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亦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星河實驗小學副校長,高級教師,常州市教育管理拔尖人才,常州市學科帶頭人,常州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曾在全國“創(chuàng)新杯”教學大賽、江蘇省“和諧杯”優(yōu)質課比賽中獲一等獎,在第十三屆江蘇省“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活動中獲特等獎。作為核心成員參與的項目研究獲2018年全國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17年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多篇論文發(fā)表于《基礎教育課程》《語文建設》《江蘇教育》《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語文教師》等刊物。
我是1990年7月從江蘇省武進師范學校走出來的中師生,畢業(yè)時被分配到武進湖塘橋中心小學,成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剛走上講臺的我,完全是憑著一腔激情做教師,用當時流行的一首歌來形容,叫“跟著感覺走”。1998年夏天,奚亞英校長成為學校新任校長。記得當時奚校長找我談話,問我希望她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我毫不猶豫地說:“希望您能走進我的課堂聽課!”奚校長笑著點點頭:“好,我會的。小孟老師你要記住,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要會上課,還要會做研究,會寫論文??!”奚校長走進了我的課堂,還送給我?guī)追輬罂?,鼓勵我認真讀一讀,先從向報刊投稿開始。我如獲至寶,認真研讀上面的文章,結合教學實踐,開始了第一次的“論文”寫作。當我的文章刊登出來的時候,那份深藏已久的教育熱情被再次點燃了。
為了推動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學校實施“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動車組”項目,請來華東師范大學的教授和本地區(qū)的教育教學專家組成導師團隊;一名青年教師配備兩名導師,一起制訂個人三年發(fā)展規(guī)劃并進行論證;定期邀請導師來校聽課,指導青年教師做教學研究。我也有幸搭上了這列“動車”。在導師的幫助下,我駛上專業(yè)發(fā)展快車道,成就了教育生涯的N個“第一次”:2000年,第一次參加區(qū)級作文、思品教學評優(yōu)課,均獲一等獎;2001年,第一次獲得“武進區(qū)語文骨干教師”五級梯隊學科榮譽;2002年,第一次走上管理崗位,成為學校中層干部;2004年,第一次獲得“武進區(qū)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稱號;2005年,第一次參加省級課堂教學評比,獲江蘇省第二屆“和諧杯”優(yōu)質課比賽一等獎;2006年,第一次參加全國教學比賽,獲“創(chuàng)新杯”全國教學藝術大賽一等獎;2008年,成為本校第一個常州市語文學科帶頭人;2009年,第一次承擔省級公開課,在江蘇省“教海領航”活動中執(zhí)教展示課……
看似取得了一些榮譽和成績,但是,當我一個人靜下心來的時候,耳畔時常會響起我的導師、華東師范大學倪文錦教授的那番話:“孟老師,你的語文教學的主張是什么?你的研究方向在哪里?要想成為名師,要好好思考這些問題?。 笔前?,我的研究方向在哪里?我能為語文課堂教學的變革做些什么?2001年課程改革開始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概念,標志著語文教學從“雙基本位”向“素養(yǎng)本位”的轉型。我何不從這個角度切入,去尋找孩子們通向語文學習殿堂的鑰匙呢?
