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彩霞 宋君玲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體育健康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
《中醫(yī)食療學》是中醫(yī)學寶庫中的一枚瑰寶,隨著人們對健康理念的認知加強,《中醫(yī)食療學》課程(以下簡稱食療學)也越來越受到中醫(yī)院校各專業(yè)學生的歡迎。食療學的基礎理論和中醫(yī)學一脈相承,但更為側重于預防為主的綠色養(yǎng)生理念,通過飲食調理,協(xié)調自然和人體的動態(tài)平衡,達到祛病養(yǎng)生的目標。隨著分子生物學的融入,對微觀醫(yī)學和植物學的深入研究,食療學在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也應不斷調整充實自身,在內容上與前沿學科成果緊密連接。在教學方法上融合微信平臺的食療學改革,借鑒“STEAM 教學”的教學理念,以學科為載體,將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情緒情感體驗、思維能力推進和實踐應用能力培養(yǎng)作為教學目標。利用微信平臺的智慧課堂的新教學模式,主要做出了以下調整:
老子提出“營魄抱一”,“神養(yǎng)”和“食養(yǎng)”結合。中國的飲食不僅僅提供身體所需營養(yǎng),也是情感表達的敘事符號。其一,我們引入“舌尖”上的“敘事”體。《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以飲食介紹為主線,人物囊括其中,見證了生命的誕生、成長、相聚、別離和一日三餐的五味雜陳。通過美食探討中國人與食物的關系,使學生有滋有味地重讀經(jīng)典,從敘事文化的角度探究健康美好生活的內涵。其二,剖析文學經(jīng)典作品和古代名人的文化追求。例如引入蘇東坡和年羹堯的飲食觀對比等問題,啟發(fā)學生對生活淡薄滋味長的態(tài)度和對他人應有的家國情懷。其三,通過地方文學作品學習因地制宜的區(qū)域飲食特色[2],理解飲食文化中蘊涵的傳統(tǒng)文化道家儒家精神。引導學生通過“食”表達情感、熱愛生活,關心他人。尤其鼓勵學生將所學應用到今后的臨床工作中,關心病人的生活起居細節(jié),聆聽患者苦難感受,調整醫(yī)患關系,做一名“有溫度”的醫(yī)生。
基于文化內涵的深度學習,著重從學生經(jīng)驗出發(fā),教師設計了系列敘事主題,包括《奇妙的味覺》《飲食串起的記憶》等,配合以敘事的形式推進展開。比如在《奇妙的味覺》中,提早在微信群中推出相關的問題,比如“如果沒有了味覺,會有什么不同?”啟發(fā)學生思考,進而理解患者的感受,增加學生設身處地的共情能力,增強醫(yī)患交流能力。大家有了課前積極的準備,表述深刻感人,體會到飲食和味覺對于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意義。同學們收獲良多。
關于“飲食敘述”活動的情況調查 (多選) (n=90)
經(jīng)過一學期的實踐,學生對“飲食敘事”進行評價,結果顯示:91%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加強國學人文修養(yǎng),81%的學生和92%的學生分別認為在理性知識和感性表達方面有所受益。
食療學內容是以陰陽學說、臟腑理論為導向,以食物寒熱屬性和所歸臟腑特性為其主體結構。在保持知識結構整體性的基礎上,我們引入醫(yī)學相關最新進展作為拓展內容,以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近期有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酸性寡糖類物質有助于老年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引導學生:這篇報道對于食療的應用有什么啟發(fā)?有哪些食物富含酸性寡糖?這些食物對阿爾茨海默病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怎樣應用?然后還有哪些情況下可以應用?引導學生關注前沿知識,加深對食療學的理解,拓展學生科研思維。有的學生還將這些新發(fā)現(xiàn)和自身專業(yè)結合起來,申請了科研課題進行進一步研究。
食療學主要特征之一是側重于實踐。學生們課下參與實踐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利用課前的15 分鐘依次展示實踐成果,這樣的課堂形式一直頗受學生歡迎。通過微信的平臺,可以實現(xiàn)“隨地、隨時”“多實踐、多參與”,給予了每個學生策劃構思施行的均等機會,并且結合每堂課的新知識對實踐提出新要求,使得學生通過實踐進一步掌握知識。
