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偉
(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地球物理探礦隊 烏魯木齊 830011)
哈圖金礦位于新疆托里縣境內,大地構造位于準噶爾弧盆系西部唐巴勒-卡拉麥里晚古生代復合溝狐帶的西端。出露地層主要為下石炭統(tǒng)太勒古拉組的火山巖-火山碎屑巖建造和東南部下石炭統(tǒng)包古圖組火山碎屑巖建造。賦礦地層太勒古拉組主要巖性為玄武巖、泥質粉砂巖、凝灰?guī)r、碧玉巖、中性熔巖、硅質巖。礦區(qū)內無大型巖漿巖侵入體,只有少量花崗斑巖脈和輝綠巖脈。礦區(qū)總體為一背斜構造,處于扎依爾復向斜的西南部。礦區(qū)位于安齊斷裂北側,次級斷裂發(fā)育,其中北西向、近東西向和北東向三組斷裂對金礦控制明顯,是儲礦構造。北西向、近東西向斷裂含礦性較好,北西向斷裂構造具有等距性,與安齊斷裂的水平交角為25°左右。
礦區(qū)共發(fā)現28 個金礦脈群,每個脈群由一條主脈和若干個副脈組成。礦脈與斷裂關系密切,多產出于斷裂中。單礦脈一般長幾十米到幾百米,厚十幾厘米至1 米,傾向延深幾十米到200 米,主礦脈最長590 米,最厚11 米。礦脈最大平均厚度2.99 米。垂深200~230 米,最大垂深為L27 號脈,達1200 米。礦脈產狀大致分兩組,絕大多數產狀是195°~215°∠40°~80°,少數礦脈335°~5°∠60°~80°。礦脈Au平均品位為(4.33~16.64)×10-6。礦脈有分枝、復合、膨脹、收縮現象,礦脈空間排列上有明顯雁行排列和尖滅再現的分布規(guī)律。
礦石金屬礦物主要有自然金、黃鐵礦、毒砂、磁黃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是石英、方解石、陽起石等;氧化礦石有褐鐵礦、軟錳礦、黃鉀鐵礬等表生礦物。
礦石結構以粒狀結構為主,礦石構造以星點浸染狀構造和塊狀構造為主。
礦石自然類型有石英脈型礦石、蝕變巖型礦石和氧化礦石三類。
圍巖蝕變種類有黃鐵礦化、毒砂化、硅化、絹云母化、鈉長石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
哈圖金礦位于重力高異常中部南緣的梯級帶上,磁異常中部,重力高異常近東西向展布,呈橫躺的葫蘆形,西大東小,有兩個較為明顯的異常中心;重力高疊加在布格重力異常梯級帶上,也顯示為局部重力高異常。
磁異常為正負伴生的環(huán)形異常,負異常伴生在正異常的北側。異常稍向北西傾斜,產狀較陡,走向不明;一般△T-100~100納特,異常極大值156.96納特,極小值為-869.21 納特;長2.2 千米,寬度2.2 千米。負異常中心對應齊求Ⅰ金礦,負異常區(qū)出露地層為太勒古拉組下亞組的玄武巖;正異常區(qū)主要出露包古圖組下亞組和上亞組凝灰質粉砂巖。圓環(huán)狀磁異常與中基性火山巖有較好的對應關系,負磁異常中心可能由火山機構引起。
哈圖金礦位于激電異常中心,視極化率異常顯示為規(guī)模較大的面狀中等極化率、中低電阻率特征,視極化率值為4.8%~5.6%,視電阻率值600~800歐姆·米。激電異常與重力高、負磁異常對比來看,由于圍巖蝕變發(fā)育異常范圍偏大,由重磁異常推斷的中基性火山巖顯示為中等極化率、中低電阻率特征。
“重力高、負磁異常、中等極化率、中低電阻率”特征的綜合物探異常與中基性火山巖有較好的對應關系,能夠準確圈定含礦母巖的分布范圍及規(guī)模。重力高異常和負磁異常范圍幾乎重合,認為是同源地質體引起的異常,且異常均位于金、銅、砷元素化探異常的濃集中心,指示了中基性火山巖的含礦性質。
