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珊
厭學,是指學生對學習否定的內在反應傾向, 包括厭學情緒、厭學態(tài)度和厭學行為 ,其主要特征是對學習厭惡反感, 甚至感到痛苦, 因而經(jīng)常逃學或曠課。
一、厭學的原因
厭學現(xiàn)象的形成錯綜復雜,影響學生產生厭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盡管不同階段的學生以及不同個體產生厭學的原因不盡相同,但是多數(shù)學者都認為原因主要由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個人因素構成。
(一)社會因素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便利,同時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抗誘惑能力較差的學生容易受到網(wǎng)絡游戲等的影響,慢慢放松對學習的追求。如有研究表明經(jīng)常上網(wǎng)聊天或者玩游戲會影響學生的厭學。中小學生的認知分析能力尚在發(fā)展,多通過榜樣學習的方式來獲取知識,容易受到網(wǎng)絡上不良信息的影響而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影響學習。有研究表明,學生如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遭遇不良的社會風氣,就很可能導致發(fā)生厭學。
(二)學校因素
學校是青少年學習的主要場所。學校的環(huán)境、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習的評價方式、師生關系等因素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研究者發(fā)現(xiàn),學校對學生沒有吸引力,考試過于頻繁,任課教師對學生存在偏見都會影響學生的產生厭學心理??荚囘^于頻繁容易給學生造成較大壓力,而任課教師的偏見也同樣會影響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師生關系在學生的學習中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對教師的喜愛程度、在師生關系中體驗到的安全感、信任感和獲得支持的程度都可以通過增強學生學習動機進而對學業(yè)成績產生影響。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學校的校風、學風以及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會影響學生的求學態(tài)度。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生接觸的信息較豐富,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呆板單一,則可能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不僅如此,學校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方法也會有影響:單一,片面的評價方式同樣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學內容陳舊,課堂活動沒有新鮮感也無法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親密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適應學生年齡與時代要求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對學生積極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會影響學生的狀況。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拒絕、過度保護的教養(yǎng)方式與厭學程度顯著正相關。拒絕上學的學生得到更少來自雙親的情感溫暖理解和遭受更多的拒絕否認,受到更多來自父親的嚴厲懲罰和母親的過分干涉。過多遭受父母的拒絕否認、嚴厲懲罰會使得孩子情感受挫,影響孩子的自信、自尊發(fā)展,從而影響其學習生活。一旦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遭受挫折,容易退縮、回避。而如果孩子在挫折中得不到有效的社會支持,則不利于對拒絕上學行為的預防與干預。反之,父母對子女過分溺愛也會對學生產生不利影響。過分溺愛的教養(yǎng)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動機,進而影響學業(yè)成績。父母在學習上給孩子施加很大壓力,也是影響孩厭學的重要因素。學生可能會由于長期感受到沉重的壓力,使得其經(jīng)常體驗到焦慮情緒,從而影響學習。所以,良好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學生積極學習的重要保證。
此外,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0-3歲的主要撫養(yǎng)人、父母的婚姻狀況、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都是兒童產生厭學的影響因素。如果孩子自小由父母撫養(yǎng),且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婚姻正常,家庭氛圍融洽,則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減少厭學的產生。可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教育方式等對孩子的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四)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是青少年是否產生厭學的重要因素。在一項調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學習目的不明確的學生占厭學總數(shù)的908%,有122%的學生選擇逃避,對學習缺乏興趣占厭學總數(shù)的945%。對學習缺乏正確的認知,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沒有足夠的學習動機,這些都是影響學生厭學的個人因素。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成就目標、成敗歸因中的某些因素也可以預測學生的厭學。在成就目標中,持有成績-回避目標的學生更關注他人對自己的消極評價或者避免得到太差的成績;而在成敗歸因中,持有運氣歸因的學生更容易導致消極的學習動機,不利于學習。然而,另有研究表明,學生對自己的考試成績過于忽視,也會影響厭學。
此外,還有研究表明,兒童的自我意識與厭學存在一定的關系。厭學兒童在自我意識中的行為、智力與學校情況、軀體外貌與屬性、焦慮、合群及幸福與滿足的評分都顯著低于對照組兒童,表明厭學兒童對自身采取更為消極的自我評價??赡芟麡O自我評價使得學生在群體中較為自卑,自我效能感較低,從而對學習過程產生了負面影響。學生厭學與個體的心理健康、人格特征之間存在著交互作用和相互依賴性。換句話說,厭學會導致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產生各種問題,同時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與人格特征也是厭學的重要影響因素。人際敏感、焦慮、精神病性上有明顯癥狀的學生極易導致厭學情緒與行為。而內向、情緒不穩(wěn)定、強精神質型個性的學生也比較容易產生厭學情緒與行為。因此,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是矯治學生厭學的重要保證。
二、厭學的輔導方法
學校是學生實現(xiàn)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學習是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因此,有必要通過一定的舉措對學生的厭學進行干預。申自力等將厭學的輔導模式劃分為教育學模式、心理學模式以及醫(yī)學模式,而心理學模式已經(jīng)成為厭學干預的主流。
學生厭學是一個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綜合性問題,因而有些學者從教育的角度對厭學的輔導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學校與教師應該針對學生成長階段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來幫助學生遠離厭學情緒。從學校的角度來講,學校應創(chuàng)建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在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中,比較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注重發(fā)展性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學習的意義。而教師則應該更加重視學生情感體驗,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優(yōu)化教學內容、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父母應當轉變教養(yǎng)方式,在民主的教養(yǎng)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其人格與心理發(fā)展更為健康。同時,父母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盡量避免或減少傷害孩子心理的行為。
有實證研究表明,心理輔導能夠對學生的厭學心理起到有效的干預。傅安球等采用問卷篩選出24名厭學學生,通過個體以及團體心理咨詢,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有研究者采用綜合心理治療的方法來干預學生的厭學心理。通過對30例厭學學生進行干預,研究者發(fā)現(xiàn)認知矯正、家庭治療以及藥物治療的綜合療效較好,而家長的充分配合則能達到最佳療效。董昆侖等對50例厭學學生進行為期8周的門診治療,結果顯示認知行為療法有利于改變厭學學生的認知行為模式,改善厭學情緒,建構積極心理狀態(tài)。在一些個案研究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研究者通過采用沙盤療法、意象對話技術等心理治療技術也能夠對厭學心理進行有效干預。此外,除了心理治療,也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夠有效解決學生的厭學情緒。通過心理治療,厭學學生能夠有效調整認知、行為,宣泄情緒,逐漸克服厭學。然而,心理輔導的模式雖然有效,但是它起效的過程比較緩慢,而且講究咨詢技術,所以不能完全依賴心理治療來解決學生的厭學。
除了心理治療,也有研究者采用藥物輔助對厭學學生進行干預。當厭學學生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時,也采用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韓頡等選取了78名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先使用 SCL-90 量表進行癥狀評估,然后給予舍曲林進行服藥觀察隨訪。結果發(fā)現(xiàn)服用舍曲林藥物治療2個月后,有50名學生的學習狀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半年后有69名學生的學習狀況得到了改善。
綜上所述,學生厭學的成因是錯綜復雜的,因而每個人的輔導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厭學學生的轉變需要學校、社區(qū)、家庭多方面的配合,更需要學生自身作出積極改變,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