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輝
(山西省交通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06)
近年來國家大力發(fā)展高速公路建設,高速公路建設規(guī)模不斷增大,公路隧道數量也隨之增多。山西省是“隧道大省”,其典型的特長隧道有:太古高速公路西山特長隧道(13.5 km)、長平高速公路虹梯關特長隧道(13.2 km)、榆和高速公路云山特長隧道(11.4 km)、平榆高速公路寶塔山特長隧道(11.2 km)等。即將新建的高速公路也將有一批特長隧道出現。
隨著隧道數量和長度的增加,運營隧道病害越來越多,大多表現為襯砌裂縫、滲漏水,基底沉陷或隆起等病害。基底沉陷或隆起主要表現形式為隧道拱腳下沉、路面中心拱起、路面開裂,其主要原因在于隧道施工過程中對仰拱重要性認識不足,施工質量差而造成的。經過對隧道病害的調查,由仰拱缺陷造成的病害占到了45%左右,處治費用占了整個病害處治費用的70%以上。
隧道仰拱是為上部支護結構提供支撐,它是設置在隧道底部的反向拱形支護結構,其將隧道上部的荷載壓力傳遞到隧道底部,同時又有效地抵抗隧道下部地層傳來的反力。仰拱通俗解釋為向上仰的拱,一般分為3部分,即仰拱的初期支護、仰拱的二次襯砌支護、仰拱的填充層(見圖1)。對于部分圍巖條件較好的隧道段,仰拱結構可不設初期支護。
圖1 隧道仰拱示意圖
仰拱在隧道整個受力體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其作用有:
a)隧道仰拱能解決基礎承載力不夠,減小隧道襯砌下沉,同時調整襯砌應力。
b)隧道圍巖破碎段、黃土段及時施做仰拱,可以提早使襯砌結構封閉成環(huán),阻止圍巖變形過大,提高隧道整體承載力。
c)隧道仰拱在隧道底部也有一個橫向支撐力,防止隧道兩側內擠而產生剪切破壞。
a)隧道仰拱一般布設在Ⅳ-Ⅴ級圍巖中,但在Ⅳ級圍巖中,其強度、裂隙的數量、破碎程度以及產狀差別較大。傳統(tǒng)的隧道設計時,大多數僅僅依靠經驗,同一級別的圍巖仰拱設計采用同一個標準。尤其是施工時開挖出來的圍巖強度低、圍巖破碎、圍巖整體性差,但是未及時進行設計調整,后期隧道底部的承載力遠遠不能滿足要求,導致隧道運營后出現一系列病害,其病害處治既費時、費力,處治效果欠佳,又無法一次性完全處治到位。
b)隧道設計階段,應根據勘察報告的各個參數,綜合分析,制定合理的仰拱標準。在隧道施工階段,一旦實際開挖圍巖與勘察不符,應及時對仰拱設計參數進行調整,保證隧道仰拱支撐力滿足襯砌的實際要求。
c)為了避免由于仰拱薄弱,出現隧道襯砌受力不足的情況,為日后隧道的運營埋下隱患,因此建議在設計階段加強仰拱的設計參數,如提高仰拱厚度、仰拱襯砌強度。
d)黃土隧道局部段落穩(wěn)定極差,建議隧道開挖后,先對仰拱底部進行加固,建議采用處治黃土沉陷比較成熟的、效果很好的高壓旋噴樁加固方法,處治深度可根據工程具體情況確定。
a)隧道底部兩側拱腳處開挖時應平順,避免應力集中。底部禁止有虛渣、雜物,鋼拱架與隧底應接觸密實。
b)在膨脹巖地區(qū)開挖仰拱時,底面和兩隅應提前打入錨桿后,再行開挖[1]。
c)仰拱開挖后,應盡快進行支護施工,為防止隧道出現較大變形。
d)當仰拱底層無初期支護時,應用混凝土做墊層,進行找平,確保仰拱鋼筋能安裝到位。
e)仰拱上部的填充層混凝土配比應準確,仰拱施工時必須使用模板,同時機械搗固密實。原則上要求仰拱和上部的填充層應一次立模施工,但是鑒于二者混凝土強度標號不一致,故在仰拱施工完成后,適當停歇后,再進行填充層混凝土施工。
f)仰拱一旦出現超挖現象時,應采用與襯砌相同強度等級的混凝土進行澆筑。