逢節(jié)假或周末時,學生結合時下的節(jié)氣特點,從調和食物寒熱性質陰陽的要求,到結合“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春季少酸增甘,秋季酸甘化陰”等原則的應用,再到根據(jù)食材特性進行組合烹飪,需考慮營養(yǎng)均衡,口感俱佳。隨著課程的推進,要求也一點點累積,最后到辯證論治指導下的針對疾病的飲食調護方案。學生通過拍照上傳到微信群的方式進行打卡討論,隨圖片配以簡單的文字說明,說明食材具有養(yǎng)生功效,為什么這樣選擇食材,背后的養(yǎng)生規(guī)律為何,制作過程步驟怎樣等等。老師在群中通過點評,對典型易犯的錯誤進行剖析,對分析應用到位的實踐給與反饋。這些課堂外的延伸形式,極好地適應了課程實踐性強的特征,促進了“生——生”間交流和學習。學生們討論踴躍,集思廣益。在期末測評中,參與實踐同步計入實踐操作的分值當中,占有相當?shù)谋壤?/p>
以上實踐環(huán)節(jié)設計的調查結果顯示:86.7%的學生認為實踐環(huán)節(jié)能夠學以致用;83.3%的學生動手能力得到鍛煉;30%的學生認為可以克服畏難障礙,增加對食療的信心感。
借助于微信平臺,“使課堂變得更加智慧”因此有了可能。微信平臺可以變身為“圖書資料室”。無論前沿資料的實時推送,抑或結合主題的相關醫(yī)案推送,均可作為課下討論內容的題材,方便學生儲備或拓展知識面,鞏固加深學生的基礎理論。比如在《常見病食療系列之——脾胃病食療》學習中,推出了《抑郁和胃腸道細菌菌群失調》《大腦和腸道的關系》《腦卒病人經(jīng)胃腸道流食對其恢復的促進作用》等等,推出和主題相符合的精選材料供學生參考,引導學生將所學向縱深發(fā)展。
基于微信平臺的課外研習,80%的學生認為增加了師生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70%的學生認為有利于資源共享;63.3%的學生認為方便課外答疑指導和學生自主學習;60%的學生認為能提高課堂效率。除了3 名學生外,絕大多數(shù)對通過微信平臺推送教學資源的方式表示贊同。相信隨著時間積累,會篩選挖掘出更多更好的資源,提升學習效率,得到更多學生的認同。
食療學的課程學習時間是短暫的,“實踐出真知”,真正能拉近“學”和“用”距離,促進知識內化的,是在處于課堂之外、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實踐中。通過具體情境,提高對食物性味功效的感知是掌握食療學的必經(jīng)途徑。學生在應用過程中,難免會碰到各種問題,比如如何平衡食物性味的寒熱等等具體的問題,在微信群中實時提出并找到答案,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不確定和錯誤中學習,也是提高決策能力非常重要的路徑,同學之間通過互相交流啟發(fā),抑或是較的問題或者課堂內未有涉及到的問題,老師也可以即時答復。微信提供了教和學即時互通的途徑,促進了師生、生生的交流學習[3]。
基于微信平臺的課程模式是否能促進自主學習
對于“您認為基于微信平臺的課程模式能促進自主學習嗎?”這一問題的回答上,76.7%的學生持肯定的觀點,只有23.3%的學生持否定觀點?;谖⑿牌脚_的課程模式能調動起大部分同學自主學習,今后在此方面我們還會繼續(xù)探討,繼續(xù)推進個性化學習的教學進程。
作為教學環(huán)節(jié)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課程評價始終不可忽略的。評價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部分,其中,我們將課堂表現(xiàn)、討論參與、實踐操作,作為 構成全過程的三個評價環(huán)節(jié)。分別反映出學生參與主題、實踐應用和自主思考的情況。終結評價部分,有兩個選項:一是由學生自主選擇一種病癥進行中醫(yī)理論分析,列出具體食療調治方案。二是在此基礎上放寬選項,鼓勵學生組隊結合自身專業(yè)開展食療相關的科研課題研究。希望今后選擇科研組隊的學生會愈來愈多。
你認為課程考核評價方式是否合理(N=90)
基于微信平臺的食療學課程收獲 (多選)(n=90)
結課后的調查顯示:91.1%的學生認為達到了中醫(yī)食療學課程所要求的目標,84.4%的學生懂得了食養(yǎng)的方法;86.7%的學生增強了實踐應用能力;同時有90%的學生在思維能力培養(yǎng)上有了進步?;谖⑿牌脚_的課程改革結果雖有不完美之處,但整體表現(xiàn)較為理想。
食療學既是與中醫(yī)藥學基礎理論一脈相承的課程,也是一門蘊有溫度、涵有人文的課程。充分利用學科本身的特點,深挖課程的價值,努力改變傳統(tǒng)的說教式的課程模式。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課程實踐,借鑒信息技術背景下新的教學理念,利用微信平臺,在《中醫(yī)食療學》教學中,進行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方式、實踐應用、教學評價四個方面的改革,收獲良多?!熬颖儭保吨嗅t(yī)食療學》教學在融合新信息技術下,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尚有一個漫長的踐行過程和廣闊的努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