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捷 林珍香 鄭志強 盧兆杰
根管的精準定位一直是復雜根管治療的難點[1-2]。隨著錐束計算機斷層成像和三維(three-dimensional,3D)打印導板技術的發(fā)展[3],繼口腔種植[4]和外科[5]領域之后,導板技術在根管治療中逐漸開始應用[6-10]。根管通道細小,較種植牙需要更高的精確度,根管方向難以確定,鈣化不暢等給治療帶來障礙,根管導板的精確度比較研究還未見報道。本研究通過離體牙模型比較不同導板設計和不同3D打印技術對根管導板的精確度的影響,為臨床操作提供誤差參考。
選取因正畸減數(shù)需要而拔除的人離體上下頜前磨牙,要求牙體無齲壞,無修復體或充填物,牙體全長(20.9±0.5) mm[11],單根或雙根均可,根尖片髓腔及根管無明顯鈣化影像。將離體牙包埋于石膏和自凝塑料中制作環(huán)形人工牙列,包埋高度在釉牙本質下2 mm(圖 1A)。使用CBCT(NewTom,Verona,意大利)對該牙列進行掃描,掃描電壓90 kV,掃描電流4.00 mA,曝光時間9.0 s,初始軸層厚0.125 mm,共得到192 幅二維掃描斷層圖像。利用CBCT機自帶的3D軟件(NNT版本5.6,Verona)將數(shù)據(jù)以DICOM格式保存(圖 1B)。其次,將DICOM格式數(shù)據(jù)導入醫(yī)學圖象處理軟件(Mimics 10.0,Materialise,比利時)進行處理。建立包含牙釉質,牙本質和模擬牙槽骨的3D牙體硬組織和根管形態(tài)模型。通過CBCT可知離體牙有1~2 個牙根。
2 種根管導板設計為直接打印法和間接制作法; 2 種3D打印技術為熔融沉積快速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xiàn)DM)和光固化成型(stereo lithography appearance,SLA),共4種導板制作方法組合進行試驗。本研究使用離體牙,實驗內容經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進行。
使用3D掃描儀(3Shape D750 optical scanner,3Shape,丹麥)掃描人工牙列并數(shù)字化(圖 1C),導出STL文件,并使用逆向工程軟件(Geomagic Studio 10,Geomagic,美國)將人工牙列數(shù)字化模型進行編輯,添加底座,以方便后期開髓孔的設計和打印。與CBCT重建冠部解剖結構比較,掃描模型更加清晰。將編輯后的人工牙列數(shù)字化模型導入Mimics 10.0中,與CBCT數(shù)據(jù)配準整合(圖 1D)。通過Mimics 10.0軟件模擬開髓通道。開髓通道設計結合臨床要求方便根管治療的原則,并能直線進入牙齒全長的1/2位置。運用布爾運算得到直徑1.7 mm的開髓孔位置和方向,輸出帶開髓孔的STL數(shù)據(jù)。
A:離體前磨牙環(huán)形牙列試件; B: CBCT模型; C: 掃描模型; D: CBCT數(shù)據(jù)與掃描數(shù)據(jù)配準整合
SLA 使用3D打印機(PRO2,ASIGA,澳大利亞)對STL數(shù)據(jù)進行3D數(shù)字化模型打印制作(圖 2A),打印材料使用光敏樹脂(DentaMODEL,ASIGA,澳大利亞)。FDM使用3D打印機(Replicator+,MakerBot,美國)對STL數(shù)據(jù)進行3D數(shù)字化模型打印制作,打印層高0.15 mm,打印速度30 mm/s,擠溫度為215 ℃,打印材料使用聚乳酸(PLA)(True White PLA Large Spool, MakerBot,美國)。
間接法使用熱塑片(LuxaForm,DMG,德國)與自制鈷鉻合金導向套筒,在打印的3D數(shù)字化模型上制作導板(圖 2B)。導向套筒外徑2.0 mm,內徑1.7 mm,長度8 mm。開髓長柄裂鉆總長度33 mm,直徑1.6 mm。直接法在軟件上設計導板形態(tài)(圖3A),使用3D打印機直接打印導板(圖 3B)。
將根管導板固定在人工牙列上對其就位進行檢查(圖 2C),確認就位后使用高速手機和長柄裂鉆在導板指引下開髓(圖 2D、圖 3C),長柄裂鉆直線進入髓腔及根管上段,到達牙齒全長的1/2位置,用10號不銹鋼K銼 (Mani, Tochigi,日本)試探根管下段。所有開髓操作由同一人完成。
如圖4 所示, 使用30#/.04牙膠尖(Dental root-canal obturating points,Dentsply,美國)改制無錐度牙膠尖插入開髓通道,再次拍攝CBCT,并將DICOM格式數(shù)據(jù)導入Mimics 10.0。測量實際開髓通道和虛擬開髓通道的起點(開髓孔)、終點(牙全長的1/2位置)中心點的距離偏差值,以及實際開髓通道和虛擬開髓通道中心軸之間的最大角度偏差值。
A:帶開髓孔的3D打印模型; B: 熱塑片制作間接法根管導板; C: 導板在環(huán)形牙列試件上就位; D: 根管導板引導下開髓
A: 3D printing model with access opening hole; B: Indirect endodontic guide made by thermoplastic sheet; C: Endodontic guide positioned on annular specimen; D: Access opening by endodontic guide
Fig 2 Indirect endodontic guide
A: 帶開髓孔的3D模型; B: 3D打印直接法根管導板; C: 根管導板引導下開髓
A: 牙膠尖插入試件開髓孔; B: CBCT可見牙膠尖指示開髓通道; C: CBCT橫截面觀; D: 實際開髓通道和虛擬開髓通道的精確度測量
