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realme X50、Redmi K30 5G有一處明顯不同,vivo Z6沒有使用側面二合一指紋按鍵,而是依然配備了背部指紋。都2020年了,還有后置指紋的手機,看起來確實有點落伍。
另外,由于手機本身比較大,指紋區(qū)域又在靠上的位置,小手使用起來可能還有些吃力。
限于成本,目前2000元級5G手機都取消了AMOLED屏及屏下指紋,我并不認為側面指紋就一定優(yōu)于背部指紋。曾經我在使用一些手機的側面指紋時,也都碰到過不便的情況,比如誤觸解鎖,所以還是看個人的使用習慣吧。
說到屏幕,vivo Z6也采用了挖孔屏,而且是單孔,這又是一處與另兩款競品的不同,Redmi K30 5G和realme X50都是雙挖孔,前置多了一個超廣角攝像頭。
我曾經說過,對于喜歡自拍的用戶來說,超廣角前置自拍并不多余,代價當然就是更大的挖孔面積,以及對全面屏一體性觀感的影響。
對vivo來說,堅持單孔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本身就強調自己的小孔徑優(yōu)勢,3.85mm孔徑,同價位很難超越。在自拍上本來就是優(yōu)等生的vivo,確實也沒有必要為了超廣角雙攝而放棄小孔。
實際上,vivo Z6這次在外觀方面還是著實下了一番功夫,和此前Z系列的機型比起來,明顯精致多了,3D四曲面機身設計,背部弧度非常貼合手掌。極影黑、星際銀、冰川紀三種漸變配色方案,也讓人聯(lián)想到vivo X30系列,我拿到的冰川紀這個顏色,左右兩邊的漸變條紋營造出光影變幻的效果。
高刷新率屏作為目前的一個熱點話題,Z6也缺失了,vivo似乎并不在意,別忘了,旗艦級的iQOO 3也沒有配備高刷,這只能說明vivo有自己的考量吧。
理由之一或許就是5G手機的續(xù)航,尤其對于vivo Z系列來說,長續(xù)航一直是主要賣點,此次vivo Z6內含一塊5000mAh的大電池,專治電量焦慮癥。
我實測了一下,從早上10點多開始連續(xù)看劇、玩游戲、刷微博微信(也就是現(xiàn)在宅家的常見狀態(tài)了),一直到下午4點,它還有40%的電量,輕度使用堅持兩天沒有問題。
44W超快閃充,這已經是目前Z系列的最高規(guī)格,35分鐘可充電70%,65分鐘充到100%。其實在5G時代,殺手級應用沒有出現(xiàn)的情況下,做好基礎體驗更為重要,續(xù)航和快充就是典型。
和高通驍龍865比起來,vivo Z6所使用的驍龍765G這枚處理器,對普通用戶來說是更好的選擇,尤其是在一部2000元檔的手機上。SA/NSA集成雙模5G,支持5G和4G雙卡智能切換。
結構設計上,vivo Z6采用了5G天線側邊分布式設計與解耦合技術,確保了信號發(fā)射與接收。當然也支持5G+雙WiFi加速技術,一個手機同時連接2.4GHz+5GHz兩個WiFi,實現(xiàn)網絡加速。
性能上,安兔兔跑分超32萬分,《王者榮耀》《和平精英》開啟高幀率高畫質,都能良好駕馭。針對游戲過程中的散熱問題,vivo Z6增加了85mm的液冷散熱管、多層石墨散熱膜,以及Cooling Turbo智能熱管理策略,確保長時間的性能穩(wěn)定輸出。
vivo沒有推出過游戲手機,但vivo Z6內置的游戲空間已經更新到3.0,vivo希望的是,可以讓一部手機通過游戲空間系統(tǒng)一鍵切換到游戲手機的狀態(tài)。
根據(jù)vivo介紹,游戲空間由日本知名原畫設計師主刀美學設計,帶來了全新星球世界觀成長體系架構,有了自己的成長體系說白了可以增加玩家用戶的黏度。
在用vivo Z6玩游戲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有個別扭的地方,在游戲中從屏幕向右滑調出游戲空間,但右滑這個位置又剛好是前置攝像頭所在。在極點屏手機越來越多的情況下,這個問題還需要vivo引起重視啊。
vivo Z6的后置四攝為今年流行的“麻將式”排列,真就只有輕微凸起,采用了4800萬像素主攝+800萬像素超廣角+200萬像素微距+200萬像素景深鏡頭,逆光HDR在多數(shù)白天場合都能為照片增加對比度,色彩更討喜。夜拍表現(xiàn)則不能要求太多,夜景模式多幀合成使得色彩有些失真。
坦率地說,vivo Z6不是一部有太多亮點的手機,但整體體驗下來你又挑不出什么毛病,其實這樣的中規(guī)中矩的5G手機,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市場,在2000元價位上,都是非常容易被消費者一眼相中的。在目前的5G手機市場,什么才是決定5G手機普及的關鍵因素?答:價格和可選擇性。
vivo Z6是vivo的首款驍龍765手機,價格方面,vivo Z6目前提供了兩個版本,8GB+128GB和6GB+128GB,分別為2598元和2289元。不同的價位上,出現(xiàn)的5G手機越多,越能吸引消費者注意,當各個價位都能看到5G手機的時候,說明這個市場才真正成熟了,vivo這次帶著Z6入局2000元價位的5G手機,在2000元~6000元的價位內,實現(xiàn)了對5G手機的密集覆蓋。不僅是為消費者提供了又一個選擇,也進一步開啟了5G手機的下沉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