1976年8月25日,希拉克意外宣布:“由于我缺乏有效履行總理職務的必要手段,我決定辭去總理一職?!?/p>
處境尷尬的德斯坦在當天緊急將不屬于任何黨派的“政治小白”雷蒙·巴爾任命為總理。巴爾出生在法國海外省留尼汪島,從政之前堪稱學霸。他從巴黎政治學院畢業(yè)后在卡昂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1967年,巴爾擔任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負責經濟及財政事務,并促成“歐洲貨幣聯合浮動”,是世界貨幣專家之一。他撰寫的經濟學教材一度被學生稱為“巴爾課本”。鑒于卓越的專業(yè)成就,1972年巴爾被時任總理希拉克納入政府擔任經濟、財政與外貿部長,因為他是“法國最優(yōu)秀的經濟學家”。
巴爾突然被任命為總理的同時,德斯坦繼續(xù)讓他保留原職,這一特殊決定使巴爾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唯一同時兼任總理和財長的人?!胺▏紫洕鷮W家”會是合格的總理嗎?面對各界質疑,巴爾在1972年及1978年推出兩個“巴爾計劃”,努力復興經濟。盡管在控制通貨膨脹、減少財政赤字領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禁運,法國失業(yè)人數卻在增多。尤其是巴爾拒絕提供國家財政支持,不少煤鋼工業(yè)被迫走向破產,造成不少就業(yè)崗位流失,越來越多的法國民眾對巴爾的經濟政策感到不滿。
時任勞工部長布蘭在1979年10月29日突然自殺更讓巴爾身陷困境。當時布蘭的尸體在一個水深僅有50厘米的池塘里被發(fā)現,官方調查認為他是在吞服催眠藥后跳入池塘自殺,但這種說法遭到包括布蘭女兒在內的很多人的質疑。法國司法部的尸檢顯示,尸體上有不同的傷痕,尤其是鼻子和被折斷的手腕,似乎顯示布蘭并非自殺而是他殺。一名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的急救醫(yī)生也表示,布蘭尸體的姿勢不符合自殺淹死者的特征。但法國官方卻以各種理由拒絕對此展開調查,質疑者紛紛認為這是一起政治謀殺,而最大嫌疑者就是巴爾。因為布蘭當時很有名望,傳言稱德斯坦曾試探布蘭是否愿意接替?zhèn)涫苤肛煹陌蜖柍鋈慰偫怼?/p>
布蘭自殺事件在法國政壇掀起巨浪,深陷其中的巴爾雖然逃過一劫,但支持度也跌至最低點。1981年5月,密特朗擊敗德斯坦出任總統(tǒng),巴爾黯然卸任。1988年在德斯坦明確表達不想競選的情況下,巴爾代表右翼聯合黨派參加總統(tǒng)大選,結果首輪就遭淘汰?!?/p>
拉法蘭:對總統(tǒng)寶座沒興趣
拉法蘭在2002年被希拉克任命為總理時也是個政壇新人。法國輿論認為,當時他的大區(qū)議會主席和歐洲議員身份,距離直接掌管民生的總理職位“太遙遠”。
對拉法蘭執(zhí)政能力的擔心并非空穴來風。自從2002年上臺后,拉法蘭并未能解決法國居高不下的失業(yè)率問題,而且他所推行的一系列社會改革也遭到很多人的激烈反對。這名性格溫和的總理被視為缺乏活力,只會服從希拉克的旨意,以至于他的支持率跌到了只剩20%。2005年的歐盟憲法公投中,法國人投下的否決票直接導致拉法蘭辭職。
不過拉法蘭對華友好。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他堅持如期訪華,對中國的好奇和熱愛令他日后成為法國政界知華、友華代表人物,并在去年被中國授予“友誼勛章”。不同于其他素人總理,拉法蘭卸任總理一職后從未對總統(tǒng)寶座顯露出興趣。
法國歷史學家卡里格認為,就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政治邏輯而言,總統(tǒng)選擇素人總理有其優(yōu)勢。除了為治國帶來新氣象,素人更加忠誠、服從,不給總統(tǒng)制造麻煩。戴高樂在1968年將蓬皮杜趕出總理府就是因為“素人變成強人”。有時候,經總理府“鍍金”之后,素人總理也會瞄準更高目標,比如總統(tǒng)、參議院主席等職位。法國前總統(tǒng)顧問魯夫列就表示,近日剛遞交辭呈的菲利普在2017年上任之初也是一個“政壇小白”。如今他帶著高人氣回歸勒阿弗爾市當市長,沒人能斷言他不是在為下屆總統(tǒng)大選進行鋪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