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葭
2020年一場疫情讓國內的藝術市場充滿了不穩(wěn)定性,與香港巴塞爾日程緊密相連的蘇富比、保利香港、中國嘉德(香港)、邦瀚斯的舂拍日程也充滿了不確定性。當然,不穩(wěn)定的還有剛剛“脫歐”的英國藝術市場,尤其是“脫歐”之后的首個倫敦拍賣周。由于英國和歐盟問的很多“脫歐”細節(jié)仍未談定,受極強不確定性籠罩的這幾場拍賣表現(xiàn)不算強勁,雖然個別“明星”拍品仍能拍出高價,但兩家拍賣公司的總成交額雙雙下滑,可以看到藏家對商業(yè)的不安和對待高端藝術品市場時濃厚的避險情緒。
脫歐后首拍市場下滑
1月31日英國正式脫歐,脫歐對于藝術品市場的影響也在2020年首個倫敦拍賣周中幕幕上演。
2月4日晚,倫敦蘇富比“印象派、現(xiàn)代及超現(xiàn)實主義藝術晚拍”專場舉槌,這是英國“脫歐”之后的首場重要藝術品拍賣。由于仍在脫歐的過渡期,受不確定性籠罩,全場33件拍品,成交率為87.95,總成交4990.3萬英鎊(約4.55億元人民幣)。雖然這成績超過了拍前預估,但與去年同期相比,成交額卻下滑43%。成交之冠為“印象派長老”畢沙羅1888年作品《霜降,農家少女在生火》,成交價1330萬英鎊(約12億元人民幣)。乃全場唯一以逾億元人民幣成交的拍品。成交次席則為新印象派領軍人物西涅克作品《金角灣,早晨》,成交價760萬英鎊(約6900萬元人民幣)。
2月5日晚間舉槌的倫敦佳士得“超現(xiàn)實主義藝術晚拍”和“印象派及現(xiàn)代藝術晚拍”兩場拍賣成交總額高達1.068億英鎊(約9.73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下滑7%。與前
晚蘇富比相對沉悶的局面相比,當晚買家對一些新熱點甚至表現(xiàn)得比以往更加熱情和大方。當晚最亮眼的成交來自近兩年市場急速躥升的雷尼·馬格利特(Rerie Magitte),7件作品上拍。全部成交并斬獲3021.5萬英鎊,占當晚成交額的30%。
2月11日,倫敦蘇富比“當代藝術晚拍”專場總成交額達9248萬英鎊。6幅價值超過500萬英鎊的拍品。比去年6960萬英鎊上漲了32%。本場前十名中有大衛(wèi)·霍克尼、讓·米歇爾·巴斯奎特、弗朗西斯。培根、克里斯托弗·伍爾和伊夫·克萊因的作品,每幅均以600萬英鎊(778萬美元)以上的價格成交,但均在最低估價附近拍出,沒有太多驚喜。
2月12日,倫敦佳士得“戰(zhàn)后及當代藝術晚拍”專場,成交總額達5618萬英鎊。無超過500萬英鎊的明星拍品。成交額也比2018年下降了14.6%,這是10年來的最低成績。更有不少作品是低于估價成交或流拍,原本估價最高的作品是巴斯基亞最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特征之一、創(chuàng)作于1982年的《清真寺》,該作品估計價值400萬至600萬英鎊,最終以390萬英鎊的價格成交,低于最低估價。此外,這次拍賣中佳士得的擔保作品:讓·杜布菲特(成交價217萬英鎊)、魯?shù)婪颉に雇⒏駹枺ǔ山粌r73萬英鎊)和韋德·蓋頓(成交價31萬英鎊)均以低于估價的價格售出。從中或可看出,罕見的、精彩的杰作依然備受追捧,但價格在幾百萬英鎊,既不便宜又不是非買不可的藝術品變得乏人問津。
若以總估價及總成交額比較,英國脫歐無論在數(shù)據(jù)字面還是在象征意義上都“籠罩”著本次倫敦拍賣周。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或許可歸咎于英國正式脫歐,英鎊匯率走勢不明朗。業(yè)界則認為,印象派及現(xiàn)代藝術板塊,向來都是藍籌買家的天下,他們對于資產管理十分謹慎。不少藏家寧可稍為等侯,待市況明朗才把重磅收藏帶往拍賣。再者,倫敦亦非唯一選擇,藏家可直接轉至紐約拍場而去。兩家拍賣公司的總成交額雙雙下滑,亦可證明此點。
英國脫歐,對藝術市場意味著什么?
