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正處于一個社會轉型的時期,人們的家庭價值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文章從生育觀、性觀念、婚姻觀念、倫理觀念這四個方面探討了當前人們家庭價值觀念的狀況,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了中國家庭價值觀念的未來發(fā)展趨向。
[關鍵詞]社會轉型;家庭;價值觀念取向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6.201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組織形式。家庭是社會的窗口,透過家庭可以了解社會的變遷。社會結構正發(fā)生巨大的變遷,這必然對人們的家庭及其價值觀念產生深刻的影響。
1 當前人們家庭價值觀念的狀況
1.1 生育觀
一直以來,生育是家庭最重要的功能,是維系家庭穩(wěn)定的重要紐帶。在傳統(tǒng)社會里,遵從“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重視傳宗接代,延續(xù)香火的思想。而在當代,“多子多?!薄爸啬休p女”的思想淡化,逐漸被“少生優(yōu)生”“生男生女都一樣”的思想取而代之。如今流行的“不生育文化”如一陣驟風狂卷了幾千年中國傳統(tǒng)的生育文化,“丁克家庭”的增長,為這種“不生育文化”催生了內在發(fā)展的動力。
1.2 性觀念
在推崇三從四德、禮教忠貞的傳統(tǒng)社會里,性幾乎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性也幾乎是服務于生育的。如今,談性色變已成為歷史,受西方“性解放”思潮的影響,人們正高呼著“性解放”,追求性自由。在以往,性越軌行為被認為是傷風敗俗,婚前性行為也被認為是倫理道德的淪喪。而今,人們對于這樣的行為給予極大的理解和寬容,付諸實踐之人趨之若鶩。
1.3 婚姻觀念
婚姻的締結由“經濟共同體”“生育共同體”向“情感共同體”的轉變。愛情成為婚姻的主體,感情的和諧及情感需求的滿足成為婚姻的關鍵。在婚姻的詮釋上,人們不再相信婚姻的神圣性和純潔性,“單身主義”的思潮挑戰(zhàn)婚姻制度,“非婚同居”、試婚的觀念沖擊著婚姻的合法性,“同性戀”的傾向顛覆了傳統(tǒng)的婚姻模式,“網戀”的時尚行為也突破了婚姻締結的時空界限。在離婚的態(tài)度上,“從一而終”的觀念逐步被摒棄,感情不和成為離婚的條件。
1.4 倫理觀念
人們的家庭倫理觀念正由家本位向人本位過渡。傳統(tǒng)的“孝”道推崇子女要遵從父母之命,維護父輩的權威。而今的“孝”道體現子女對父母的關愛和尊重,子女和父母已經在同一個平臺上真誠的交流,是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傳統(tǒng)的夫妻推崇相敬如賓,如今的夫妻之道追求浪漫的愛情,在感情上追求水乳交融的境界。傳統(tǒng)的家庭財產是合二為一,如今的家庭財產有著AA制的傾向。
2 家庭價值觀念變奏的影響因素
2.1 市場經濟的雙重效應對家庭價值觀念的強烈碰撞
市場經濟的自主性讓個性得以釋放,個人追求自己的幸福、追求自己的愛情成為合情合理的事情。自愿的原則和情感的滿足成為婚姻的主導,離婚的自由也成為社會的認同。個性的解放,也催生了“以人為本”的家庭倫理觀。夫妻雙方強調婚姻的自由,追求經濟的獨立,人格的平等。但是這種平等觀念也容易造成家庭成員個性增強、家庭倫理關系減弱等問題,使家庭的紐帶變得非常脆弱。一旦實現不了這種平等,就會產生婚姻家庭危機。過度強調追求個性自由也容易滋生“以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念,使人們缺乏婚姻中應有的責任感。市場經濟的功利性傾向開始滲透到人們的婚戀觀和家庭觀中。在家庭觀上,人們越來越追求“經濟性”,契約、合同正不斷地引進家庭之中。在婚戀觀上,擇偶受到功利性、經濟主導性的原則支配。
2.2 西方“性革命”思潮沖撞國人的性觀念
西方的“性革命”思潮呼喚性的解放,追求性的完全自由,推崇人的性欲的絕對滿足。性在他們的心中只是一種純粹的生物性,是人的一種生物本能。在這種性革命的思潮影響下,人們不僅在行為上出現了婚前性行為、婚外戀、非婚同居、隨意離婚甚至嫖妓宿娼,而且在言論上鼓吹“性與愛的分離”“不一定要嚴守忠貞觀念”“在感情基礎上的婚外性生活是可以理解”等思想。
2.3 科學技術的雙刃劍觸動家庭觀念
科技的進步是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也是家庭變化的外在動因。隨著避孕技術和人工輔助受孕技術的引進和發(fā)展,有計劃、有選擇地生育成為一種現實,生育成為人們可以選擇的行為。正如吉登斯所說:“生育可以不需要性行為,這是對于性的終極解放,性因此就可能完完全全地變成個體或個體之間的某種特質。”[1]顯然,科技的進步為性與生育的分離作出貢獻的時候,也為性的“個體間”或“個體間性”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當性成為“個體性”的時候,人們可以支配自己性的權利,一方面它可以把性與愛有機地結合起來,作為增進夫妻之間情感的黏合劑;另一方面它可以把性與愛絕對的分離,只追求性欲的滿足。因而,它會帶來新的問題:婚外性行為增加和“性產業(yè)”的發(fā)展。
3 中國家庭價值觀念的未來發(fā)展趨向
3.1 生育依然是家庭價值觀的主流趨向
