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磊,李大村,李冬梅
(1.北京積水潭醫(yī)院 手外科,北京 100035;2.北京順義區(qū)醫(yī)院 上肢外科,北京 100035)
德爾塔骨形成于胚胎期,見于手足短管狀骨及脛骨[1]?;颊叱錾鷷r,德爾塔骨的骨干—干骺端業(yè)已骨化,X線影像清晰可見,呈D形或梯形、三角形,長度短于正常骨,兩側(cè)縱緣一側(cè)長一側(cè)短。但骺卻不然,還需等上一年半載,直至次級、副次級骨化中心(accessory secondary ossification center)出現(xiàn),數(shù)目不定,少則一個,多達數(shù)個,位于骨的一端或兩端,且常沿骨干—干骺端短縱緣分布,X線影像初為斑點狀,后經(jīng)擴大融合成J形或C形-稱“夾狀”骺,縱向夾持(包被)骨干—干骺端的短縱緣及其一端或兩端。夾持(包被)面積越大,骨干—干骺端畸形越嚴重。遠端關節(jié)面或遠、近兩端關節(jié)面向(同)一側(cè)傾斜,致德爾塔骨自身或(和)其所在的指(趾)體也呈側(cè)偏狀。J、C形骺的縱行部分,即與骨干—干骺端短縱緣相對的骺,或所謂的“骺橋(epiphyseal bar)”[2],為骺橋切除術(shù)的主靶標。骨干—干骺端與骺的X線影像的形狀與面積比值呈持續(xù)變化,直至德爾塔骨發(fā)育成熟。關乎德爾塔骨X線影像變化的因素有二:⑴患骨發(fā)育進程-骨齡有變,X線影像隨即有變;⑵骺夾持(包被)骨干—干骺端的面積—骨畸形程度不一,X線影像大不相同。
正常手足短管狀骨通常只有一個孕育次級骨化中心的骺,位于骨的近端或遠端。次級骨化中心也多是一個,初現(xiàn)時間在1~2歲前后,女性早于男性,中國人早于外國人 (表1)[3-4],X線影像初為卵圓形后呈半圓或橫條狀。于另一側(cè)骨端,偶爾也存在類似次級骨化中心的骨影—深面骺板完整、無早閉者,為副次級骨化中心,參與骨生長;反之,是假骺(pseudoepiphysis),即假次級骨化中心無涉于骨縱向增長[5]。累及掌骨、指骨、跖骨和趾骨的德爾塔骨,亦稱德爾塔掌骨、指骨、跖骨、趾骨,次級骨化中心初現(xiàn)時間與相應的正常骨一致,但副次級骨化中心及假骺的出現(xiàn)率則遠高于正常骨,且副次級骨化中心通常不止1個,沿骨干—干骺端的短縱緣分布。J、C形骺影既可是次級骨化中心獨自沿骨干-干骺端短縱緣延展之作,也可由次級骨化中心與副次級骨化中心或假骺相向生長匯合而成。
表1 正常手足短管狀骨次級骨化中心出現(xiàn)時間及骺板閉合時間(歲)
矯正德爾塔骨畸形須行手術(shù):骺橋切除術(shù)(epiphyseal bar resection)或楔形截骨術(shù)(wedge osteotomy),二者擇一而用。前者顯效緩慢,適用于發(fā)育中的德爾塔骨;后者顯效迅速,多用在發(fā)育已經(jīng)或即將停止的德爾塔骨。骺橋切除療效不佳者,做Ⅱ期楔形截骨(延長)術(shù),仍有獲良好結(jié)果的機會。但于楔形截骨術(shù)后做骺橋切除術(shù)就無效了[2]。
骺橋切除術(shù)現(xiàn)有五種術(shù)式:⑴Carstam-Theander手術(shù)—縱行骺及骺板切除[6];⑵Mubarak手術(shù)—縱行骺及骺板切除骨水泥植入[7];⑶Shea手術(shù)—縱行骺及骺板切除脂肪植入[8](圖1);⑷Sayed手術(shù)—縱行骺、骺板及骨皮質(zhì)切除[9];⑸Vickers手術(shù)—縱行骺、骺板及骨皮質(zhì)切除脂肪植入[10(]圖2)。其間差別一在切除結(jié)構(gòu)多少,二在有無移植物植入,三在移植物的類別。關于其應用指征,Shea等[8]主張依德爾塔骨X線影像Carstam-Olason分期定。1975年,Carstam和Theander[6]根據(jù)1例拇指側(cè)彎患者于不同年齡攝取的近節(jié)德爾塔指骨X線影像,將畸形骺的X線影像變化過程分為三個時期:骺未骨化期、次級骨化中心出現(xiàn)期、J或C形骨骺期。1988年Olason和Dhler[11]又依據(jù)10例多趾患者的德爾塔跖、趾骨X線影像增補了Ⅰ期—骺與骨干—干骺端融合期,也稱骺板閉合期,即德爾塔骨畸形骺的X線影像變化過程分4期?!癈arstam-Olason分期”為上述兩種分期之總稱。論述X線影像分期,兩組學者均輔以了圖示,但都過于具象,不易記憶。2001年Shea等[8]將兩組圖示簡化合一,并為每期患骨擇設了相應的矯形手術(shù)(表2)。Shea等的做法得到一些學者認可[12-14]。