英國脫歐已成為現(xiàn)實,這一變動對于藝術市場既會帶來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也會帶來新機遇。目前,英國進入了長達11個月的脫歐過渡期,在此期間,英國將持續(xù)與歐盟進行貿易談判,雙方貨物、貿易與人員流動均按現(xiàn)有規(guī)則進行。英國議會已立法禁止過渡期延長到2021年,雙方在安全、貿易等領域的合作是否會受影響,取決于雙方是否能在過渡期內達成一份令各方滿意的協(xié)議。對于藝術市場,脫歐將在文化藝術貿易進出口、英國與歐盟之間人員流動等方面產生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機遇。
對于藝術市場來說,英國脫歐后藝術品的貿易流通將會變得更加復雜,在英國和歐盟間的藝術品流動將需要提供更多海關登記文書、進出口許可證或歐盟的預先認證,并支付更多關稅,但這還不至于動搖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交易規(guī)律。
事實上,對于近日英國脫歐成為現(xiàn)實,藝術團體和重要的文化人士紛紛作出反應,英國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館長克里斯·德爾康等認為:“英國退出歐盟對于整個文化機構來講都是非常危險的?!边_明·赫斯特、安東尼·葛姆雷等知名藝術家曾呼吁英國應該保留在歐盟,英國古董經銷商協(xié)會(SADA)對脫歐的反應相對積極,該組織強調了歐盟的種種條款為藝術品和古董品交易設置的困難,例如“藝術家的轉售權”,聲明希望在新的藝術品和古董品交易規(guī)范引領下,英國可以成為“新的解放和進步方法”的“旗手”。
盡管英國已不再是工業(yè)制造的領頭羊,但在國際藝術品市場,它仍是舉足輕重的。據(jù)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等發(fā)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的英國藝術品交易總額為世界第三,僅決于美國與中國,而在2018年,英國重新回到了全球第二大藝術市場的地位。藝術市場觀察者克萊爾·麥克安德魯曾撰文寫道,英國退歐將會是英國藝術市場的“絕佳機會”,目前,英國對進口藝術品征收5%的關稅,為歐盟最低。而如果英國在脫歐后削減或取消這稅種,便可以“有效地繞過整個歐洲,從而吸引全球銷售”。
也有一些藝術觀察者認為,雖然英國脫離歐盟這一決定對英國及歐洲藝術市場的整體影響可能還要再等一段時間才能看清,但從短期來看,這對英國藝術品市場來說是利好消息。目前正在脫歐過渡期,對藝術市場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還有待實踐證明,但還在英國的各個國籍的藝術人士將面臨去留選擇,這種影響卻是真真切切的。正如這次倫敦拍賣周的表現(xiàn)不盡如人意,而脫歐后的藝術市場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充滿變數(shù)的下一個十年
國際藝術市場充滿著不確定因素,國內也未能獨善其身。2019年,中國藝術圈在已經成為共識的“低谷”中安然度過,大家儼然已經接受了這個新常態(tài)。如果說10年是一個時代,那么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必將迎來洶涌的浪潮。社會大環(huán)境不確定因素增加,藝術行業(yè)面臨新舊更迭,身處其間焦慮、彷徨、忐忑的藏家和藝術從業(yè)者,應該對這個行業(yè),做出什么樣的審視和思考?在信息數(shù)據(jù)大爆炸的當下,判斷力變得尤為重要。
盡管消費降級和經濟下行的討論不絕于耳,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這實際上是我們的時代已經進入到更加需要品質和理性發(fā)展的時期。2019年很多中小型畫廊和藝術機構生存遇到了挑戰(zhàn),卻也能看到依然有優(yōu)秀的機構和藝術家保持著強勁的增長。窮則思變,大家開始聚焦泛藝術產業(yè),比如藝術教育、藝術地產、文化旅游、藝術園區(qū)甚至區(qū)塊鏈。
其一,中國四十多年的拍賣歷史,已經將大量珍品在市場中轉了多輪,經典藝術的缺貨已經成為市場中尷尬的事實,當代藝術的放量成為大勢所趨。但當代藝術的價值不確定性和價值實現(xiàn)的多樣化,也決定了藝術家不再只依靠作品本身的交易,除了通往大師的金字塔路徑外,將以更為多樣的方式進入公眾視野。其二,寡頭型的拍賣公司格局幾乎已成定局,而中國450家有文物藝術品拍賣業(yè)務的公司,又該何去何從?或許差異化、專業(yè)化分別強化獨特優(yōu)勢才是唯一可行的方式。同質化競爭帶來的只能是加深對行業(yè)的傷害,而錯開定位才有可能另辟蹊徑。其三,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在上個十年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下個十年或將是“藝術+”的時代,尤其是網(wǎng)絡實時競投、直播藝術品交易等新興的線上交易模式。根據(jù)2019年《巴塞爾藝術展/瑞銀市場報告》顯示,93%的高凈值千禧一代人士都在網(wǎng)上購買過藝術品。目前,不少拍賣行都有線上專場拍賣正在火熱進行中。
下個十年充滿變數(shù),但“堅持”依然是藝術品市場的關鍵詞,打持久戰(zhàn)永遠是藝術品市場最大化獲利的方式,其余的,唯有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