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米
鎮(zhèn)江西津渡
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很多,比如北京、西安、洛陽、開封、敦煌,氣質莊重堂皇,歷史厚重深沉,人們在靠近時似乎需要斂聲正色。也有一些地方是另一番情形,比如杭州、桂林、麗江這些名城就讓人覺得親切,甚至讓人忘了這里原本也有深厚的文化,這自然是因為它們的自然風光太奪目。
鎮(zhèn)江則是例外中的例外。
提到鎮(zhèn)江,我們的感受之一大約是“俗氣”,因為它太家?!蠖鄶?shù)人對它的認識,是通過那一點舌尖上的酸味——鎮(zhèn)江香醋。從廚房里走出來的鎮(zhèn)江,總帶有一股煙熏火燎的氣味,伴隨著柴米油鹽,當然不會有其他名城那樣清俊脫俗的氣質了。
被這種“俗氣”所累,加上它旁邊有揚州、杭州、南京、無錫這些江南名城,現(xiàn)在人們無論是順長江而下還是溯運河而上,對它關注的目光都會少一些。
可在歷史上,鎮(zhèn)江卻是古人真正的“詩和遠方”,甚至被譽為“天下第一江山”。
鎮(zhèn)江最早大出風頭是在三國時期。
當年東吳為困住劉備,在此地的甘露寺設計了一場劉備招親的“美人計”。十里紅妝里夾雜著刀光劍影,洞房花燭里閃動著權力陰謀,本來是一幕讓人緊張得喘不過氣來的歷史大戲,卻在《三國演義》里變成了一段有驚無險的“喜劇”,最后以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收場,留下一段著名的笑談。因為這段頗不尋常的掌故,招親的發(fā)生地甘露寺和它所在的北固山,也成了后世文人尋訪的名勝。
不必費力搜索,便可隨手列出一串鎮(zhèn)江“游客”的名字:六朝的謝靈運、陶淵明、沈約,唐代的張祜、李白、白居易、杜牧,北宋的范仲淹、歐陽修、蘇軾,南宋的陸游、辛棄疾、姜夔……單說“詩”,詩意詩味能蓋過鎮(zhèn)江的地方大概真不多。
李白曾多次來到這里,留下了不少詩篇。還有一位聲名不顯的年輕人王灣坐船經過北固山下,留下了“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名句,為鎮(zhèn)江更添了一層朗闊的意境。
到了宋代,鎮(zhèn)江已是江南第一重鎮(zhèn)。隨著長江戰(zhàn)略地位的提升,這里留下的文人筆墨也更多。
傳頌最廣的應是《泊船瓜洲》,一開篇就赫然點了鎮(zhèn)江的名——京口。京口是鎮(zhèn)江舊稱。這首詩里,京口是被春風吹綠的江南,它是絕不可能俗氣的。
這里的知府也都是上馬殺敵、下馬賦詩的厲害人物,比如早先的范仲淹、后繼的辛棄疾,他們和鎮(zhèn)江的氣質如此契合。
辛棄疾夢想在鎮(zhèn)江一籌北伐的壯志,他多次登臨北固亭,望著北方的江山。說起來,北固的名字也著實是好,只可惜在宋代它成了虛名。北固的壯志最終未籌,辛棄疾的兩闋詞卻為北固亭的雄渾蒼涼一錘定音。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里,辛棄疾留下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詢問,也留下了“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慨,它們成了北固山縈回千年的基調,也成了北固亭萬古不朽的悲歌。
鎮(zhèn)江的雄壯并不僅僅存在于詩詞里。除了文人在此憑吊懷古、一抒胸臆,還有武將在這里血戰(zhàn)沙場。
南宋建炎年間,有一位女將在金山上擂鼓指揮,率宋軍大敗金兵,她就是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金山之戰(zhàn)讓志在必得的金軍統(tǒng)帥完顏宗弼險些喪命,從此不敢再渡江,鎮(zhèn)江也因此名副其實——為南宋鎮(zhèn)守了江山。奇女子梁紅玉的聲名廣為傳揚,成為民間故事和戲劇里獨特的紅妝女將軍。
說來有趣,白娘子和許仙的浪漫愛情發(fā)生在杭州西湖,可等到白娘子和法海惡斗時,卻偏偏移師到了鎮(zhèn)江。
在神話傳說里,鎮(zhèn)江的“戰(zhàn)事”更加驚心動魄?!栋咨邆鳌防锬且粓鏊鹕降亩贩ǎ屾?zhèn)江在另一重時空里轟然作響。
說來有趣,白娘子和許仙的浪漫愛情發(fā)生在杭州西湖,可等到白娘子和法海惡斗時,卻偏偏移師到了鎮(zhèn)江。倒也是,西湖太小,杭州太柔,哪里有鎮(zhèn)江這樣剛猛呢?也只有像鎮(zhèn)江這樣吞吐著大江大河,方才點得起百萬蝦兵蟹將,掀得起滔天巨浪吧?
