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之衡
宋 汝窯碗
宋 汝窯青釉盤
“柴、汝、官、哥、定”一語為瓷學家之恒言,皆宋窯名也。茲編斷自宋始,則五窯不可以不詳,其余有名各窯亦當遞述也。說之如下:
在河南鄭州,即柴世宗所創(chuàng)也。相傳當日請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二語可以想見。《陶錄》謂其“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然“薄如紙”一語乃指釉汁言,非指瓷胎言也?!扒嗳缣臁币徽Z亦不盡然,柴窯固以天青為主色,但據《博物要覽》則尚有蝦青、豆青、豆綠等色,不止天青一色也。釉中有細紋開片,見于豆綠色者較多。無釉之處悉呈黃土色,然滋潤細媚為古來諸窯之冠。在明代已不易見,近筑路掘出陶器頗多,間有類此者,嘗于某公座上見之,或者天壤奇寶不肯終秘人間耶?
在河南汝州,北宋時所創(chuàng)設也。土細潤如銅,體有厚薄,汁水瑩潤,厚若堆脂。有銅骨無紋者,有銅骨魚子紋者,有棕眼隱若蟹爪紋者尤佳。豆青、蝦青之色居多,亦有天青、茶末等色。無釉之處所呈之色類乎羊肝,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乃真物也。其色純靜深穆。余前云儼有三代鼎彝氣象者即感于此而言。
宋大觀、政和間在汴京所造。體薄色青,有帶粉紅色者,濃淡不一,有色帶白而釉薄如紙者。大觀中,尚月白、粉青、大綠三種。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蓋其胎本紫色也。然宋官窯有數種,南渡后卲成章于修內司燒造,曰內窯,亦名官窯。其后,郊壇下別立新窯,亦曰官窯。是宋時已有舊京、修內司、郊壇下三種。唐氏秉鈞謂:舊京著時未久,當以修內司所造為上,新窯為下。當時己分差等矣。南宋余姚秘色瓷后人亦目之為官窯,大抵皆仿汴京遺制,遞衍遞嬗也。
宋處州龍泉縣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業(yè)。兄名生一,當時別其名曰哥窯,其胎質細性堅,其體重,多斷紋隱裂如魚子,亦有大小碎塊紋,即開片也。釉以米色、豆綠二種居多,有紫口鐵足。無釉之處所呈之色其紅如瓦屑,其釉極厚潤純粹,歷千年而瑩澤如新。元未明初及清唐英屢有仿制,然遠不逮宋制之精矣。但近年以來不甚為時人所重,因之價值稍貶。
在直隸定州所造者名曰北定,宋初所建設也;南渡后在景德鎮(zhèn)制者名曰南定,以其釉似粉,故通稱曰粉定。
北定,其質極薄,其體極輕,有光素凸花、劃花、印花、暗花諸種,大抵有花者多,無花者少?;ǘ嘧髂档ぁ⑤娌?、飛鳳、盤麶等形,源出秦鏡,其妍細處幾疑非人間所有,乃古瓷中最精麗之品也。開片者,其開片皆系柳紋白骨,而加以釉水有如淚痕者亦為佳品。口底率漏胎,故其口往往有以銅鑲之者。
南定之胎質極細,色極白,其釉亦系白玻璃釉,惟澄清之處略閃豆綠色耳。釉中有鼓花者,有不鼓花者。其形式與北定相同,而胎釉微有小異。
凡粉定之真者,其釉光而且潤,與舊象牙同。釉中多有柳紋開片,與偽造之開片不同。偽者之釉或太混,或太干,或太透亮,或太暗淡,萬難如舊者之潤亮也。
