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倩
摘 要:《渤海國的歷史、政治及考古發(fā)現(xiàn)》是由О.В.迪亞可夫編寫的有關渤海國遺址的俄文著作。書中介紹了中國、俄羅斯、朝鮮地區(qū)渤海時期的遺址及文化,并介紹了各國渤海研究的進展情況。本文以《渤海國的歷史、政治及考古發(fā)現(xiàn)》為基礎材料,俄羅斯境內的渤海遺存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情況。
關鍵詞:俄羅斯;渤海;研究
一、國內對于俄羅斯境內渤海遺存的研究概況
渤海國是我國東北中世紀靺鞨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組織,渤海國當時所設的十五府中,就有九府部分或者全部位于俄羅斯遠東領土之上。渤海人在那留下了大量的古城址、寺廟址、村落址和住房遺址等。
目前,俄羅斯的渤海研究已經涵蓋城址、墓葬、村落址、宗教遺存,并已初步構建起俄羅斯境內渤海遺存的時空框架。然而,我國學術界還沒有形成對于俄羅斯境內渤海遺存的學術主張,翻譯出版的有關渤海的俄文資料相對有限,對其進行的研究也略顯單薄,正如А.Л.伊夫里耶夫所說:“開展濱海邊疆區(qū)渤海國遺存研究,不能不考慮中國境內的渤海國考古學資料。與之相應,如果不了解俄羅斯濱海地區(qū)材料,中國研究亦將不全面。”
國內致力于渤海俄文文獻翻譯的學者有宋玉彬、蓋麗萍等學者,翻譯的著作有《渤海國及其俄羅斯遠東部落》、《俄羅斯遠東南部地區(qū)考古學--主要作者生平及其著作目錄索引》 等,俄羅斯渤海考古相關的著作有《俄羅斯濱海邊疆區(qū)渤海文物集萃》 、《俄羅斯濱海邊疆區(qū)女真文物集萃》 等。
二、俄羅斯境內的渤海遺存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情況
幾乎整個濱海邊疆區(qū)都有渤海文化古跡,俄羅斯科學院考古學研究所顯示目前在濱海邊疆區(qū)共有133個渤海遺址。在1960年代初期之前,研究人員認為,渤海遺址的地理范圍涵蓋了所有的濱海地區(qū)。1990年代,渤海文化集中到該區(qū)域的南部和中部(圖一)。
1.愛沙尼亞河谷城址(濱海邊疆區(qū)遠東山區(qū))
位于Straight河和Krivaya河之間的平原上,距離村莊的西南偏西1.5公里。關于城址的第一個記錄在1898年(a.i. palchevsky)。20世紀80年代,塔塔尼科夫檢查了這座城址,1992年,迪雅科夫進行發(fā)掘研究。1997年,阿穆爾河考古考察進行了偵察工作,并確定了遺址的文化特征(圖五十九)。
該城址為矩形,南北方向(100x85米)。城墻由石頭和土構成。城墻東面2-2.5米,城墻其它部分的高度從外部的1.5米到內部的0.7米不等。該鎮(zhèn)的南部地區(qū)有兩面城墻和兩條壕溝,西部和東部也受到壕溝的保護,入口在南部。
在該鎮(zhèn)發(fā)現(xiàn)了兩口井:一個位于防御工事的北部,另一個位于南部,井口和壁都用石頭砌成。遺址內有兩個坑,1號坑位于西墻以東30米處,地層如下:新腐殖質層6-7厘米,腐殖質壤土6厘米,黃褐色壤土;在草皮-腐殖質的地平線上出現(xiàn)了釉面陶瓷碎片,在腐殖質的砂土中發(fā)現(xiàn)圓形灰色粘土容器側壁的碎片。2號坑位于北堤以南20米處,類似1號坑的地層。在草皮和腐殖質的地層發(fā)現(xiàn)了一些陶器的碎片,腐殖質的砂土層中沒有發(fā)現(xiàn)遺物。
該遺址有兩個文化層,上層與地平線相連,下層由含有圓形灰色粘土盤(III類)碎片的黑腐殖質和高句麗起源的棕色渤海陶器(II類)為代表,據筑城特點和陶器材料,愛沙尼亞河谷城址部分屬于渤海文化。
2.Monastyrka-3墓地(遠東濱海邊疆區(qū))
位于濱海邊疆區(qū)東北山區(qū),魯?shù)履岽a頭鎮(zhèn)西南1.8公里處,與波赫特鎮(zhèn)同名。1986年發(fā)現(xiàn),1989-1996年阿穆爾-濱海考古隊進行發(fā)掘。
