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娟 何銀安 江 燕 王 校 胡倩倩 李一芳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醫(yī)藥經濟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2)
隨著高等護理教育改革的推進,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已成為高等護理教育的創(chuàng)新學習模式[1],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對PBL 教學模式給予了肯定,同時也提出了諸多現實問題,如課程、教學和評價如何有機融合及和諧互動,如何科學、全面地評價教改后學生的學習效果[2]。在《護理學導論》教學過程中,課題組運用文獻查閱法、Delphi 法,構建了基于PBL 的學習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希望為同行帶來一些啟示和借鑒。
由1 名副教授,3 名講師,1 名在讀研究生組成課題協調小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開展文獻研究、學習效果評價指標的初步擬定、制定專家咨詢表、遴選專家,專家反饋結果的收集及統計分析。
通過文獻回顧,瀏覽其他高校PBL 課程網站,依據我國本科護理學教育標準,安徽中醫(yī)藥大學護理本科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及《護理學導論》教學大綱要求,分析和初步構建了基于PBL 的《護理學導論》學習效果評價指標框架,包括4個一級指標,19 個二級指標。
專家咨詢表中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專家基本情況調查表,其中包括專家對研究內容的熟悉程度及判斷依據對其影響程度的自我評價;第二部分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要求專家判斷學習效果評價指標的重要性,并提出修改建議,指標的重要程度依次為“很重要”“比較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分別賦值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
根據Delphi 法確定專家納入標準:在高等教育機構工作10 年及以上或具有副高級職稱的護理和臨床醫(yī)學專家,全面了解研究主題并支持、愿意接受專家咨詢。依據遴選專家條件、課題研究問題的范圍和可利用的資源,選取本科院校及臨床的評價教師14 名,最終獲取有效資料者13 名。所有專家均為女性,年齡(41.92±6.22)歲,其中專職教師10 名,臨床教師3 名,工作時間為10 ~30 年。職稱及學歷結構:1 名教授,4 名副教授,1 名副主任護師,5 名講師,2 名主管護師,其中博士生1 人,碩士生8 人,本科生4 人。
共進行二輪專家咨詢。課題小組成員在第一輪咨詢中通過電子郵件向專家發(fā)放咨詢表,并在資料回收后進行統計分析,根據第一輪專家的意見,課題組編制第二輪咨詢表,其中增加了各指標的詳細說明。
采用SPSS 17.0 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指標包括:每個一級和二級評價指標Likert5 級的平均值、專家積極系數、專家權威系數(Cr)、協調系數(W)和變異系數(CV)。專家積極系數采用問卷回收率和應答率表示[3];專家的權威系數Cr=(Ca+Cs)/2,其中Ca 為判斷系數,是專家判斷方案的依據,Cs 為熟悉程度系數,是專家對問題的熟悉程度,Ca 和Cs 值均通過專家自我評估獲得。協調系數(W)和變異系數(CV)用來表示專家意見的協調程度。
第一輪發(fā)出14 份專家咨詢問卷,回收13 份問卷,獲得13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2.86%。第二輪發(fā)出13 份專家咨詢問卷,回收13 份有效問卷,回收有效率100%。
專家的權威度包括判斷系數、熟悉程度系數、權威系數幾個方面,詳見表1。
表1 專家的權威程度
第一輪一級指標協調系數為0.302,二級指標協調系數0.235,兩者相比有差異性(p<0.05);第二輪一級指標協調系數為0.383,二級指標協調系數0.310,兩者相比有差異性(p<0.05);一級指標協調系數在兩輪中有差異性(p<0.05),二級指標協調系數在兩輪中也有差異性(p<0.05)。
經過兩輪專家咨詢,確定了基于PBL 的《護理學導論》學習效果評價指標,指標的重要性賦值及變異系數見表2。
表2 基于PBL 的《護理學導論》學習效果評價指標
近年來,PBL 教學在護理教育領域應用得越來越多,但是關于學習效果評價、課程設計等方面較少涉及[4],在PBL教學研究中,其評價的標準不盡相同,部分屬于對教師及學生的認知調查或主觀反映[5]。學習效果評價指標在內容、結構方面尚不成熟。國外PBL 護理教學是課程全過程實施,評價體系己趨于個性化、科學化及多樣化,若直接使用國外于PBL 相關量表,需要嚴格的翻譯、回譯及文化適應度修改,這樣才能提高其評價有效性[6]。國內的護理教學主要采用非經典PBL 的過渡形式,雖然不能取代傳統課堂講授的主體地位,但也不能忽略其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因此更需要設置與之相適應的科學、全面、公平公正的評價體系,從而發(fā)揮評價的導向、激勵、反饋、改進和提高的杠杠作用[6],提高教學改革的有效性。