于是從2008年開始,在江蘇省教育學會副會長陸志平先生和常州市教師發(fā)展學院戴曉娥副院長的引領下,我和身邊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學語文教師組成研究團隊,一頭扎進語文單元整合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單元教學,讓我找到了通向語文教育美好未來的大道。十余年來,我的探索經(jīng)歷了幾個發(fā)展階段。
一開始,我們幾個來自常州不同學校的語文教師經(jīng)常聚在一起,共同研究一個單元的內容該如何整合,如何設計單元預習單,如何展開單元整體教學。最初我只是把一個單元的幾篇課文融在一起,以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學習能力。2009年11月,我們團隊就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組課文(包括敘事散文《姥姥的剪紙》、民間故事《牛郎織女》、抒情散文《安塞腰鼓》),組織了第一次的常州市單元整體教學研究展示活動,來自不同學校的4位教師分別展示第一到第四課時的教學,我負責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這次展示活動得到了陸志平副會長的全程指導,他說:“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代替雙基訓練,成為語文新課程的核心話語,指向了語文課程實施的過程。單元整體教學則是非常有益的實踐。它沒有逐篇逐段逐句逐詞地講讀分析,而是從整體著眼,通過感知、欣賞、拓展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感知、理解、把握課文,體認民間工藝、民間故事、民間樂舞蘊藏著、傳遞著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感受體會三篇課文的作者豐富的語言表現(xiàn)力所產(chǎn)生的回味無窮、令人神往、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進而激發(fā)學生去保護、發(fā)掘、表現(xiàn)、傳播地方民族文化的熱情。4個課時的整體設計完成了以往8個課時的包括生字生詞教學在內的各項教學任務,學生還學得更加有趣、有味、有神。”陸會長的肯定和鼓勵讓我們更加堅定了研究實踐的方向,后來,這組課例的設計與思考全文發(fā)表在2010年5月的《新語文學習》。
2010年7月,我調入周家巷小學任副校長。面對流動兒童占比超過九成的學生群體,如何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學習能力?我想到了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梅子涵先生說的:“我們這些人,也是點燈人。把一本本有趣也耐人尋味的書帶到孩子們面前,讓他們興致勃勃地閱讀,朦朦朧朧間,竟然使他們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于是,我以課外閱讀為抓手,致力為流動兒童一生的聰慧與高尚奠基。我嘗試構建開放式閱讀空間,多渠道提供廣闊的語言實踐平臺,走開放型“大閱讀”教育之路。學校圖書室變大了,年級“七彩書吧”變美了,班級小書柜變滿了,連校園的每一種樹木都配上了古詩名言,處處充滿了“詩情畫意”。課外閱讀課程化成為一種自然選擇,它使學生閱讀在時間、內容等方面都有了制度保障,明顯提高了閱讀的成效。2011年4月,我主持申報了省級課題“以《七彩語文》為主要載體架構課外閱讀課程的實踐研究”,引導全校語文教師開發(fā)整合課外閱讀資源,積極探索課內實施大量閱讀的基本途徑,從而在語文課程中實現(xiàn)課外閱讀,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語文課程,為學生的語文學習謀劃博大圓融的文化背景。此項課題的持續(xù)推進,為學生們的課外閱讀插上了隱形的翅膀。
數(shù)字化學習浪潮的席卷而來,對校園閱讀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我認為兒童的語文學習要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有效融合,必須開展數(shù)字化閱讀。于是,從2013年起,我作為子課題負責人,參與由陸志平副會長和戴曉娥副院長主持的江蘇省規(guī)劃辦重點資助課題“數(shù)字化環(huán)境中語文教學范式的實踐與研究”,關注學生在閱讀時產(chǎn)生的問題,探索激發(fā)學生利用數(shù)字化工具、交互式平臺、數(shù)字資源等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分享、交流展示,在探究過程中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閱讀媒介的形式,形成基于新媒體新技術的閱讀教學新樣式。2014年3月25日,該課題研討活動在我校舉行,江蘇省教育學會副會長陸志平、葉水濤,常州市教育局原局長丁偉明,以及一百多位教師參加?;顒又?,我做了數(shù)字化閱讀教學研究成果匯報。葉水濤副會長對我們的實踐研究成果給予充分肯定,他說:“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僅僅是學科的改革,更是一種‘大語文意義的建構,其實也是對現(xiàn)代語文學科的統(tǒng)整。它讓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孩子們的語文學習變得那樣鮮活、多樣?!薄墩Z文世界》刊登了我們研究成果的一組文章。2017年,我作為項目組核心成員參與的“數(shù)字化環(huán)境中語文教學范式的實踐與研究”獲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2018年該項目再獲全國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7年6月,我調入武進區(qū)星河實驗小學,來到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的地方。在校長莊惠芬的智慧引領下,“星河”就像一個可以創(chuàng)造無數(shù)生命奇跡的創(chuàng)想城堡,給我提供了持續(xù)研究單元整體教學的廣闊天地。