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鍛華 劉春景 鄒芳
馬克思曾指出:“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眲趧咏逃?,是圍繞勞動這一基本形式來展開的教育活動。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勞動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和國家的發(fā)展具有深遠意義。青少年兒童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能夠樹立勞動觀念、增強勞動意識、提升勞動能力、激發(fā)勞動熱情,并在勞動中學會明辨善惡、是非,增強審美能力,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全面發(fā)展。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針對勞動教育被淡化、弱化的情況,提出“全面構建體現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要求“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系統(tǒng)加強勞動教育”。
那么,學校該如何有效開展勞動教育呢?
探尋勞動教育的起源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勞動教育應植根于生活,接地氣、接近學生實際。“世界荔枝在中國,中國荔枝在深圳,深圳荔枝在寶安。”眾所周知,荔枝是嶺南佳果,是學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種水果。鑒于此,我們在學校栽種荔枝樹,依托其開展勞動教育。
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我們試著去探尋勞動教育的起源。例如,為學生講解嶺南荔枝的起源:荔枝在中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尤以廣東和福建南部栽培最盛,后引種至全球各地。中國對荔枝的記錄最早見于漢代的《上林賦》《異物志》和晉代的《南方草木狀》等。到了宋代,已經有了詳細記錄荔枝歷史、產地、品種、種植、蟲害、食用和加工等的書籍,如蔡襄的《荔枝譜》。另外,還可以為學生介紹一些與荔枝相關的詩文典故,例如: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有詩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唐代詩人杜牧也有詩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白居易也曾贊美荔枝“嚼疑天上味,嗅異世間香”。通過介紹荔枝的起源和典故,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激發(fā)學生參與勞動的興趣。
構建德智體美勞兼容的勞動課程體系
德智體美勞五育具有內在聯系,互相影響,不能分割開來,也不能碎片化,而應構建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學校應從基礎教育的起始年級開始,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動手能力,科學設計勞動課程,設置適當的勞動教育內容。勞動教育課程在教學目標的編排上一定要體現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同時,需要挖掘國家課程中的“勞動教育”元素,找到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的內在聯系,積極開展學科課程與勞動教育元素整合,著力探索勞動教育元素滲透于學科課程的內容及形式,讓勞動教育成為和其他四育一樣在學生和家長心目中重要的、有效益的教育。
學??梢岳美笾Y源,開設與此相關的勞動課程。春天,可以帶領孩子們在校園里賞荔枝樹,描寫荔枝的花朵。學生往往對荔枝的果實很熟悉,對荔枝花朵卻觀察得不夠仔細。荔枝花朵很小,但是每一串有很多,遠遠望去,似綠非綠,似白非白,像是一幅水墨畫。夏天,是荔枝成熟的季節(jié),老師可以帶領孩子們采摘荔枝果實,并通過荔枝果實的構造來學習生物、物理知識,加強勞動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也可以用荔枝做荔枝干、荔枝罐頭,還可以將荔枝殼做成藝術品。另外,可以在學校開展“創(chuàng)意荔枝比賽”、主題班會課、手工勞技展演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勞動熱情。秋冬兩季,老師可以和學生一起進行清園工作,先將果園內的各種雜草和枯枝落葉落果清除干凈,再將樹冠外部的干枯枝、病蟲枝剪去,然后集中到園外深埋或燒毀。
關聯勞動教育的雙實踐場所
家庭是學生最主要的勞動實踐場所,家長是學生最重要的勞動情感啟蒙者和勞動習慣培養(yǎng)者。家庭教育往往緊緊圍繞日常家庭生活中最剛需、最便利且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家務活”,培養(yǎng)學生的居家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
學校的勞動教育需要和家庭緊密聯系起來,如開設“我是大廚師”特色活動,安排家長教孩子做一道特色荔枝美食。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幫著做、全家人的事情一起做,以強化孩子作為家庭成員的角色意識,增強他們的責任心。另外,還可以在學校的家校共育平臺和開展的活動中滲透勞動教育,如開設“親子齊勞動,幸福久久長”家長進課堂系列活動,邀請家長欣賞學生的荔枝手工藝品,品嘗用荔枝做的特色美食。
因地制宜、分層定制勞動教育模式
學生的生活地域、教育背景、年齡、認知水平、動手能力等各有不同,因此,勞動教育不能搞“一刀切”,而要根據學生的綜合特點有針對性地設置和實施。
例如,生活在城市的學生置身于商業(yè)和工業(yè)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時,可以讓學生去工廠或公司等參觀和實踐,體驗勞動的艱辛、體會生存的不易,從而懂得珍惜與感恩;生活在鄉(xiāng)村的學生面對的則是大山、樹林、田地、草場等,具有得天獨厚的勞動教育資源,學??砷_發(fā)諸如農業(yè)、傳統(tǒng)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領域的地方及校本勞動教育課程,如植樹、澆水等養(yǎng)護樹木系列,種植、拔草、施肥、收獲等耕作系列,養(yǎng)殖小動物系列,等等。本著共享教育的理念,城市的學生可以將荔枝果實和荔枝工藝品回饋社會,或是寄給山村的貧困小學,促進共享共建、互惠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滲透“感恩教育”的理念。學校應根據學生年級的差異,設置不同難度、強度的勞動教育內容。
無論何種形式的勞動教育,其目的都是一致的。只有家務勞動、校內勞動、社會勞動,有機結合、系列安排、有序推進,才能構建完善適宜的勞動教育模式。我們要督促社會各界積極構建勞動教育平臺,豐富勞動教育資源,完善勞動教育的協作與反饋機制,讓學校和家庭勞動教育的成效有檢驗場。
建立合理、多元化的勞動教育評價機制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單一評價體系的弊端逐漸顯現。新時代,要實現勞動教育的常態(tài)化、科學化,必須打破原有的評價體系,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關注學生在真實勞動情境中的任務解決過程,關注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學??梢灾贫ā秳趧诱n學生學習評價標準》,評價內容包括學習態(tài)度、動手操作、勞動成果等,評價結果記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作為評優(yōu)評先的重要參考。以“荔枝除草”活動的評價為例,“學生自我評價表”中包括以下指標:在“荔枝除草”的過程中,我是否積極參與?我完成了多大區(qū)域的除草工作?我的方法是不是正確?同時,也需要制定《勞動課教師教學評價標準》,從課前備課、課堂實施、課后實踐指導、學生能力提高等方面對教師教學工作進行全方位評價,從而提高勞動課教學質量。
加強勞動教育,是回歸人的本質、回歸學生自身主體性教育的剛需,能夠幫助學生在自主實踐中改變自我、創(chuàng)造未來,對激勵新時代青少年砥礪前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寶安中學)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