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楊志英,朱全紅
(西昌市人民醫(yī)院,西昌 615000)
神經性耳鳴屬于一種耳鼻喉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在沒有外源性聲、電刺激條件干擾下,人耳能主觀感受到如高頻性蟬鳴或刺耳尖聲等單調或混雜的響聲,且患者常伴有煩躁、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嚴重可導致耳聾,對患者的工作、學習、生活和情緒均造成不良影響[1]。臨床治療神經性耳鳴主要以營養(yǎng)神經、糖皮質激素治療、擴張血管及改善微循環(huán)為主,但效果不佳,病情極易反復。中醫(yī)學認為,耳鳴屬虛實夾雜之證,以腎精虧虛、氣血虧虛為本,多因痰火郁結、上攻耳竅,或外感虛邪賊風,氣血瘀滯,痰瘀阻脈,耳竅失養(yǎng),則成聾也,治當疏導少陽經氣、通達耳部經脈之氣血運行,以達宣通耳竅之效[2]。針刺治療屬于中醫(yī)外治之法,能調氣血、通經脈,廣泛用于耳鳴、耳聾治療中[3]。穴位注射丹參注射液可直接刺激經絡穴位,將藥物彌散于內耳中,起到激活耳周神經、改善耳內微循環(huán)狀態(tài)、解痙通絡、抗炎、消腫、止痛等功效[4]。本研究采用針刺率谷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療治療神經性耳鳴患者110例,并與常規(guī)西藥治療110例相比較,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收集2013年10月—2018年10月在西昌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350例神經性耳鳴的病例資料進行隨機、平行對照的試驗研究。將220例患者依照就診時間進行隨機編號,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以 1:1比例進行隨機分組,每組110例。兩組基線資料分布均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 1。本研究經西昌市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①符合西醫(yī)關于神經性耳鳴診斷標準[5],經主訴癥狀及耳科檢查等確診者;②參照《中醫(yī)耳鼻咽喉科臨床研究》[6]關于氣滯血瘀型的辨證標準,主癥以耳鳴為主,次癥以可有耳聾、爆震史為主,舌脈以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為主;③病程在 6個月至 6年者;④既往接受??普?guī)治療在 1個療程無明顯好轉者;⑤經耳蝸MR檢查提示形態(tài)正常者;⑥中耳及前庭功能正常者;⑦認知功能、理解能力及表達能力正常者;⑧符合赫爾辛基基本受試原則,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①伴有中耳占位性病變、耳膜穿孔、中耳炎等耳部器質性疾病者;②耳道畸形、內耳畸形等耳部先天性疾病者;③合并聽神經瘤者;④既往噪音損傷耳膜病史者;⑤因耳毒性藥物、血管畸形等因素所致客觀性耳鳴、梅尼埃病等內耳疾病者;⑦精神疾患或神經過度緊張、肝腎等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者;⑧嚴重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者,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⑨暈針、對本研究藥物存在禁忌證或過敏體質者;⑩受試中途擅自中止、放棄或感覺嚴重不適而退出者。
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療,每次6 mg,每日3次;口服維生素Bl片,每次20 mg,每日3次;口服甲鈷胺片每次0.48 mg,每日3次;鼓室內灌注地塞米松注射液(山東天福制藥廠,國藥準字H37021178,5 mg/支)治療,取仰臥位,囑頭偏向健側,清潔、消毒外耳道,采用蘸取1%丁卡因的棉片對鼓膜表面進行表面麻醉5 min,借助硬性耳內窺鏡注目下,取鈍頭細長針頭(5號)穿刺于鼓膜前下象限給藥(地塞米松注射液 5 mg+0.9%氯化鈉溶液1 mL),微抬患者下巴,觀察給藥情況,當藥液接近鼓膜平面要溢出鼻咽部時則停止注射,囑患者保持上述原有體位 30 min,期間切勿說話、吞咽及翻身,治療第1周,間隔3~4 d注射1次,共治療2次;治療第2~4周,每周1次,術后注意保持患耳清潔,避免挖耳、耳道進水和再次穿刺注射損傷鼓膜。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
2.2.1 針刺治療
患者取側臥位,取率谷穴進行針刺治療,采用 75%醫(yī)用乙醇消毒針刺部位,采用提插捻轉手法緩慢進針,待患者產生得氣感后,再施以迎隨補瀉手法,促使得氣感傳導至患耳中,根據(jù)患者耐受情況持續(xù)行針 1 min,留針5 min,再繼續(xù)行針1 min,以上操作重復4次。每間隔1 d進行1次治療,14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2.2.2 穴位注射治療
取風池、聽宮、完骨、耳門穴,消毒耳周皮膚,用4.5號針頭、2.5 mL注射器在以上穴位交替注射丹參注射液(西安漢豐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61021674,2 mL),每次 0.5 mL,單側患耳者行同側穴注,雙側患耳者行雙側穴注,待張口刺穴后患者出現(xiàn)酸脹感時再注射藥物。每間隔1 d進行1次治療,連續(xù)治療28 d。
3.1.1 耳鳴主要癥狀體征評估