本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法初步擬訂基于PBL 的《護理學導論》學習效果評價指標草案,并采用Delphi 法征詢專家意見,篩選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Delphi 法的核心是首先征詢專家的意見,然后整理、分析、總結反饋意見,并將其作為參考提供給專家,多次反復論證后得到一個比較一致、可靠性較大的意見[7]。本研究結果分析顯示:①專家的積極性較高。第一輪向14 名專家發(fā)出咨詢問卷,其中13 名專家反饋了有效問卷并積極參與第二輪咨詢,兩輪咨詢問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別為92.86%和100%,表明專家的積極性很高。②專家權威程度較高。咨詢專家所得到的預測數據的精準性可隨著專家權威值的增加而提高,一般專家權威系數Cr ≥0.70即可以接受[8]。本研究中各項指標專家的權威程度系數最高為0.875(學習態(tài)度),最低為0.772(合作情況),專家平均權威分值為0.812,均大于0.70,表明專家權威程度較高。③專家意見的協調程度較高。專家意見的協調程度反映了不同專家意見的一致性,也是咨詢結果可信程度的指標。變異系數CV 越小,說明專家對此指標的協調程度越高,一般CV>0.25,說明分歧較大[9]。本研究中CV 值0.00~0.18,說明專家對各指標的具有高度的協調性。協調系數W 的取值范圍為0~1,W 值越大,表示協調程度越好[9]。第兩輪咨詢后,一級指標W 值為0.383,二級指標W 值為0.310,各級指標協調系數的顯著性P 值均<0.01,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專家意見的協調性較好,取得的結果是可取的。
(1)一級指標評價標準的建立
通過文獻資料研究,根據PBL 教學特點,護理本科培養(yǎng)目標等,初步構建了學習效果一級指標評價標準。PBL 教學目標強調知識、能力和專業(yè)素質的綜合,相比傳統對于知識的評價,對能力的評價則較難把握,由于學生“基礎知識”在國內非經典PBL 教學中以書面考核為主,在第一輪中有2名專家建議刪除,所以一級指標包括學習態(tài)度、專業(yè)能力、合作情況、專業(yè)素質。
(2)“學習態(tài)度”目錄下二級指標評價標準的建立
學習態(tài)度是指學生對專業(yè)的學習及其學習情境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包括對所學課程的學習內容、方式、過程的態(tài)度[10]。學習態(tài)度是教學的核心問題,如果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就無法有效進行PBL 教學,更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研究者提出學習態(tài)度包括學習興趣、學習經歷、個人學習習慣以及對護理專業(yè)的認識[11],根據PBL 教學特點以及指標的可執(zhí)行性,確定學習態(tài)度由參與性、準備工作、考勤3 項內容組成,其中考勤的重要性賦值4.00±0.00,在所有二級指標中最低,說明傳統教學中的考勤已不是主要的硬性指標。
(3)“專業(yè)能力”目錄下二級指標評價標準的建立
第一輪專家咨詢反饋意見中提出對二級指標體系“專業(yè)相關能力”進行修改,一是建議增加“信息分析能力”指標,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數量日益增多,但如何從繁多的信息中進行有效篩選,加以分析,最后歸納整理與主題相關的有效信息,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護理本科生不僅要具有信息收集能力,還要注意提升對信息進行分析的能力。二是專家建議“動手實踐能力”改為“知識運用能力”,《護理學導論》課程是護理本科學生第一學期的專業(yè)基礎課,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沒有技能操作的項目,學生也未接觸到護理的專業(yè)課程,所以改為“知識運用能力”更為恰當。
(4)“合作情況”目錄下二級指標評價標準的建立
PBL 教學特征之一:在導師指導下以小組形式的合作學習[12],就是通過小組的合作來充分地、有效地對問題進行研究,通過任務分配,學生互相學習,交流思想,從而有效解決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也為學生進入臨床和患者溝通及團隊合作奠定了基礎。
(5)“專業(yè)素質”目錄下二級指標評價標準的建立
現有的護理本科教育比較注重人的生物屬性和疾病本身,傳統教學偏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很難體現職業(yè)觀的樹立以及情感價值的認同和內化[13]。PBL 教學強調以問題導向,通過構建接近臨床的情境,教師引導學生開展互相討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理念,引導其熱愛護理專業(yè)。專家建議,這部分應進一步明確界定其指標內涵,如“職業(yè)態(tài)度”指標所包含的具體內容有“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觀”,“自律性”指標中包含“遵守紀律,能夠認識到自己專業(yè)知識的不足”等。
為了在實際教學中能科學、全面地有效評價PBL 教改后學生的學習效果,本研究雖然構建了基于PBL的《護理學導論》學習效果評價指標,但是,各個指標的評價方法主要是基于教師評價,缺少學生為主體的建議。其次,由于時間和資源限制,本研究咨詢專家主要是省內專家,未向開展PBL 教學較為成熟,覆蓋率較高的其他高等院校專家咨詢,尚未達到覆蓋范圍,并且尚未檢驗各指標的信度和效度。因此,下一步研究的重點將是擴大專家咨詢范圍、確立各個指標的信效度檢驗,在課程教學中實際運用該指標體系,然后以學生為主體,收集建議,進一步完善評價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