圖1 Carstam-Theander手術(shù)、Shea手術(shù)和Mubarak手術(shù)示意圖
圖2 El Sayed手術(shù)和Vickers手術(shù)示意圖
表2 Carstam-Olason分期與Shea簡化圖及擇設手術(shù)
在Carstam-Olason分期之外,還有三種德爾塔骨X線影像分型:
⑴Theander分型:1982年Theander等[15]又收集5例出生4 d~13歲患兒的德爾塔指骨X線影像學資料,根據(jù)骨干-干骺端與骺的形狀、面積大小及相對位置,將德爾塔指骨X線影像分為A、B、C、D、E五種類型(表3),表中的“骺板骨橋”即“骨橋”。
Theander等指出,其分型并不詳備,一些介于分型之間的影像并未被收入到分型中;A型影像可能是后幾型影像的初始影像,因為在隨訪時發(fā)現(xiàn)A型影像可以變成B型、D型或E型影像。Theander等的后條敘述,并不令人意外,因為A型影像只含骨干—干骺端影,沒有骺影,與骨干—干骺端、骺影俱在的BCDE型影像的關系是“遞進”的,而非“并列”的,次級骨化中心出現(xiàn)之后A型影像一定會變成其后幾型或尚未被作者列出的影像中的一型。這種“遞進”的影像關系,可以“分期”的方式來表述,如Carstam-Olason分期,但卻不宜用“分型”的形式來表述,“分型”僅適用于具有“并列”關系的影像。由此來論,Theander分型的確有待改進之處。
表3 Theander分型
⑵加藤博之分型:1990年加藤博之等[16]匯集15例德爾塔指骨和1例德爾塔趾骨的X線影像資料,患者年齡2個月~12歲,依據(jù)骺影外輪廓的凸凹將德爾塔指(趾)骨X線影像分為D和Σ兩型。前者因骺影外緣凸如大寫英文字母D得名,后者因骺影外緣凹似大寫希臘字母Σ得名。兩型影像例數(shù)相同,各有8例。前者來自多拇、多指、裂手和蹼趾畸形患者,其中7例骨干-干骺端影的面積大于骺影面積,1例兩部分面積相等。后者存在于指側(cè)彎和短指畸形患者,其中7例骨干-干骺端影的面積小于骺影面積,1例兩部分面積相等。加藤博之等認為,德爾塔指、趾骨X線影像類型與其所駐先天畸形之間存有關聯(lián),D型德爾塔指(趾)骨或許是骨列分化障礙的結(jié)果,Σ型德爾塔指(趾)骨則可能屬骨骼發(fā)育異常的表現(xiàn)。如Theander等一樣,加藤博之等也認為兩型影像之間存有過渡型影像,未被納入分型。
⑶Light-Blevens分型:1992年 Light和Blevens[17]依據(jù)骨干-干骺端及骺影形狀,將德爾塔指骨 X 線影像分為 A、B、C、D、E 五種類型(表 4)。作者未述分型所集及所依患骨例數(shù)及其患者年齡,只說這是一個實用的分型。
Vickers[10]、Fassier 等[18]文獻中照片提示,德爾塔骨畸形骺及骺板,形似半個或少半個不規(guī)則的橢圓體殼,由三個維度夾持(包被)骨干-干骺端,而非二維的C或J形夾持(包被)。上述X線影像分期與分型,隨時都有因失真大的緣故被補充細化改寫或替代的可能,尤其是于三維MRI、CT技術(shù)日臻完善的今天。后二者,顯示畸形骺形狀與包被骨干-干骺端維度的潛力遠大于其他方法[19-20],在德爾塔骨影像診斷與分期(型)方面,日后必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Fassier等[18]、Bor等[21]未認可Shea等依據(jù)Carstam-Olason分期擇設德爾塔骨矯形術(shù)的做法,堅持于Ⅰ期骺橋切除植入骨水泥,且說效果好,無不良反應。二者結(jié)果孰優(yōu)孰劣,依據(jù)現(xiàn)有數(shù)據(jù)尚不能做出判斷。明了此事頗具現(xiàn)實意義,但很難一蹴而就,原因在于德爾塔骨非常見畸形,收集數(shù)據(jù)甚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