粉定種類不一,胎有厚薄,色以閃紅者為貴,閃黃者次之,即牙色也。有開片,有不開片。明代成化仿者亦佳,乾隆以后遂無仿之者矣。
宋龍泉人章生二所陶器名曰章龍泉窯,又名弟窯。前所述章生之哥窯,即其兄也。章窯與哥別者,哥有紋,弟無紋,以是為特異之點。有粉青色、翠青色,深淺不一,足亦鐵色。龍泉不自章始,古龍泉不易見,章所仿制大致同古而較精致耳。今人但稱章制為龍泉,古制已為所掩矣。
明仿龍泉,與宋無甚大異,惟其色略淡、其釉略薄耳。清唐英在景德鎮(zhèn)所仿胎釉乃迥乎不同,大抵豆綠色有暗花者即唐英所仿也。
龍泉豆綠者與汝窯大致相同,往往易于相混。今為析之:汝胎粗而略糠,龍泉堅而且細;汝釉薄而清,龍泉釉厚而混;汝無釉之處色如羊肝,龍泉無釉之處色如瓦屑;汝釉上有光透脫如料,龍泉釉上無光滋潤若玉;汝多有魚子紋,少有蟹爪紋,龍泉間有蟹爪紋,絕無魚子紋。其相異之點在此。
宋初禹州所造,禹州昔號鈞臺,鈞訛作均,相沿已久。胎質細,性堅,其體略重,釉具五色,渾厚濃潤,有兔絲紋。紅若胭脂、朱砂者為最,青若蔥翠、紫若墨者次之。初制者色純無少變雜,后制有青紫相錯如垂涎者,皆燒不足之故,而世人往往尊視此種。猶之佳硯本不宜有鴝鵒眼,而人反以鴝鵒眼為貴也。其釉分為兩種,一曰細平釉,一曰橘皮釉。橘皮釉亦屬后起者,故兼有紫斑者居多,平釉有紫斑者絕少也。
均窯之底有一、二、三、四等數目字為識,或謂紅色等器以一、三、五、七等單數為識,青色等器以二、四、六、八等雙數為識,此說乃不盡然。惟六角花盆必如是耳,余器則不拘此例。
均釉厚而且潤,若蠟淚之成堆。惟純色者混而且勻,釉中多有蟹爪紋,無釉之處呈羊肝色或芝麻醬色,乃真物也。偽者釉薄而不勻,其色非偏于藍則偏于灰,與純正天藍色迥異,無釉漏胎之處亦不能呈羊肝色,縱有之,亦是先抹后燒者也。
宋 官窯貫耳扁瓶
南宋 修內司官窯青瓷盞托
元 哥窯魚耳爐
宋 哥窯膽式瓶
元 鈞窯天藍釉貼花獸面紋雙耳連座瓶
宋 鈞窯鼓丁三足洗
均窯與元瓷輒易相混,然實大有別也:均釉厚而勻,元瓷釉厚而垂;均之胎、釉皆細,元瓷之胎、釉皆粗;均之釉無論深淺濃淡皆混然一律,元瓷之釉濃處有時或起條紋,淺處有時仍見水浪。
均窯之天青色者,肆人呼為月白,蓋仿柴之雨過天青也。紫釉而無蚯蚓走泥紋者,殆不如月白而能瑩潤,然人恒往往重紫而輕月白,所謂痼習者非耶?
在山西平陽,宋時所建。其胎與釉皆白中閃黃,微具土色,而制皆仿北定居多,故又稱曰土定。平陽真者,其胎之色純似黃土,其質在半瓷半瓦之間,其釉光而且潤,細而發(fā)黃,多有蛇紋開片。偽者色稍閃紅,而性略糠,其釉亦粗而且暗,干且發(fā)白也。
在西安耀州,亦宋時所建。初燒青器,仿汝而略遜,后燒白器較佳。初制者其釉透亮如玻璃,其色微黃,略似蝦青色。后制者其釉略混,其色甚白,有似牛乳之白,有似粉油之白,有似熟菱米之白不等。
耀窯有一種細胎細釉者,胎極薄而帶有暗花,釉極細而帶有開片,不知者往往以定呼之,其實非也。蓋其胎雖薄而仍比定略厚,其釉雖細而仍比定略粗,其色雖白而仍比定略閃黃也。而暗花、開片亦與定微有不同。
出磁州,宋時所建。磁石引針之磁石即產是州,取名煉陶,磁釉之名乃專指此,令人輒誤,以磁與瓷混用矣。器有白釉,有黑釉,有白釉黑花不等,大率仿定居多,但無淚痕,亦有劃花、凸花者。白釉者儼同牛乳色,黑釉中多有鐵繡花,黑花之色與貼殘之膏藥無異。
