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書 ,李昌生 ,陳洪 ,黃桂瓊 ,呂景山
(1.惠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惠州 516002;2.山西中醫(yī)學院第三中醫(yī)院,太原 030006)
痛風性關節(jié)炎,主要是要因嘌呤代謝紊亂、尿酸排泄異常,尿酸鹽沉積在關節(jié)及關節(jié)周圍組織引起炎癥性反應;常首發(fā)于第1跖跗關節(jié),以關節(jié)局部腫脹疼痛、膚溫升高、活動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其發(fā)病與血尿酸水平呈正相關性[1]。目前,西醫(yī)治療主要局限于用非甾體抗炎藥、秋水仙堿及糖皮質激素治療,不良反應多、用藥周期長、易反復發(fā)作[2]。筆者采用針藥并用治療濕熱痹阻型痛風性關節(jié)炎。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惠州市中醫(yī)醫(yī)院就診,被確診為濕熱痹阻型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28~62歲,平均年齡(47±8)歲;病程1~48個月,平均(9.25±8.51)個月。治療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31~65歲,平均年齡(48±10)歲;病程2~60個月,平均(9.90±9.78)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符合美國風濕病協(xié)會與歐洲抗風濕聯(lián)盟關于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分類標準[3]中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②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痛風濕熱痹阻證者;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②合并有嚴重消化性潰瘍或心腦血管、肝、腎等原發(fā)性疾病者;③不能配合完成全程治療者。
急性期口服秋水仙堿片,成人每1~2 h服0.5~1 mg,直至關節(jié)癥狀緩解,或出現(xiàn)消化道不良反應,一般 3~5 mg可達到治療劑量,24 h內不宜超過 6 mg,停服藥72 h后,藥劑量為每日0.5~1.5 mg,分次服用,服用7 d。服用7 d后,換成別嘌醇口服,初始服藥劑量為每次50 mg(半片),每日1~2次,每周可遞增50~100 mg(半片~1片),至每日200~300 mg(2片~3片),分2~3次服。
采用針刺配合中藥內服治療?;颊呷⊙雠P位,基于呂景山國醫(yī)大師呂氏對穴法取患側曲澤、委中、合谷、太沖、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穴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0.30 mm×50 mm一次性針灸針快速直刺,待得氣后留針30 min,留針期間每10 min行提插捻轉瀉法1次,每日治療1次。給予呂景山教授經驗方加減,組方為炒蒼術10 g,黃柏10 g,金銀花10 g,忍冬藤l0 g,土茯苓30 g,萆薢30 g,威靈仙30 g,雞血藤30 g,車前草15 g,車前子15 g。水煎服,每日1劑。
兩組在接受治療期間,低鹽、低脂、低嘌呤、低蛋白飲食,多飲白開水,多食新鮮蔬菜、水果,減少關節(jié)運動,注意休息。兩組均每周治療6次,兩周為1個療程。
治療前后空腹檢測血清尿酸水平。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相關標準制定。
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關節(jié)功能恢復正常,血清尿酸水平正常。
顯效:主要癥狀消失,關節(jié)功能基本恢復,血清尿酸水平基本正常。
有效:主要癥狀、關節(jié)功能及血清尿酸水平有所改善。
無效:治療后癥狀及血清尿酸水平均無改善。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由表1可見,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5%,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92.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尿酸水平比較