2017年秋,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從一年級投入使用,我有幸加入由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副司長朱慕菊女士、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研究所所長崔允漷教授、江蘇省教學學會副會長陸志平等國家課標組專家引領的“新教學”項目研究?!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版)》頒布之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進入大家的視野,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研究成為熱點。我領著我們學校的語文團隊,在專家?guī)ьI下,嘗試基于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大單元教學設計,聚焦“素養(yǎng)為本的單元設計、真實情境的深度學習、問題解決的進階測試、線上線下的智能系統(tǒng)”,試圖為深化語文教學改革提供實踐的樣本和新的模型。我們努力實現(xiàn)三大轉變:第一,從語文知識點的線性排列、分點訓練以及單篇課文的教學走向大單元整體教學;第二,揚棄知識取向、教師講授和操練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走向在真實的語文生活中學習、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深度學習;第三,給學生的學習提供資源、工具、平臺,實現(xiàn)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努力實現(xiàn)教學評一致。作為小學語文“新教學”研究唯一的基地學校,我們從2017年9月至現(xiàn)在,從一年級到在所有年級鋪開,持續(xù)進行了3年多的基于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大單元教學研究。我們的研究團隊完成了一到四年級的《新課程資源系列———統(tǒng)編義務教育教科書學與教指南》的編寫,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19年4月,首屆中國基礎教育“新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小學語文專場)在我校舉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副司長朱慕菊女士、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主編楊九俊、教育部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核心專家王云峰、上海師范大學教授鄭桂華等專家組成員,以及全國各地的600多位教師參加活動。除了專家的講座,我們學校的兩位教師執(zhí)教公開課,我和幾位研究團隊成員分別解讀了統(tǒng)編教材學生用書《學習指南》的設計與實踐,分享了幾組教材大單元的設計與實踐經(jīng)驗。語文大單元教學研究影響越來越廣泛,得到越來越多同行的認可,先后有幾十所學校成為實驗學校和聯(lián)盟學校,加入這項研究與實踐。
團隊在發(fā)展,研究在深入,這一切又推動著我邁開個人又一輪專業(yè)發(fā)展的腳步。2018年,已年過不惑的我站在了江蘇省“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的賽場上。從初賽到總決賽,整個過程猶如十月懷胎般漫長與煎熬,最終我獲得特等獎?;叵脒@段歷程,感受頗多。其實在最初,莊惠芬校長問我是否去參賽的那一刻,我有過猶豫:我已經(jīng)拿過省賽、全國賽的獎項了,還有必要再上賽場嗎?萬一失敗了怎么面對?是莊校的鼓勵,讓我重新?lián)P起追逐夢想的風帆,我這個不算年輕的“青年教師”又一次站在了省級賽課的最高領獎臺;是“星河”每個伙伴的支持和陪伴,給予我奮力前行的勇氣;是師長摯友的關懷和幫助,為我注入生命拔節(jié)的力量!現(xiàn)在想來,我參加“杏壇杯”的意義不在于這是一次比賽,也不在于拿了什么獎項,而在于可以在全省的舞臺上展示我們團隊多年來語文教學變革、課堂轉型的研究成果,在于可以認識和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同行者,更在于可以用自身的經(jīng)歷告訴年輕教師,要努力追求作為一名教師的真正快樂和價值,那就是尋找教學研究的目標和方向,不斷超越自我。這一年,我到江蘇句容以及廣東東莞、內蒙古敖漢旗、云南昆明等地送課,展示課堂實踐案例;在常州名師大課堂、武進名師大講堂上課、做講座,為來自全國各地跟崗學習的校長團、骨干教師做培訓,傳播我們的大單元教學研究與實踐經(jīng)驗。我相信,每一次歷練都是自我梳理、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機會。2019年,我的研究論文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基礎教育課程》《語文建設》和省級期刊《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學研究》發(fā)表。
成長是修煉,也是沉淀。尼采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我很慶幸,一路走來,能遇見奚亞英、莊惠芬這樣的好校長,她們用高尚的人格影響我,時時刻刻鞭策我、提醒我,讓我明白教育生涯就是一場人生修煉,不能懈怠。
成長是階梯,也是追求。梭羅說:“人生的快樂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過程?!蔽液苄腋?,一路走來,能遇見陸志平、倪文錦、孟曉東、戴曉娥等好導師,他們用精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啟發(fā)我,不斷給我鼓勵,讓我懂得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是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的過程,也是精神生長的過程,需要用心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