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晏源 黃鑫 呂前欣 侯燕 靳丹 高曄 劉富偉 蔡卜磊 孔亮
血管移植常用于口腔頜面部創(chuàng)傷后組織修復重建,自體血管移植是血運重建的“金標準”,但使用自體血管會造成供區(qū)損傷,且個體也無法提供足夠的血管量來滿足臨床需求[1-2]。因此人工血管替代自體血管已成為趨勢。目前人工血管雖然已被用于臨床,但常因動脈瘤、動脈破裂、血管內(nèi)膜過度增生等情況導致移植失敗。其主要原因是人工血管力學性能低和生物學性能差[3]。
本研究利用靜電紡絲技術,使用PCL和PU逐層構建彈性仿生人工血管,內(nèi)層、外層均采用PCL微納米紡絲提高生物學性能[4],中層采用PCL/PU(W/W, 1/3) 微納米紡絲增強力學性能,提高血管彈性[5]。隨后,構建SD大鼠腹主動脈缺損模型,并使用該PCL/PU血管修復缺損,并檢測其在體內(nèi)的血管重建效果,為PCL/PU血管的臨床應用提供實驗依據(jù)和理論基礎。
聚己內(nèi)酯(PCL)、聚氨酯(PU, Sigma-Aldrich, 美國); 二氯甲烷(DCM)、N,N-二甲基甲酰胺(DMF)、四氫呋喃(THF)(北京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采用靜電紡絲,層層組裝制備PCL/PU血管,接收紡絲的為直徑2 mm的金屬滾軸,滾軸勻速轉動,使紡絲均勻纏繞并逐漸增厚,內(nèi)層為PCL微納米纖維,中層為PCL/PU(W/W,1/3)混合微納米纖維,外層為PCL微納米纖維,連續(xù)紡絲至形成PCL/PU血管,成通風干燥,備用。
掃描電鏡(SEM)(Hitachi, S-4800, 日本)觀察,大鼠腹主動脈與PCL/PU血管分別剪裁出長度0.5 cm,戊二醛固定24 h后,梯度乙醇脫水,無水乙醇脫水2次,加入鋨酸,干燥,噴金,SEM觀察。
將PCL/PU血管(4 cm)固定至爆破壓測量儀上,在管腔內(nèi)注入蒸餾水,一端連接電子氣壓計,另一端連接氣瓶,逐漸增加PCL/PU血管管腔內(nèi)壓力,并記錄壓力值,直至PCL/PU血管發(fā)生滲漏。
獲取大鼠腹主動脈和PCL/PU血管,利用萬能力學儀(BOSE 3220,美國)測量,設定拉升速度為1 cm/min,重復測量5 次。
選取200~230 g, 8 周齡 SD雄性大鼠10 只,第四軍醫(yī)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采用戊巴比妥鈉腹腔注射麻醉(0.167 g/100 g),腹正中切口,用濕棉棒輕柔推開腸道,暴露腹主動脈,夾閉腹主動,剪斷并用肝素鈉沖洗管腔,使用8-0縫線在顯微鏡下操作縫合,建立SD大鼠腹主動脈移植PCL/PU血管模型,術前、術后均不使用任何抗凝藥物,并在1 個月后進行取材。
取材后,用PBS沖洗組織,OCT包埋,在-20 ℃下冷凍切片厚度為7 μm,然后進行HE染色、Masson染色,并于正置顯微鏡下拍攝記錄。免疫熒光染色采用CD31(R&D)、 α-SMA(Abcam), BSA封閉, 4 ℃孵育過夜,F(xiàn)luor594(CST)避光孵育1 h,封片,激光共聚焦顯微鏡(CLM, OLYMPUS, FV1000, 日本)下拍攝記錄。
SEM顯示大鼠腹主動脈(n=5)厚度約為(180±32) μm,呈現(xiàn)典型三層結構,內(nèi)層為菲薄的ECs層;中層為結構致密的SMCs層;外層為結構較為疏松的結締組織層。PCL/PU血管(n=5)厚度較大鼠腹主動脈略厚,約為(250±24) μm,也呈明顯的三層結構,內(nèi)層為PCL微納米纖維層;中層為PCL/PU微納米纖維層,外層為PCL微納米纖維層(圖 1)。
圖1 大鼠腹主動脈和PCL/PU血管結構 (SEM, ×300)
Fig 1 Structure of rat abdominal aorta and PCL/PU aorta graft (SEM, ×300)
測量儀器最大壓力值120 kPa≈900 mmHg,本實驗中隨機抽取PCL/PU血管(n=5),反復充壓30 次,充壓時膨脹,降壓時收縮,該PCL/PU血管均能夠保持彈性,期間PCL/PU血管未出現(xiàn)滲漏,其爆破壓力值超過900 mmHg,可以耐受正常生理血壓(圖 2)。
圖 2 PCL/PU血管爆破壓測試
Fig 2 The burst pressure test of aorta graft
通過拉伸測試PCL/PU血管模量達到(5.60±0.34) MPa,斷裂伸長率可達到564%±28%;大鼠腹主動脈模量達到(2.06±0.11) MPa,斷裂伸長率可達到170%±20%, PCL/PU血管強度高于大鼠腹主動脈(圖 3)。