在福建,初設于建安,后遷建陽,始自宋代。古制者質粗不潤,釉汁干燥,又名烏泥窯。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頗瑩亮,亦名福窯。因有紫建、烏泥建、白建三種,白者頗似定,惟無開片。佳者瓷質頗厚,而表里能映見指影焉,以白中閃紅色者為貴。有凸花及雕字者,然花多不甚工細,比之粉定則小巫見大巫矣。故價值亦遜。至今閩省制器尚盛。
宋南渡后所建,在廣東肇慶陽江。胎質粗而色褐(即灰色),所制器多作天藍色,惟不甚勻耳。釉厚之處或作靛藍,釉薄之處或作灰藍,無釉處所呈之色或如黃醬,或如麻醬。大致仿均,而無紅斑與蟹爪紋,與均異也。
宋 定窯刻花瓶
南宋 龍泉窯青瓷鬲式爐
廣窯又名泥均,蓋以胎骨系以烏泥制成而仿宋青均之釉汁也。然多淡青帶灰,于灰釉之中露出深藍色之星點,或如云斑霞片,頗呈異彩,視彼窯變淚痕者猶似勝之?;蛞阅唷⒁艘粝嘟鞂⒁伺d所仿之均窯與廣窯混合,其訛實甚。宜興瓷胎與廣窯瓷胎似同而實異,至釉汁雖形似而實不殊(詳下歐窯一段),縱有彼此仿制者,不難一望而知,何至因音相近而混合耶!
廣窯在粵名曰石灣,蓋南海縣佛山鎮(zhèn)之一村名也。自明時已遷于此,宋陽江舊窯今日早已消滅矣。清初,頗有良工數人,其仿均見稱于世,自日本嗜之,謂其國人所授,價遂倏漲,然實無稽之談也。至今日制器尚盛,實則胎質粗下,遠不及潮陽,合浦(潮陽、合浦其瓷質甚白,類似醴陵,然名不出于省外,無良工故也),吾粵殊賤視之。徒以其歷史甚古,曾出良工,省外遂頗重視,諺所謂“物離鄉(xiāng)貴”者非歟?
宋 定窯白釉圓托五獸足熏爐
南宋 龍泉窯青瓷鳳耳瓶
前所述諸窯:柴、汝、官、哥、定暨章窯、均窯,皆鼎鼎有名者也;若建、廣二窯則別成系統,亦足自樹一幟焉;平陽、耀窯、磁窯亦雜窯之有名者。此外尚有諸窯,統名雜窯,亦曰小窯,茲約舉之:仿柴者曰東窯,宋建於東京,東者所由得名也;仿汝者曰唐邑,曰鄧州,曰河北;仿官者曰余姚;仿龍泉者曰麗水;仿定者曰吉州,曰宿州,曰泗州??傊未s窯不外取法諸大窯,輾轉仿效,其佳者每致亂真,而胎質、釉汁之精粗,明眼人不難判別也。雖同一宋器,而價值則遠遜矣。
南宋 吉州窯彩繪躍鹿卷草紋瓶
宋 磁州窯蓮花紋枕
元代制瓷亦有多窯,然其名不著,統稱元瓷而已。近流行之元瓷,皆元時山西、河南一帶所制者,若南省所制,縱有發(fā)現,大都以宋末目之,而元瓷之名始殆專屬之仿均帶紫之品矣。此制品多作天藍色,兼帶紫斑,以成魚、蝶、蝠等形者為貴,不帶紫者,常品也。河南制者系元代初年之物,胎、釉、色澤與宋均所差無幾。潞安制者系元代中年之物,其胎系半瓷半瓦,釉比初年略覺透亮。蒲州制者亦元代中年之物,釉亦略透亮,惟紅斑之中帶有葡萄紫色耳。
元瓷之天藍色者與均大致相同,然亦有別也;元瓷之釉厚而垂,均釉則厚而勻;元瓷之紫聚成物形,宋均之紫彌漫全體;元瓷之釉濃處或起條紋,淺處仍見水浪,宋均則濃淡深淺皆混然一律。此其所以異也。
元瓷真者,無論瓷胎、瓦胎,其體皆重,其性極堅。瓦胎者,其色雖似瓦而仍帶半瓷質。瓷質者,其質雖似瓷而仍略帶瓦質。偽者之胎,則或純乎瓷,或純乎瓦,與真者迥不侔矣。
金 磁州窯梅瓶
明 石灣窯月白釉琮式瓶