恩格斯說:“生產本身是兩重性的。一方面是生活資料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一定歷史時代及一定地區(qū)內的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是由兩種生產所制約的:即一方面是勞動的發(fā)展階段,另一方面是家庭的發(fā)展階段。”[3]可見,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物質的生產和人口的再生產。沒有一定數量的人口,社會根本無法有效的運行。沒有家庭的穩(wěn)定根基,社會也無法持續(xù)的發(fā)展。生育仍然是未來家庭價值觀的導向,盡管丁克家庭的增多,但終究不會成為一種主流的家庭文化。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閑暇時間增多,對“家”的情感的復歸,人們仍會選擇父—母—子女這基本三角的家庭結構。生育觀已不是傳統(tǒng)社會的“傳宗、接代”的思想,而是走向一種文明、科學的生育觀。生育不再是個人的私事,而是在社會控制下的有計劃的生育,它把個人的生育與社會人口良性發(fā)展有機的結合起來。
3.2 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性觀念
當人們走過了“談性色變”的歷史,獵奇了“性欲解放”的現今社會時,不免會反思“唯性是本能”的思潮帶來的沉重社會后果。艾滋病的蔓延,性病的泛濫,未婚先孕、“單身媽媽”的劇增等這些社會不良后果都讓人痛徹心扉。面對如此的社會后果,應重視對性知識的宣傳和性教育的發(fā)展。性應該作為一種科學進行研究,應把它作為一種科學知識向人們傳播,引導人們科學、客觀地看待性,對待性,以此杜絕許多因性盲而帶來的社會禍害。同時,男女之間應有平等的性權利。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男權的社會,以男子為中心的思想在性權利上表現十分明顯。妻子絕對服從和滿足丈夫的性要求,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隨著女權主義運動的發(fā)展,女性越來越明顯地意識到自己的性權利。按照吉登斯的觀點來說,當性與生育分離時,它是越來越具有個體的特性。因而,女子也有追求性快樂,享受拒絕無理的性的權利,有權利要求丈夫尊重和體貼她們。
3.3 愛情、婚姻、家庭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
隨著社會物質財富的增多,會逐漸消除現實生活中的金錢和物質利益對婚姻的腐蝕,愛情會成為婚姻的主載。正如恩格斯所說:“婚姻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滅了資本主義生產和它所造成的財產關系,從而把今日對選擇配偶還有巨大影響的一切派生的經濟考慮消除以后,女性經濟獨立男性統(tǒng)治的消失,男女社會平等的實現;男女兩性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以后才能普遍實現,到那時候,除了相互的愛慕外,就在也不會有別的動機了?!盵4]兩性的結合以愛情為基礎,婚姻在物質和精神上得到有效的統(tǒng)一。
愛應該重新走進每個家庭,愛應成為凝聚家庭成員的一種深沉的力量,愛應在家庭中培植、發(fā)育、成長。陳一筠教授提出真愛教育,指出:“家庭是可以培育出最強烈的、最真實的、最不可摧毀的真愛場所。由于家庭培育了孩子的愛,他們成長為未來能夠去愛和被愛的朋友,進而學習做愛侶,結成擁有真愛的夫妻,然后做有愛心的父母?!盵5]愛包括親情之愛和夫妻之愛。親情之愛包括父母對子女的愛,子女對父母的愛,親屬之間的愛。父母對子女的愛應是服務、照顧、仁愛、尊重;子女對父母之愛應是孝順、關愛、感激、寬容;對親屬之愛應是包容、關心、合作、幫助;夫妻之愛應是親密、體貼、信任、理解、忠誠。
3.4 建構尊崇個人獨立性與成員間互敬互愛相結合的家庭倫理觀 ?隨著人的主體意識提高,核心家庭的模式逐漸取代傳統(tǒng)的家庭模式,家庭關系的重心由傳統(tǒng)的縱向軸心向橫向軸心的轉變,現代家庭中的成員逐漸從傳統(tǒng)的血緣宗法的家族鏈條中剝離,家庭內的每個成員都是獨立的個體,相互間享有了特定的權利和義務,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都處于一個多維平等互動的關系之中。在這樣的家庭結構轉型中,推崇人的獨立性,追求個人的自主權是大勢所趨。可在強調個人的獨立與自由的同時,不能陷入“唯我獨尊”的思想之中,要凸顯家庭成員內的互尊、互敬、互愛與寬容。家的維系除了情以外,還需要相互之間的諒解,相互之間的關愛。家庭中的成員相互之間有思想觀念的沖突和分歧是必然的。當沖突和分歧出現的時候,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善于理解它的立場和權益,懂得思量自身的權益,權衡雙方的權益,以最佳的方式調節(jié)矛盾。對于長輩,在尊敬和孝敬的基礎上,懂得暫時的忍讓和適時的申辯;夫妻之間,在自愛、保持自己的自尊和個性的前提下,相互關心,相互諒解;對于子女,在尊重的前提下,對于惡性行為和傾向,要采取制止和教導的方式,對于分歧的意見,以平等、民主、商議的方式與他們交流?;プ鸹邸⒒ハ嗾徑饩褪且环N調和劑,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每個成員中的個性張揚的銳氣,幫助人們培養(yǎng)一種合作的精神。
參考文獻:
[1]李秀林,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2][英]安東尼·吉登斯.親密關系的變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陳一筠.婚姻旅程探幽[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曾婷(1980—),女,瑤族,廣西玉林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