說來更巧的是,白娘子水漫金山的事發(fā)生在南宋的紹興年間,只稍稍晚于梁紅玉抗金。《白蛇傳》的故事最后成型于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不知作家是不是有意在時間上如此設置,以暗示兩位女性有某種內在的隱秘關聯(lián)。
梁紅玉和白娘子,這兩位在鎮(zhèn)江曾經掀起震天巨浪的女性雖然一真一幻,但似乎有很多相似點:梁紅玉原為娼妓,白娘子更是蛇妖,她們的身份都是那樣“非主流”;梁紅玉迎擊的是來犯的金兵,捍衛(wèi)家國,白娘子則怒戰(zhàn)無事生非的法海,保衛(wèi)愛情,無論是家國還是愛情,都是宏大主題;每每看到戲劇和影視當中白娘子兀立潮頭迎擊法海的形象,人們又難免不聯(lián)想到梁紅玉擊鼓戰(zhàn)金山的英姿。
美人如玉、劍氣如虹,這樣的鎮(zhèn)江非同尋常。
只要稍作一番回顧,我們會驚異,無論是寫在鎮(zhèn)江的詩詞還是發(fā)生在鎮(zhèn)江的傳說,都帶著刀光劍影,以不可阻擋之勢在我們的歷史和文化里奔流,讓鎮(zhèn)江這一片秀色江南仿佛成了塞外邊關。
不過,鎮(zhèn)江到底不荒涼,它把極致的秀雅刻在了石頭上,留在了時光里。
與鎮(zhèn)江的北固山、金山齊名的還有一座焦山,這里便是鎮(zhèn)江文氣匯聚的地方。焦山之名源自東漢隱居于此的名士焦光。不知從何時開始,這座浮玉一般坐落在江中的小石島上開始匯集起一塊塊石碑,歷代累積多達數(shù)百塊,形成著名的焦山碑林,碑石上留存著王羲之、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書法巨擘的手跡?,F(xiàn)在,焦山碑林與西安碑林一南一北相輝映,呈現(xiàn)著各個時代各種書體的奇與美。
這里最著名的石碑“身世”則更加風雅有趣。不知哪年哪月的哪位書法家曾在這里養(yǎng)過一只仙鶴,結果某天仙鶴死去,書法家掩埋之后作文記之,并銘之于碑,稱為《瘞鶴銘》。故事仙氣十足,書法又俊雅非凡,人們便為它尋找了一個名主人——王羲之。
這塊碑原本是摩崖石刻,在唐代遭遇雷擊,碑體崩落于江中,此后歷代不斷組織打撈,石塊又不斷墜江,現(xiàn)在只留下一些殘石碎塊。至今,考古研究者們仍然在努力打撈,想一全其貌,了卻歷代書法愛好者們的一樁“心結”。
由于展現(xiàn)了中國書法由隸轉楷的書寫特性,這塊碑上的字被稱為里程碑式的杰作,歷來評價極高,被譽為“大字之祖”“書法冠冕”。
這樣的頂級贊譽與鎮(zhèn)江一貫的大氣,當然很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