歐窯一名宜均,乃明代宜興人歐子明所制,形式大半仿均,故曰宜均也。制品雖出宜興,然與陽羨名陶一系微有區(qū)別,與清代紫砂掛釉各器亦微有不同。大抵制造時仍參入瓷質,非純用紫砂者歟?瓶、盂等物皆有,而尤以洗類為多。
歐窯與廣窯同一仿均,外觀厚重,形極相似而實不同,今略析之: 廣窯以青發(fā)藍斑者為最多,此外他色雖有,然總不脫灰墨一類釉也,歐窯則色澤較多,除青、藍外有仿均深紫者,又有云豆、茄皮等色,且藍斑亦不若廣窯之濃,其別一也;廣窯之底露胎較多,歐窯之底露胎處甚少,其別二也;廣窯之制純乎渾樸,歐窯之制于渾樸中見妍整, 其別三也。至清代唐英亦曾于景德鎮(zhèn)仿制歐窯,但明歐窯多橘皮釉,而唐仿無之,其釉又與乾隆時器無異。孰明孰清,固不難一望而知。
自宋以來已有官窯、民窯之分。官窯者,由官監(jiān)制以進上方備賞賚者也。民窯又名客貨,民間所通用者也。清代于官窯之中更有御窯,專備御用而下不敢僭。若官窯則貴人達官亦得用之,設專官以監(jiān)督其工,發(fā)內帑以支銷其用,故所制物品日益精美。御窯畫龍必作五爪,尤其顯著之識別歟?
近人最重視之品厥惟郎窯,然所稱實有誤。蓋通稱郎窯者,大抵乃明祭紅之寶石釉者也,不必純?yōu)槔芍?。郎為郎廷極,康熙朝監(jiān)督瓷業(yè)之官,而肆人誤為郎世寧。世寧,法國人,善畫,雍乾間供奉內廷,未嘗監(jiān)督造瓷。郎廷極官至江西巡撫,其制瓷之事實頻見于藍浦《陶錄》、阮葵生《茶余客話》各書中。則必為廷極而非世寧也明矣。此種制品以深紅寶石釉為主體,肇于明代宣、萬,仿于清初。今之所謂郎窯者,實混明清而一之,然沿誤已成習慣,余亦從眾也云耳。
今俗所分別者,凡深紅寶石釉之品概呼郎窯,紅色玻璃釉、橘皮釉之品概呼積紅。積紅有款識,郎窯無款識云。
郎窯有先后所制之分,凡里外皆有開片而底足有燈草旋紋,其色深紅如初凝之牛血,此先制者也,若后制則微有不同,先制者口底微黃,所謂米湯底者是也,后制者口底或作豆青色,或作蘋果青,所謂蘋果底者是也;先制者釉色深紅,后制者釉色鮮紅,惟釉尚透亮,不似窯變之肉耳。又有所謂綠郎窯者,其色深綠,蔥蒨可愛,滿身細碎紋片,實則明仿弟窯之品也,雍乾時代亦有仿者。
窯變者,乃燒窯時火候不勻,偶然釉汁變色之故。大抵欲作深紅之色,非一種顏料所能造,必參以他種顏料,而火候深淺之處紅色失而他色露,變成種種形態(tài)不等,頗為特異,因之踵作。蓋本偶然者,后遂成為故然矣。
窯變先后所制亦各有不同:若康熙末年之窯變,其藍色與雍正時同,惟其紅色則發(fā)黑;若雍正初年之窯變,紅、藍二色均不發(fā)黑,其釉與郎窯之釉略同;若雍正末年乾隆初之窯變,其釉與色均與郎窯迥異,且有帶款者,蓋純乎人工故意制成者也。
年窯者,雍正時年大將軍羹堯督造之瓷也,青花五彩皆有之。而市肆中人僅以一種積紅小瓶小杯等物呼為年窯,其他則不省也。年窯之紅比郎窯之紅較黑而實,且不開片,其聲價亦遠遜于郎窯矣。又有臧窯者,為雍乾間臧應選所督造,然無甚特異之點,故人罕有知之者。
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萊菔尊
金 耀州窯月白釉萊菔尊
宋 耀州窯刻花牡丹紋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