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彤
摘要:“看客”是中國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的一個病態(tài)群體,他們忽視了人倫道德,對別人的悲慘遭遇冷眼旁觀。從魯迅小說中的“看客”形象,我們可以由小見大。書中典型的幾個“看客”,折射出整個中國社會的看客群體。當今時代,每個人都要行動起來,堅決抵制“看客”的畸形心理,減少悲劇的發(fā)生。
關(guān)鍵詞:魯迅 看客 挽救
中圖分類號:I2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0-0106-02
“看客”一詞最早出自魯迅《吶喊》自序,巴金的《家》也有相關(guān)的記載,但顯然魯迅對其著墨更多,不僅頻繁勾勒“看客”的人物形象,并且以犀利幽默的手法描繪,以達到對其諷刺、批判的目的,從而由小及大,使讀者看到其背后的國家憂患和民族危機。魯迅筆下的“看客”,并不局限于他所處的時代,而是囊括了過去、當時與現(xiàn)今,他用筆墨批判著“看客”的丑惡麻木的嘴臉,同時也給人們以警示。從“看客”的性質(zhì),“看客”產(chǎn)生的原因及如何對其挽救入手,進行探索分析。
一、魯迅筆下的“看客”現(xiàn)象
中國社會從古至今不乏“看客”。在魯迅筆下,形形色色的“看客”被描繪得淋漓盡致,他們或幸災(zāi)樂禍,或麻木絕望,或漠不關(guān)己,這些都是人性中真實而又令人厭惡的劣性根。“看客”們之所以樂于去看,無外乎自己還過得去地抱了僥幸心理,無聊的要娛樂,自己慘的要在他人身上獲取慰藉?!胺彩怯奕醯膰?,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盵1]魯迅本人不止一次、或明或暗地表達過自己對“看客”的痛恨,怒其不爭與無奈。父親病逝、家道中落時,魯迅也曾被嘴臉丑陋的“看客”包圍過,親身經(jīng)歷使他能深切地理解無動于衷這把利刃的殺傷力,也讓他看清了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想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
魯迅小說中的“看客”,往往是普通的底層民眾,他們生活越是艱難,就越容易因斤斤計較而滋生嫉妒;他們看不慣別人的成功與收獲,后者會讓他們內(nèi)心不由地產(chǎn)生不平衡感,于是要看別人的失敗與悲慘,那會讓他們產(chǎn)生快感,偽造自己成功的假象。或許他們看到別人的慘狀會有所驚動,然而絕對不會與其產(chǎn)生共情,也不敢去提供幫助、做引火燒身的舉動;他們只會在內(nèi)心的防護罩上一層又一層地加固。從客觀角度分析,“看客”旁觀的行為有其歷史淵源,延續(xù)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使民愚、規(guī)民行、限民言,早已經(jīng)麻痹了群眾,迫使百姓收起了對他人的愛與對社會的責任,不敢有這樣高尚的權(quán)利,只能接受管理這一單一的義務(wù)。他們用無情冷漠的表情來掩蓋自己的內(nèi)心的恐懼與無助,生怕一個出格就要被抓去殺頭。然而圍觀行為是不犯法的,甚至這是百姓們接觸外界的少有的渠道之一,也就成為民眾為數(shù)不多的“娛樂”方式了。每當有人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娛樂”看點,“他背后的人們須竭力伸長脖子,有一個瘦子竟至于連嘴都張得很大,像一條死艫魚。”[2]這種看客的畸形現(xiàn)象被公眾悄然地“默許”為正常,久而久之,“我既不是演員,又不擔任什么職務(wù),我只是一個看客”[3],這倒是一個很好的置身事外的借口了。
魯迅筆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看客”大概都集中在《藥》里。他們看的是什么呢?他們又是以怎樣的心情去看的?華老栓夫婦救兒心切,哪怕明知兒子得了絕癥,也不愿認清事實,反而去相信邪門的偏方求人血饅頭;康大叔信誓旦旦地給他自己都不知真假的人血饅頭打包票,結(jié)果藥不起作用,他也不負責;紅眼睛為了眼前的利益真紅了眼睛,喪心病狂地替人取人血饅頭……最終,“華夏”“死”而眾“看客”仍活著,不思變通,沉迷封建迷信,不得不說,這是華夏的悲哀!如何來挽救這成千上萬的麻木無知、冷漠無情的“看客”?孔乙己、祥林嫂默然死去;狂人大喊“救救孩子”;阿Q盲目地要鬧革命……這其中有多少“看客”明里暗里地推波助瀾?