這座遺址坐落在西湖-塔林支流的角西南端的14-18米處,挖掘面積為2351平方米,發(fā)現(xiàn)88個地下墓穴(75個墓坑,3個在地上,10個在地下)和4個大的土堆。墓葬整體從東北向西南排列,有2.5x1.5米左右的橢圓形土堆。有三種形式的墳墓:矩形、梯形的、圓形,發(fā)現(xiàn)火葬遺跡。
土墩位于墓地的西北部和東南部,這些土墩由附近山上的大石頭組成,并伴有土壤回填,高度不超過0.6-0.7米。主要發(fā)現(xiàn)的是靺鞨型的陶器(I類); 高句麗起源的渤海盆(II類); 起源的圓灰色灰色陶器和標記圖案(III類),以及鐵箭頭,構成了渤海典型武器的主要組合:突厥和阿穆爾類型的青銅帶,帶有專用把手的鐵刀和青銅龍鈴。新的發(fā)現(xiàn)是一個鍍金的球形鐘,帶有植物曲線裝飾和文字的題詞“水路要塞的首領”,設計風格與唐朝類似,受到突厥的影響。
該墓葬屬于6-10世紀,發(fā)現(xiàn)了靺鞨和渤海文化的典型器物。
3.索科洛夫斯基墓葬
位于河的左岸索科洛瓦河的西側東北2.5公里處,呈圓形。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被發(fā)現(xiàn),分別于1999年、2001年、2006年進行調查。
發(fā)現(xiàn)70個墓葬,長方形,2x1米,高度0.3 - 0.5米,排成四排,環(huán)繞著索皮卡角的最南端。兩排之間的距離是10米,墓葬之間的距離是5-6米。在一些墓葬的頂部有凹陷。收集的材料包含靺鞨陶器(I類),圓形陶瓷(第二類)進一步加工的含釉陶器(I類)、龍頭形狀的青銅鈴鐺,鐵質箭頭葉柄以及圓柱形珠子和圓盤形狀的石頭裝飾使我們能夠將該墓地歸屬于具有靺鞨因素的渤海文化。
4.庫茲涅佐夫遺址(捷爾任斯基濱海邊疆區(qū))
位于前庫茲涅佐夫村西南3公里處,坐落在索帕河的梯田上河流的左岸。在1908年至1909年首先由V.K.阿爾謝尼耶夫錄制和拍攝。1997年、2001年、2003年阿穆爾-濱海進行考古學考察。
研究揭示了城址的兩個文化層:由淺棕色壤土所代表的下層文化屬于古老的利多瓦文化,上層文化層腐殖質和高達10-60厘米,是靺鞨渤海文化的一部分。這一層的主要遺物是靺鞨陶片(I類)和渤海(II類)陶罐。城墻剖面是軟黑色土壤,城址面積0.7公頃。
5.什米爾科夫城址(特爾內濱海邊疆區(qū))
位于錫霍特-阿林山脈的一個支脈,特涅村以西10-12公里處,在機場對面,在當?shù)鼐用裰斜环Q為石頭堡壘,有很多露營者。據報道,在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人們在那里收集藍玻璃珠。目前,由于道路崎嶇不平,通往要塞的道路很困難,山腳下是達摩人的草場。第一次調查在1997年,2001年阿穆爾-濱??脊趴疾礻犜俅握{查。
平面中的第二座城墻具有不規(guī)則多邊形形狀的閉合輪廓,其周長達280米,面積為0.49公頃。南側墻的第二條線外側的高度為6米。從其東側的內側,從墻的第一條線通過東北角的門上升到第二條線的道路的延續(xù)部分,第二城墻線的南部和西部通過第三條140米的城墻弧形連接,在內部形成封閉的圖形。
三、結語
《渤海國的歷史、政治及考古發(fā)現(xiàn)》一書較為全面地介紹了俄羅斯境內渤海遺址的研究情況,對于國內的學者是一本難得的關于渤海的外文文獻資料。借助此部著作,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全面地了解俄羅斯境內的渤海遺址的發(fā)掘情況,還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俄羅斯學者在渤海研究方面不同的方法及思路,從而推動我國渤海研究領域向更深層、更廣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