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脊軒志》是明代著名散文家歸有光撰寫的一篇滿載著親情與愛情的文章。這篇文章最值得我們琢磨的就是它的細節(jié)描寫,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是煞費苦心,融入了作者對家道中落、人亡物在、人生失意的深切喟嘆。
一、“東犬西吠,雞棲于廳”
熟悉狗的人都知道,狗對熟悉的主人會很親熱和友善,而對陌生人則充滿敵意,稍一靠近就會汪汪大叫,所以,“東犬西吠”這一個細節(jié)十分有力地表現(xiàn)了分家后,一家人沒有了親人之間該有的密切與融洽,變得生疏和冷漠了。
我們也都知道,廳作為家里用來會客、議事的地方,要特別注意整潔,雞是輕易不能進來的。但分家之后,大家都把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小家上,少有人去打理作為公共場所的大廳,雞就有了在這里棲息、游玩的機會。雞這種家禽喜歡啼叫,公雞打鳴喔喔喔,母雞下蛋咯咯咯,還會頻繁大小便,如此一來,這個曾經十分莊重、整潔的大廳就變得臟亂不堪了。
因此,“東犬西吠,雞棲于廳”這個看似稀松平常的細節(jié),卻十分深刻地為我們表現(xiàn)了一個大家庭分崩離析以后的混亂與親人之間的隔膜,此情此景,無疑會在歸有光的心底造成深深的傷痛,同時,也會讓歸有光更加珍惜親情,更加懷念親人。
二、“每謂余曰”“語未畢,余泣,嫗亦泣”
作者幼年喪母,他對母親的記憶是模糊的,所以,在寫追憶母親時,他著重寫了與母親生前關系密切的老嫗的回憶。這里也有一個很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細節(jié)——“每謂余曰”“語未畢,余泣,嫗亦泣”。
“每”是“每每、常常”的意思。母親去世后,作為傭人的老嫗還會時時記起“我”的母親,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常常跟我講述母親生前的種種情景,連一些噓寒問暖的小事都不肯放過,并希望“我”牢記在心,如果母親生前沒有善待作為傭人的老嫗,焉能如此?
而更加傳神的是,老嫗在跟我講述這些瑣事的時候,常常會在我的哭聲中不由自主地跟著哭泣起來,她的哭同我的哭一樣,是對母親的懷念、感恩,是對母親去世的難過、悲傷,這更能有力地烘托出母親的善良。
那么,這樣一位母親身上流淌出來的母愛,就應該是人世間最美好的真情,而沐浴著這樣的母愛的孩子也應該是最幸福的孩子。但這樣的幸福對歸有光而言卻是太短暫了,擦肩而過的幸福留下的往往是刻骨銘心的疼痛。一念至此,他怎能不悲從中來,泣不成聲呢?
上天對歸有光是不公平的,人生的幾大悲事:幼年喪母,少年失志,中年喪妻都降臨到了他的頭上,給了他一個聰慧的大腦卻讓他科舉連連落第,給了他最溫馨的親情,最甜蜜的愛情,卻又稍縱即逝,留給他的只是無盡的悲傷。這濃郁的悲愁,歸有光并沒有選擇長歌當哭,他就像是一位歲月的守望者,靜坐在歲月的沙灘上,默默地撿拾起那些普通卻又永遠溫暖心靈的貝殼,小心地采擷著那些微小卻又永遠扣人心扉的浪花,然后再靜靜地展示給我們,那么平靜,卻又那么深情,有著震撼心靈的巨大力量,體現(xiàn)了作者卓絕的藝術才情,值得我們大力借鑒。
作者簡介:潘偉峰(1975- ),男,漢族,湖南婁底人,本科,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工作單位:湖南省婁底幼兒師范學校。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中學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