遵循《耳鳴嚴重程度評估與療效評定參考標準》[7]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的耳鳴主要癥狀體征進行評估,內容涉及發(fā)生環(huán)境、對睡眠的影響、持續(xù)時間、對生活和工作的影響、對情緒的影響和患者的主觀感受共6個維度,前5個維度采用4級評分法,依照癥狀無、輕、中和重分為1、2、3、4分,第6個維度總分值為 21分,各維度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耳鳴相關癥狀、體征越嚴重。
3.1.2 耳鳴響度評估
于治療前及治療1周后、4周后,依據(jù)患者主觀感覺評估耳鳴響度,分為0級(無耳鳴)、Ⅰ級(微度耳鳴響,忽有忽無)、Ⅱ級(中度耳鳴響)、Ⅲ級(耳鳴較響)、Ⅳ級(耳鳴存在較強烈響聲)、Ⅴ級(耳鳴存在非常強烈響聲,伴有吵鬧感)、Ⅵ級(耳鳴極響,難以忍受)共 7個等級,分別記為1、2、3、4、5、6、7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耳鳴響度越高。
3.1.3 耳鳴殘疾程度評估
于治療前及治療1周后、4周后,采用耳鳴殘疾量表(THI)[8]評估耳鳴給患者帶來的困擾程度,THI量表共23個項目,每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法(0~4分),總分值為 92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耳鳴給自身帶來的困擾越大。
3.1.4 安全性評估
治療期間,觀察并記錄兩組口干、胃腸道不適、食欲不振、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發(fā)生例數(shù)。
依照耳鳴嚴重程度、主要癥狀體征及治療1個月后的復發(fā)情況對兩組的療效進行評估。
治愈:耳鳴完全消失,耳鳴響度在 0級,其他主要癥狀體征基本消失,且治療后的1個月內無復發(fā)現(xiàn)象。
顯效:耳鳴響度降低在2個級別及以上,其他主要癥狀體征有明顯改善。
有效:耳鳴響度降低在1個級別及以上,其他主要癥狀體征有所改善,治療后1個月有復發(fā)現(xiàn)象,但次數(shù)較少。
無效:耳鳴響度降低不足1個級別,伴有眩暈等其他癥狀,甚至病情加重。
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應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3.4.1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耳鳴發(fā)生環(huán)境、對睡眠影響、持續(xù)時間、對生活工作影響、對情緒影響和主觀感受6個維度評分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3.4.2 兩組不同時間耳鳴響度評分比較
治療 1周后,兩組耳鳴響度評分較同組治療前降低(P<0.05),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耳鳴響度評分較同組治療前及治療 1周后降低(P<0.05),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主要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主要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
組別 例數(shù) 發(fā)生環(huán)境 對睡眠影響 持續(xù)時間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10 1.98±0.52 1.15±0.251) 2.21±0.58 1.12±0.261) 2.64±0.64 0.98±0.211)對照組 110 1.92±0.49 1.56±0.361) 2.29±0.61 1.54±0.411) 2.69±0.67 1.42±0.481)t - 0.881 9.811 0.997 9.073 0.566 8.808 P - 0.379 <0.001 0.320 <0.001 0.572 <0.001組別 例數(shù) 對生活工作影響 對情緒影響 主觀感受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10 2.12±0.53 1.11±0.231) 2.56±0.65 0.97±0.241) 16.56±3.22 8.82±1.841)對照組 110 2.19±0.56 1.46±0.381) 2.61±0.66 1.35±0.411) 16.61±3.19 11.85±2.861)t - 0.952 8.264 0.566 8.389 0.116 9.345 P - 0.342 <0.001 0.572 <0.001 0.908 <0.001
表3 兩組不同時間耳鳴響度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不同時間耳鳴響度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同組治療1周后比較2)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1周后 治療后 F P觀察組 110 6.68±1.06 5.27±0.811) 3.49±0.651)2) 382.932 <0.001對照組 110 6.72±1.04 6.02±0.931) 4.42±0.731)2) 185.004 <0.001 t - 0.283 6.378 9.979 - -P - 0.778 <0.001 <0.001 - -
