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子雍
我出生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那個時候,中國基本上還是一個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社會,就拿西安市來說吧,盡管是陜西省會、西北重鎮(zhèn),但城市化的水平,其實不高,加之我的童年又是在東關(guān)景龍池那么一個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度過,所以親近大自然,是一種生活常態(tài)。比如,凌晨上學(xué),和冉冉升起的朝陽迎頭相撞,是司空見慣尋常事;傍晚回家,目送夕陽西下,沐浴那一抹金色的余暉,也是一種極平常的享受;特別是夏夜或秋夜,在自家后院的空場子上或臥、或坐,仰看滿天星斗,杜牧的詩句“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庇腿挥可闲念^,你會覺得自己和古人人同此心、心同此情,和大自然是那樣親密無間地相依相擁……
可如今呢?城市化固然給我們帶來了諸多福祉,卻也導(dǎo)致了不少遺憾。具體來講,生活在被鋼筋水泥“森林”包圍、擠壓的大城市里,半個多世紀以前那種似乎觸手可及的朝陽、夕陽還有滿天星斗,已經(jīng)成為難得一見的奢侈品了。物以稀為貴,有一年在新疆,乘汽車從烏魯木齊去庫爾勒,半途因公路被突發(fā)的洪水沖斷,不得已改為乘船夜渡博斯騰湖。熟料因禍得福,我們與多年不見的那種“古典”味十足的滿天星斗不期而遇,藍天如洗,星光璀璨,竟使人欣喜若狂,禁不住要妄改杜甫名句,嘆之曰:“此景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見。”
所幸的是,這樣的“艷遇”,還不是絕無僅有的個案。前不久,由西雙版納州景洪市的關(guān)累港登船,沿瀾滄江南下,出境后,則是沿著被泰國和緬甸國土簇擁著的湄公河繼續(xù)前行,目的地是泰國的清盛港。乘坐高鐵或在高速公路乘汽車,那叫疾行快走,相比之下,乘坐江輪(盡管還是順流而下),就只能是閑庭信步了,慢得可以。不過正是緣于此,在整整一個白天里,我們得以盡情觀賞瀾滄江、湄公河兩岸人類活動痕跡不是那么扎眼的自然風(fēng)光。傍晚時,江輪臨近清盛港,站在甲板上極目望去,一輪紅日正在緩緩落下,那種溫暖、恬靜的余暉,讓人倍感親切。我和夕陽長久對視,沉浸在難以言狀的幸福里,恍惚中,好像是回到了半個多世紀以前,在放學(xué)回家的路上,和溫暖、恬靜的夕陽余暉,親密無間地相依相擁……
船至清盛港,入住酒店,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我們竟然是臨湄公河而居,真好!到一樓用早餐,又發(fā)現(xiàn)餐廳居然是與湄公河畔無縫對接,更是讓人喜不自禁。其時,一輪朝陽正冉冉升起,是很多年以前,我曾經(jīng)時常聚首的那種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原生態(tài)朝陽!擁抱朝陽,親近自然,彷佛又回到兒時!
有時我想,眼下的中國,給百姓帶來了許多新的美好的城市化,恐怕是一種誰也無法阻擋的發(fā)展趨勢,即就是過去時代許多舊的美好,會緣此已經(jīng)、或正在與我們漸行漸遠,那也是社會進步必須付出的代價。但是,我們也極不愿意看到的是,由于某些人的貪欲和無知,而導(dǎo)致那些能夠長久存在的美好被戕害、遭毀滅。所以,在城市化大步前行的過程中,是否可以對大自然長存敬畏之心,精心善待每一株樹、每一朵花、每一棵草,當然,還要善待許許多多的飛禽走獸、江河湖溪,以便讓大自然與人類和諧相處了幾千幾萬年的諸多美好,能夠長久地造福平民百姓、造福我們的子孫后代呢?
楊樹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