SD大鼠腹主動脈移植PCL/PU血管術后30 d取材(n=10), 其中1 只在術后1 d內(nèi)死亡,探查發(fā)現(xiàn)死亡原因為PCL/PU血管吻合口破裂,腹腔內(nèi)出血致死。其余9 只SD大鼠進食以及運動功能等均未見異常。取材樣本大體觀察可見PCL/PU血管均與自體血管融合良好,在外層形成豐富的滋養(yǎng)血管網(wǎng),血流通暢(圖 4),縫線吻合處光滑,無狹窄、無動脈瘤形成(圖 4)。
圖 3 大鼠腹主動脈和PCL/PU血管應力應變曲線
Fig 3 The stress strain curve of rat abdominal aorta and PCL/PU aorta graft
圖 4 PCL/PU血管大體觀察
Fig 4 The gross observation of PCL/PU aorta graft
HE染色可見,大鼠腹主動脈的結構,內(nèi)層為ECs,中層為SMCs,外層為疏松結締組織(圖 5A、 5B); PCL/PU血管植入30 d內(nèi),也形成了類似大鼠腹主動脈的管狀結構(EF)。Masson染色觀察,大鼠腹主動脈外層可見大量的膠原包裹(CD);PCL/PU血管中層和外層內(nèi)可見有豐富的膠原纖維相互融合(GH)。
CD31和a-SMA分別為EC和SMC的標記蛋白,PCL/PU血管免疫熒光觀察可見,內(nèi)層有ECs覆蓋,ECs結構完整連續(xù),為移植血管提供了良好的封閉性(圖 6A);中層分布較多的SMCs,由內(nèi)到外逐漸減少,推測PCL/PU血管中層的SMCs來源為血循環(huán),因此短期內(nèi)呈現(xiàn)由內(nèi)到外逐漸減少的密度梯度;外層可見SMCs呈環(huán)形分布,說明短期內(nèi)周圍組織就有成熟的滋養(yǎng)血管長入(圖 6B),為PCL/PU血管的改建提供細胞來源。
圖 5 大鼠腹主動脈與PCL/PU血管組織組織學觀察
Fig 5 Histopat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rat abdominal aorta and PCL/PU aorta graft
理想的人工血管需要具備良好的力學性能,能夠耐受血壓的變化,防止血管破裂;還需要具備良好的生物學性能,能夠與自體血管相互融合,防止血管阻塞。模擬天然血管的結構和功能,是一種簡潔、有效的構建人工血管方法。
PCL是一種應用廣泛的生物材料, 已有其運用于組織工程修復受損的表皮、神經(jīng)、骨缺損、軟骨缺損的報道,其具有較好的生物學性能,并且可以完全降解[4-6]。PU是一種柔韌性好具有高度彈性的材料,已有報道使用PU作為人工血管材料,但因其結構致密,限制營養(yǎng)物質(zhì)交換,愈后不佳等原因并未廣泛應用[7]。本研究創(chuàng)新性的結合兩種材料的優(yōu)點,使用靜電紡絲技術來進行PCL/PU血管的制造。首先,我們使用致密的PCL紡絲構建表面較為平整的內(nèi)膜層,從而有效防止血栓形成并同時利于ECs粘附。其次,疏松的PCL紡絲構建外層,模擬天然血管外層的疏松結締組織,靜電紡絲提供的高表面積比和高孔隙率,便于細胞遷入孔隙中。最后,PCL/PU紡絲構建中層,PU和PCL有相似的官能團,按比例混合可使其力學性能協(xié)同增強,模擬天然血管中層平滑肌的支撐功能[5]。PCL/PU血管植入30 d,大體觀察可見,其外表面形成的豐富的滋養(yǎng)血管網(wǎng),更加利于物質(zhì)交換,內(nèi)層縫合處光滑,無狹窄或血栓;HE染色證實內(nèi)層形成完整平滑的ECs;中層隨著PCL成分的降解,逐漸增大的孔隙更利于SMCs進入紡絲間隙中,Masson染色也證實中層內(nèi)有豐富的膠原纖維的形成,從而利于PCL/PU血管維持足夠的力學性能,也促使PCL/PU血管與自體組織融合;免疫熒光染色顯示血管ECs在PCL/PU內(nèi)表面完整覆蓋,而ECs正是止血和減少血栓形成中起著關鍵細胞[8-9]。SMCs已長入血管中層,其細胞密度由內(nèi)到外逐漸減少,提示SMC的主要來源為外周血循環(huán),SMCs的遷入也預示著PCL/PU血管后期可能會具有舒張、收縮等血管功能;而PCL/PU血管外膜可見豐富的滋養(yǎng)血管;外層滋養(yǎng)血管長入能進一步促進材料的吸收和功能細胞的遷入[10-12]。
圖 6 PCL/PU血管免疫熒光染色
Fig 6 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 of PCL/PU aorta graft
綜上所述,本研究所合成的PCL/PU彈性仿生人工血管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和生物學性能,并能在體內(nèi)改建同時維持力學強度,是一種具有優(yōu)良臨床應用潛力的人工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