對齊求Ⅰ對應的磁異常依次進行100 米、200米、500米和1000米四個高度向上延拓后,磁異常形態(tài)和強度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異常一直存在,異常極小值衰減為原來的4%;齊求Ⅱ對應的磁異常在上延200 米后,負磁異常中心已經衰減消失;齊求Ⅲ對應磁異常在上延500米后也衰減消失。
綜合分析認為重力異常中心及梯級帶上疊加有重力高異常的部位,可能與多期次活動的巖漿活動有關,磁異常和激電異常的疊合部位則指示賦礦的有利部位。
3.2.1 磁場背景和異常特征
1∶1 萬地磁測量所反映的磁場背景和異常特征為:礦區(qū)北部為平穩(wěn)的負磁場,強度約-10~10納特,礦區(qū)中部為跳躍的正負磁異常區(qū),強度變化在-400納特~400納特之間,地表北部出露的地層為太勒古拉組的凝灰?guī)r、凝灰質粉砂巖、凝灰質砂巖等,南部為包古圖組的凝灰質粉砂巖、凝灰質砂巖、凝灰質砂礫巖等。中部出露玄武巖,其分布范圍與正負磁異常區(qū)一致。
礦區(qū)巖石標本磁性測定統(tǒng)計(表1),說明玄武巖可以引起弱磁異常,與蝕變玄武巖、凝灰?guī)r及其它沉積巖類之間有較明顯的磁性差異。另外,由于玄武巖局部遭受蝕變,造成玄武巖內磁性特征不均勻,高磁場中出現局部低磁區(qū)。
表1 齊求Ⅰ號金礦區(qū)巖石標本物性特征統(tǒng)計表
3.2.2 重力場背景和異常特征
礦區(qū)1∶1 萬重力測量結果顯示礦區(qū)重力場值由北向南逐步減小特征,梯度變化為20×10-5m/s2左右。礦區(qū)中部見重力布伽異常,異常呈橢圓形,形態(tài)完整,長1.9 千米,寬0.8 千米,與地表出露的玄武巖相對應。
根據巖石標本的密度測定統(tǒng)計。玄武巖的密度較大,其它巖石密度較小,密度差可達(0.25~0.7)×103kg/m3。因此,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玄武巖,能引起明顯的重力高異常。
為了分離高密度地質體的疊加重力異常,以半徑為100 米,采用艾勒斯金Ⅲ公式進行高次導數VZZZ 計算。橢圓形的重力高異常在垂向二階導數異常圖中分解成Ⅰ、Ⅱ、Ⅲ、Ⅳ四個VZZZ局部正值高重力異常,這個特征說明玄武巖在一定深度內,密度值的分布具有不均勻性。因此,該玄武巖體并非以一個完整的“巖體”向深部延伸,在中深部由于斷裂作用被切割為四個規(guī)模不等的“塊體”向下延伸,其中Ⅲ號塊體的規(guī)模最大,且異常強度較高。
將1∶1萬重力資料分別上延100米、200米時,所得Δg等值線與地面Δg等值線形態(tài)、位置一致,等值線上多處同向扭曲變化處或鋸齒狀異常處在向上延拓200米后逐步消失,說明這些異常突變是由中淺部的局部高密度地質體引起,部分是含金石英脈引起的。
上延500 米時,等值線基本比較圓滑,東北部出現較為明顯的局部高異常,西南部的局部低異常范圍變小,等值線中心位置略向北偏,說明玄武巖向下延深有收縮的趨勢。
上延1000米時,橢圓形重力低異常消失,僅在西南部出現微弱的等值線同向扭曲變化,說明玄武巖在一定深度尖滅;而東北部的局部重力高異常范圍變大,這是太勒古拉組火山巖的特征。
3.2.3 電阻率異常特征
礦區(qū)前期的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成果基本確定了深部低阻異常體的特征,從鉆孔勘探線剖面圖和視電阻率剖面圖對比發(fā)現,礦體與中低阻對應,但低阻異常范圍較大,對礦體的范圍特征不明顯;但測深斷面可以清晰的顯示該區(qū)域中深部的斷層、破碎帶等構造信息,能夠比較準確推測控礦構造的位置和產狀。
綜上所述,哈圖金礦床所處的地球物理場特征為重力、磁力異常的高值區(qū)、不同重力場、磁力場的分界部位;磁異常特征為區(qū)內最低磁場,場值-400~-450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