仰拱填充采用片石混凝土時,片石應距模板50 mm以上,片石間距應大于粗集料的最大粒徑,并應分層擺放,搗固密實[1]。
a)建設單位要強化管理,在仰拱的施工過程中,一旦出現施工質量存在缺陷,實行頂格處罰,并且對項目負責人進行全線通報。采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在仰拱施工過程中,現場必須有實時監(jiān)測系統(tǒng),監(jiān)測系統(tǒng)與建設單位管理平臺相連,以便業(yè)主對仰拱的開挖情況實時掌握。
b)設計單位應在隧道的開挖過程中,根據圍巖的變化情況,及時對仰拱的支護級別進行調整,保證仰拱的支撐能力滿足隧道的承載力。
c)施工單位在隧道工程施工中,應選用施工水平過關、施工質量可靠、施工組織有序的隊伍,同時現場技術人員應對重點、要點部位進行全程指導,不能任憑施工隊隨意施工。
該隧道設計為左右線分離式。左線洞體全長964 m,進口底板設計高程為682.879 m,出口底板設計高程為692.211 m,洞體最大埋深102.140 m。右線洞體全長939.0 m,進口底板設計高程為683.131 m,出口底板設計高程為692.162 m,洞體最大埋深101.098 m。隧道總體走向呈東西向為81°。
隧址區(qū)地下水主要為基巖裂隙水,接受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地層中巖石膠結較松散,縱橫向水力聯系一般,本區(qū)降水量少,無常年地表徑流及大型地表水體,因此,地下水補給來源貧乏,巖石含水性從上到下逐漸變弱,且地形坡度變化較大,地表光禿利于地表徑流與排泄,并利于滲透補給下覆地層,進口段區(qū)域地下水位標高1 260 m,出口段地下水位標高1 100 m,均低于隧道設計標高,中、深部地層含水性極弱,區(qū)內水文地質條件屬于簡單類型。
圖2 某高速公路隧道路面錯臺裂縫
該隧道2013年建成通車,2014年4月路面中心出現拱起現象,路面兩側出現裂縫,裂縫寬度約8 mm,局部出現錯臺(圖2)。建設單位委托第三方進行了隧道變形監(jiān)測,經過近1個月的監(jiān)測,隧道兩側處于不均勻下沉,累計下沉量達到了7 mm。監(jiān)測單位建議業(yè)主單位盡快進行病害處治。
隨后業(yè)主委托設計單位進行了病害勘察設計,設計單位接到任務后,第一時間對該隧道進行了病害勘察。經鉆探后顯示:a)路面以下0~0.5 m為瀝青路面及混凝土結構層;b)路面以下0.5~1.0 m為碎石土層,成分為石灰質泥巖,角礫巖;c)路面下1.0~2.50 m為基巖層,泥巖,磚紅色,碎塊狀結構,強度極低。
該隧道在病害段設計有仰拱,根據勘察資料分析,病害出現原因如下:a)隧道仰拱下部浮渣過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現場管理混亂,施工監(jiān)管不力,造成仰拱澆筑前,未將仰拱底部的浮渣清除干凈。b)浮渣遇水軟化。該隧道的裂隙水主要為地表水,2016年雨期較往年比較長,且雨水較多,大量的地表水下滲進入了隧道,導致仰拱下部的浮渣軟化,承載力降低。c)本段圍巖主要為泥巖,強風化,強度低,遇水后強度更低。d)仰拱填充層厚度不足。根據鉆探結果,本段仰拱填充層的厚度明顯低于設計值。在上述4個原因共同作用下,該隧道拱腳的承載力明顯不足,拱腳下沉擠壓,導致路面中線出現拱起。
在隧道施工過程中,應重視仰拱的動態(tài)設計調整,嚴格控制施工質量,保證仰拱充分發(fā)揮其承載作用,避免其在運營過程中出現病害,影響行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