圖 4 導板精確度測量
A: Gutta-percha tip inserted into the access opening hole; B: CBCT showes gutta-percha tip indicating the access opening channel; C: CBCT cross-sectional view; D: Measurement accuracy of actual access opening channel and virtual access opening channel
Fig 4 Measurement accuracy of endodontic guide
SPSS 15.0 軟件分析實驗結果(α=0.05),一元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后,使用Tukey's Honestly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HSD)檢驗進行各組均值間的比較。
導板制作方法對開髓通道起點(F=58.09,P<0.01)、 終點(F=58.09,P<0.01)和角度(F=58.09,P<0.01)的精確度結果影響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各組起點、終點及角度偏差的均值及多重比較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見表 1。FDM直接法的偏差值最大[起點(0.86±0.32) mm,終點(1.20±0.37) mm,角度(5.5±1.8)°]。SLA間接法的偏差值最小[起點(0.15±0.13) mm,終點(0.30±0.22) mm,角度(1.5±0.7)°]。間接法各偏差值均較直接法小。
分 組起點(mm)終點(mm)角度(°)FDM間接法0.22±0.10①②0.35±0.21①3.5±1.3①FDM直接法0.86±0.32③1.20±0.37②5.5±1.8①SLA間接法0.15±0.13①0.30±0.22①1.5±0.7②SLA直接法0.48±0.26②0.43±0.28①2.9±1.1①
注: 相同序號表示組間差異無顯著性(P>0. 05), 不同序號表示組間差異顯著(P<0.05)
根管導板已在臨床應用,Krastl等[8]報告了導板技術在前牙鈣化根管中的應用,van der Meer等[7]和Zubizarreta等[10]報告了導板技術在前牙復雜根管治療的應用。關于該技術臨床應用的可行性還有爭議,主要原因在于其精確度能否滿足臨床需求。從本實驗結果分析,最小終點偏差值在0.30 mm,角度偏差在1.5°,對定位根管口及方向有一定指導作用。另一個顧慮來源于根管彎曲,目前的導板不能進行彎曲引導,但可引導進入彎曲根管的上半段,其實用性還有待臨床檢驗。今后的臨床應用還可拓展到去除根管內樁修復體,甚至輔助根管內器械分離的取出等。
目前僅可檢索到使用單一方法進行根管導板精確度研究,而根管導板精確度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3 個。① 3D掃描儀和打印機器的精確度; ② 導板的設計和支持形式; ③ 印模掃描模型與CBCT模型的重合程度[6]。本研究對掃描儀精確度、導板支持形式和模型的重合程度進行統(tǒng)一,就打印機器的精確度(SLA和FDM)和導板的設計形式(間接法和直接法)進行比較研究。
本實驗使用環(huán)形人工牙列而非和人體接近的弓形牙列,因為環(huán)形牙列上各牙到中心的距離基本一致,在CBCT拍攝過程中各部分拍攝條件盡可能接近,有利于精確度測量。本實驗精確度測量時,比較了實際開髓通道和虛擬開髓通道的偏差,而非實際開髓通道在牙體中的偏差。原因: ① 是臨床中的開髓方法多種多樣,起點,終點和角度不易量化比較; ② 我們在進行虛擬開髓通道設計的時候,結合了臨床開髓的原則,方便進行量化研究。使用30#/.04牙膠尖拍攝CBCT會產生一定的放大,即“偽影”,但牙膠尖及放大“偽影”為同心圓,測量時取其中心點避免了誤差。
由于種植導板部分采用軟組織或骨支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精確性。對于根管導板而言精確度要求似乎較種植導板要高,但引導到根管口的深度較種植來的短(通常6~7 mm),且開髓后可用器械對根管口進行無創(chuàng)的反復試探,這較種植導板有優(yōu)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精確度要求。Nayak等[2]使用FDM直接法制作根管導板,MATLAB圖像處理工具對開髓軸線和根管軸線偏差進行了分析,使用設備為創(chuàng)造者(浙江閃鑄科技)層高保持在0.14 mm,打印速度為50 mm/s,平臺溫度105 ℃,擠出機溫度200 ℃,結果偏差值不大于(0.21±0.04) mm。Connert等[12]使用SLA直接法制作導板,設備為Objet Eden 260V,(Stratasy,美國),鉆頭底部不同方面的平均偏差為0.12~0.13 mm,在鉆頭頂部為0.12~0.34 mm,平均角度偏差為1.59°; 這較本研究直接法結果精確度高,和間接法接近,說明設備精確度一定程度上影響實驗結果。本研究不論打印技術,導板設計間接法較直接法精確度高,這可能和導板設計材料的性能有關。直接法由于3D打印材料沒有彈性,在設計過程中需將倒凹去除,而間接法無需填倒凹直接打印出模型,使用有一定彈性的熱塑片能卡入倒凹,就位精確度上較直接法高。
基于本試驗體外研究數(shù)據(jù),導板制作方法上間接法較直接法精確度高,打印技術上光固化成型的角度偏差較熔融沉積快速成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