他們也是千千萬萬的庸眾之一,而直到今日,現(xiàn)實中仍然有他們的翻版,強奸犯在光天化日之下作案,受害者拼命求救,幾百路人路過而無動于衷;街頭混混集聚虐打少年,旁觀者眾多但無人救援;見人跳樓觀看者還鼓掌大叫“往下跳”……這樣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的行為態(tài)度在社會上屢見不鮮,足見人情冷漠。這是在侵蝕著原本美好的社會道德、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信任,助長著不正風氣的滋生蔓延!道德與法律本是相輔相成的,當?shù)赖聦θ藗兊募s束力越來越低,法律就不得不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更多方面,社會運行也不得不更加不近人情,呆板僵硬——這不是人們愿意看到的結(jié)果。
二、打破畸形的“看客”現(xiàn)象
怎么挽救這樣一個病態(tài)的群體?魯迅早年想通過學醫(yī)濟世救民,后來恍然發(fā)現(xiàn)醫(yī)學只能救治人的肉體而無法從根本上改變?nèi)耍D悟:“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挥挟斁哂袀€體尊嚴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被確立起來,一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中國的崛起和強大才是可能的。”要改變這種畸形的社會現(xiàn)象,根本是要改變國民的思想:長期的制度上和物質(zhì)上的壓迫使得老百姓的思想變態(tài)扭曲,一時間是很難強制改變過來的,因此早年間,魯迅等人在一系列的變法革命中以新形式的文學作品滲透人心,雖然確確實實地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但是老百姓的溫飽得不到解決、生命得不到保障,又怎么能要求他們用自己殘存不多的精力去愛別人,去對不能給自己提供庇護的社會負責任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確立,平等思想的傳播,使人們漸漸改變了思想,打開了心扉,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重新煥發(fā)出生機。雷鋒精神、志愿服務(wù)、愛心捐款等社會互援形式越來越受到推崇,“幼有所育,教有所學,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不再遙不可及,中國已經(jīng)打破了那個沒有窗戶的鐵的黑屋子的困境!
三、結(jié)語
老子提出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為之不懈奮斗的理想和信念,而“看客”以自我為中心,將個人利益從集體利益中分離開來,逆道德而行。當時代更替,當中國人的眼界更加開闊,進步伴隨而來的也有阻撓,這些都嚴重地危害著我們社會的健康與和諧,阻礙著我們努力想要向他人敞開心扉,從而使“看客”越來越多。當事態(tài)變得愈發(fā)復(fù)雜,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擦亮雙眼,提高對事件的辨別能力,堅守道德與本心,既不被紛擾的世界誘惑誤導(dǎo),走上歧途;也不能龜縮于人后,一輩子做膽小怕事、幸災(zāi)樂禍的“看客”小人。堅持做善人,舉善行,奉守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傳統(tǒng)美德,將優(yōu)良文化傳承并發(fā)揚光大。社會環(huán)境是合眾人之力營造出來的;只有每個人的道德都提升上來,以眾人之高尚的人格成就高尚的國格,整個國家社會才會更加美好和諧。事實勝于雄辯,與其在人們背后做只會高談闊論的“看客”,不如勇敢地用行動說話。
參考文獻:
[1]魯迅.吶喊[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2]魯迅.魯迅小說集《示眾》[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
[3]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