由表2可見,兩組治療前血清尿酸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尿酸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血清尿酸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尿酸水平比較 (±s,μmol/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尿酸水平比較 (±s,μmol/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1;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497.28±44.54 465.60±44.241)治療組 40 492.50±40.70 415.85±39.091)2)
痛風性關節(jié)炎屬中醫(yī)學“歷節(jié)”“痹證”“腫節(jié)氣”等范疇,認為其病機為先天稟賦不足,恣食酒醴肥甘,日久傷脾,釀生濕熱,濕熱蘊結日久化生濁毒,濁毒滯留于血中,循行于關節(jié),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日久瘀血濕濁痹阻關節(jié)而成,又與勞倦、外感環(huán)境等誘因密切相關?!端貑枴ぶ琳嬉笳摗?“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若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嗜食厚味,或素體脾虛,嗜酒及肥甘厚味之品,致運化不及,水谷不化精微而滯留成濕,濕郁化熱,濕熱瘀阻關節(jié)經脈,故形成痹證之潛在內因。急性發(fā)作期,熱毒壅盛,痰瘀互結偏重,以清熱解毒為要;間歇期,重在培補調和,使臟腑功能強健協(xié)調,毒無以生;晚期痰濁瘀毒留于骨節(jié)者,以軟堅消痰、通瘀解毒為治則,佐以培益肝腎[6]。人體某些酶在發(fā)生紊亂時,體內的嘌呤代謝物質易產生大量的尿酸,超過被吸收的濃度時,就會形成尿酸鹽,聚集在人體的關節(jié)、滑囊及軟組織內,引發(fā)痛風性關節(jié)炎[7]。針刺可有效降低血清尿酸水平,抑制關節(jié)局部炎癥反應,改善癥狀[8]。
文中所用中藥方為呂景山國醫(yī)大師臨床經驗總結,方中蒼術辛溫升散,苦溫燥濕,芳香化濁,醒脾化濕;黃柏苦寒沉降,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善清下焦?jié)駸?蒼術以升為主,黃柏以降為要;蒼術以溫為主,黃柏以寒為要;二藥合參,溫涼升降共用,相互制約,相互為用,清解下焦?jié)駸嶂σ嬲?。金銀花質體輕揚,氣味芳香,既能清氣分之熱,又能解血分之毒,故為清熱解毒之佳品;忍冬藤是忍冬的帶葉嫩枝,具有生發(fā)之氣,故能理氣行滯,通絡止痛,疏風清熱;金銀花以清熱解毒為主,忍冬藤以通絡止痛為要;二藥配伍,清熱消炎、解毒消腫、通絡止痛之力增強?!侗静菡x》:“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被以升提收毒上行,而以此滲利下導為務,故專治楊梅毒瘡,深人百絡,關節(jié)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癥。”萆薢苦平,質輕氣清,苦能降泄,功專分清祛濁,利水去濕;二藥配伍應用,土茯苓氣薄味厚,以除濕解毒為主,萆薢以分利清濁,降低血尿酸之力倍增,為治療痛風首選之藥。車前草甘寒,清熱解毒、涼血活血、利尿通淋,以利無形之濕熱為主;車前子甘寒滑利,其性降泄,清熱滲濕、利水通淋,以利有形之水液為要;二藥配伍應用,清熱利濕、通淋利尿,排出體內尿酸。
曲澤乃手厥陰心包經合穴,屬水,具有清泄?jié)駸?、調和陰陽、止痛之功;委中乃膀胱下合穴,可清熱解毒、引血下行、舒筋活絡、活血化瘀、祛風濕、利腰膝;二穴配伍,陰陽相配,表里相合,互促互用,以達陰陽調和、表里和解、氣血以活、熱毒得清、疼痛能止之功。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具有調和氣血、舒筋通絡、清熱退熱之功;太沖乃肝經之原穴,具有疏肝理氣、清熱利濕、活絡止痛之效;合谷升散,太沖引濁下行,二者升降配合,氣血互用,以行氣活血、關節(jié)疼痛得以消除。足三里為胃土穴,具有健脾和胃、消導積滯、舒筋通絡、調和氣血、行氣利水、消腫止痛、強壯健身之功;三陰交可補脾胃、助運化、利水濕,疏下焦、理肝腎,通氣滯、通經絡、祛風濕;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合穴,有健脾化濕、促膀胱氣化、通調水道、利水消腫之效。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三穴相配,表里納運相配,脾胃臟腑共調,共奏行水濕、消水腫、益氣生血、通絡療痹之功。諸穴相配,共奏清熱利濕解毒之功。
本研究表明,基于呂氏對法針藥并用治療痛風性關節(jié)炎,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尿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