3.4.3 兩組不同時間THI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1周后,兩組THI量表評分較同組治療前降低(P<0.05),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 THI量表評分較同組治療前及治療 1周后降低(P<0.05),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不同時間THI量表評分比較 (±s,分)
表4 兩組不同時間THI量表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同組治療1周后比較2)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1周后 治療后 F P觀察組 110 54.56±10.65 41.87±9.011) 26.68±5.211)2) 289.964 <0.001對照組 110 55.33±10.48 46.89±9.791) 34.83±6.751)2) 139.434 <0.001 t - 0.540 3.957 10.025 - -P - 0.589 <0.001 <0.001 - -
3.4.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 95.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 80.0%(P<0.05)。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3.4.5 兩組安全性評估
治療期間,兩組均未發(fā)生明顯不良反應。
表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中醫(yī)學認為,耳鳴發(fā)生與五臟關系密切,實者責之肝、肺、脾,虛者責之心、脾、腎,由虛、實、風、水、痰、氣、濕、火、瘀之邪所引起[10-12],其主要病機為腎精虧虛,腎陽不足,心血不足,肝火上逆,致脾胃虛弱、邪毒阻滯耳脈、耳絡失養(yǎng),或肝郁氣結、氣血瘀滯、精氣不能循經上達耳竅[13-14]。因此,治當補腎填精、活血化瘀、清熱疏風、瀉火清肝、開郁通竅、化痰健脾之法,以求祛邪治病之效[15-18]。神經性耳鳴屬于足少陽膽經之病變,因腎水不能濡養(yǎng)耳部,故須“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為基本治則[19-20]。率谷穴主治耳鳴、耳聾、眩暈、目眩,單選率谷穴施以針刺,能起鎮(zhèn)驚止痛、降濁除濕、疏風活絡之效[21]。風池為足少陽膽經經穴,針刺本穴能疏散陽熱風氣;聽宮為手足少陰、手太陽之會,屬手太陽小腸經經穴,專治耳聾、耳鳴、耳痛等病,針刺之可行安神通絡、聰耳開竅之功;完骨主治心煩、頭痛、中耳炎等病,為足少陽膽經經穴,屬足太陽、少陽之會,常與聽宮、聽會等相配,可達祛風散熱、清經通經、活血活絡之效;耳門常治聾啞、中耳炎、下頜關節(jié)炎等病,屬手少陽三焦經經穴,能起聰耳開竅、泄熱活絡之功[22-23]。丹參注射液中丹參性味苦而微寒,入心、脾兩經,屬活血化瘀之首選要藥,直接注射上述穴位,能行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之功[24-26]。因此,本研究采用針刺率谷穴聯(lián)合丹參穴位注射治療110例神經性耳鳴患者,其耳鳴發(fā)生環(huán)境、對睡眠影響、持續(xù)時間、對生活工作影響、對情緒影響和主觀感受共6個維度評分有明顯減少,均低于110例單純西藥治療的患者,提示上述中醫(yī)外治之法可有效減輕神經性耳鳴患者的主要癥狀體征,與劉敏娟等[27]報道結果相似。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的耳鳴響度評分和THI量表評分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提示針刺率谷穴聯(lián)合丹參穴位注射治療能明顯改善神經性耳鳴患者的耳鳴響度和耳鳴殘疾程度。分析原因,針刺率谷穴可促進紅細胞壓積,減少纖維蛋白原含量,降低血漿黏稠度,提高紅細胞變形能力,對紅細胞聚集產生抑制作用,以達到改善內耳血液微循環(huán)和修復耳周局部組織的目的;同時,對大腦皮層處理聲音信息的感受和分析能力有一定增強作用,有助于血液與迷路間的物質交換,修復內耳細胞及聽神經損傷和促進其再生,改善微循環(huán),以提高聽力水平[21]。丹參注射液中含有一定的丹參酮類和酚類化合物,通過注射風池、聽宮、完骨及耳門穴位,能增強紅細胞流動性,改善耳內微循環(huán)狀態(tài)和營養(yǎng)狀態(tài);可擴張外周血管,增加耳周局部血流灌注量,提高局部組織耐缺氧能力;還可對血小板聚集產生抑制作用,并起到抗纖溶、抗脂質過氧化和消除氧自由基的作用,以恢復耳周微循環(huán)正常理化環(huán)境;同時,能明顯抑制血液中前列腺素水平,對中性粒細胞趨化性產生一定拮抗作用,以達到抗炎、消腫及鎮(zhèn)痛的作用[28-31]。現(xiàn)代研究認為,針刺風池、聽宮、完骨、耳門穴,能促進大腦供血及皮質神經趨于平衡,縮短耳門凝血時間,刺激耳內神經,改善耳周微循環(huán)[32]。觀察組的總有效率可達 95.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 80.0%,與陳華等[33]報道的 80.8%相比結果偏高,進一步說明上述中醫(yī)外治之法聯(lián)合治療神經性耳鳴效果頗著。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提示以上治療方案安全、可行。
綜上所述,針刺率谷穴聯(lián)合丹參穴位注射治療神經性耳鳴療效確切,可有效減輕患者耳鳴相關癥狀和體征,減輕耳鳴響度和殘疾程度,改善聽力水平,臨床應用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