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朝陽
摘 要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兩次復古運動,明代七子派與唐宋八大家散文復古的產生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人們對于理想的追求是分不開的。他們均主張學習秦漢之文,然而在寫作手法、寫作內容以及實踐方面都有較為明顯的差異,因此也就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關鍵詞 明代七子派 唐宋八大家 散文 復古思想
文學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或者說時代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復古思潮就會隨著而產生。古文運動是以韓愈、柳宗元為核心,經后人共同開啟的一項復古運動,而七子派是明代復古運動的主要人物。他們這些都分別以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了一次復古運動,復古運動不是文學的退化模式,而是退化過程中的某種進步。無論是韓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運動,歐陽修、蘇軾繼承發(fā)揚抑或是李夢陽、何景明等提倡的文章復古,他們所推崇的復古秦漢古文,都是古代散文領域的典范。本文首先簡單介紹了復古思想產生的原因,然后介紹了明七子派于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復古,接著分析了具體的明七子派與唐宋八大家散文復古思想的差異。
一、復古思想產生的原因
在中國浩浩蕩蕩的文學發(fā)展史上,復古是一種極為頻繁的現象。中國文學復古運動與儒學的復興都有一定內在的聯系。他們是一種文化的思潮,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先秦兩漢的文章一直是歷朝歷代文人們爭相模仿的對象,從《詩經》《楚辭》再到司馬相如的漢賦等,文人們總是能從這些文章中找到自己想要寫作的模型,再加上我國主統(tǒng)思想儒家的信而好古的理念對古人產生的影響,因此,當文學以及時代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人們對現有的文學形式感到不滿意,不能夠通過現有的寫作模式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人們就會想要通過改變現有的文學形式,就會從更加古代的文學經典作品以及文學形式進行借鑒,通過復古來進行文學上的改革,滿足人們的需求。
二、明七子派與唐宋八大家散文復古介紹
經過前人在復古道路上的不斷探索,明代七子派與唐宋八大家散文復古掀起了一場復古的潮流。唐初,由于受到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影響,當時的散文形式多以駢文為甚,例如,唐初四杰之一楊炯寫的《盂蘭盆賦》,這篇文章利用華麗的辭藻來描寫武則天在如意元年(692)將盂蘭盆分送佛寺的情形,更是被認為“詞章瑰麗,由于貫穿典籍,不止涉獵浮華”,當時這樣的文章多以用來歌功頌德,粉飾太平,而且給皇上上奏疏就是用這樣的字體。之后后期的唐宋八大家散文,就變成了簡單易懂的“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边@樣的文體是經過韓愈、柳宗元發(fā)起的“古文運動”,之后又為歐陽修等宋代散文家繼承。而韓柳二人發(fā)起的此次運動的主題口號就是“文以載道”,而文體樣式與當時南北六朝延續(xù)下來的文章樣式,也就是駢文的形式,有所不同。此次運動無疑是成功的,再加上宋代歐陽修、蘇軾等人的傳承,一直在不斷地發(fā)展中,逐漸地此種樣式已經成為中國古代散文文學的高峰,他們這些傳承者也已經成為了中國古代散文大家的集大成者。明代七子派是明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的文學流派。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成員包括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稱前七子),打著復古旗號,尋求文學出路。七子擁有著大部分文人都有的文人傲氣,對充滿著貪污腐敗的朝廷以及懦弱士氣的社會不滿,他們也強烈反對當時社會朝廷中流行的千篇一律的八股習氣不滿。他們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他們懷著強烈的改造文風的歷史使命,走了一條以復古為革新的路子,旨在拯救萎靡不振的詩風。他們在文學見解以及作品的創(chuàng)作上都呈現出各自的特色。比如何景明,他的思想比較靈活,對古人的作品希望能夠領會他們的文章主旨,不模仿他們的形跡,以希望能夠達到“達岸舍筏”的目的,而且他的詩比較重才情,偏向于清新明麗的風格。他們在當時社會的文壇上聲名鵲起之后,其他們的文章寫作風格——即復古主張,就立即風靡于天下,一時間成了社會文章發(fā)展形勢的主流,同時在當時的文壇上掀起了一股文學復古運動的風氣,而這場運動在文學史上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而且也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于此同時,模仿的痕跡太重也留下了一些弊端,而且顯得創(chuàng)造性不強,忽略了文學本身發(fā)展的特點。
三、明七子派與唐宋古文家散文復古差異分析
1.從復古理論方面。從文章內容來看,韓愈提倡的復興儒學不僅僅是單純地恢復古禮,鉆研一些古代文人墨客寫下地典籍著作,而是在吸收了儒家經典地基礎上,再結合自己的想法,從而提出了儒家的新思想理論,也就是道統(tǒng)論。此理論主要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以治國平天下為目的的心性哲學,以維護大一統(tǒng)為目的的政治哲學,以弘揚自我、張揚個性、追求自由與獨創(chuàng)為特征的藝術主張。學統(tǒng)、政統(tǒng)、文統(tǒng),三統(tǒng)合一,一以貫之。這個“一”,就是仁義之道。他們提倡尊崇儒學古道,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而且以除弊救時為宗旨。比如,他就在《答李翊書》中介紹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經驗,他強調“道”為“文”心,“文”為“道”表,而“道”與“文”是一體的。韓愈所提出的這種“道”是七子派他們寫文章時沒有注意到的,他們更加重視利用文章來抒情,抒發(fā)他們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比如李夢陽說“以我之情,述今之事?!毙斓澢湟蔡岢觥耙蚯榱⒏瘛薄奈恼挛捏w來看,文體就是文學作品的體裁。駢體文和臺閣體詩以及八股文是唐代古文運動以及明代七子派復古運動的主要形式,唐宋古文運動的開創(chuàng)者以及跟隨者寫出的文章文體意識較弱,他們一方面在學習典范的文體,另一方面他們也重視開創(chuàng)新的文體,而明代七子派作者的文體意識就過于強烈,他們寫出的文章過于追求規(guī)矩,因此難以有創(chuàng)新,尤其是“八股文”的盛行,無論是“代圣人立善”的體制,還是“八股”的程式,這些都極大地抑制了文人墨客們的創(chuàng)造性,限制了他們思想的迸發(fā)。
2.從復古實踐方面。作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身體力行,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加入道學的理念;再者,他的散文多是有感而發(fā),比如我們熟悉的《雜說》,他就是通過伯樂千里馬的故事將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情抒發(fā)出來,再說《祭十二郎文》,他侄兒去世,他并沒有用復雜晦澀的語言來寫,而只是用了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表達了自己心中的哀痛,歐陽修對于韓愈的評價很高,“退之筆力,無施不可,而嘗以詩為文章末事……然其資談笑,助諧謔,敘人情,狀物態(tài),一寓于詩,而曲盡其妙……余嘗與圣俞(梅堯臣)論此,以謂譬如善馭良馬者,通衢廣陌,縱橫馳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蟻封,疾徐中節(jié),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倍咦优勺髡叩奈恼聞t更多源于古代的經典著作,將這些著作進行重新再組,并未達到他們所說的“舍筏登岸”。例如李夢陽,他在《再與何氏書》中寫道:“夫文與字一也。今人摹臨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書。何獨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門戶邪?”,他這樣的觀點就刻意去追逐古人的作品,而忽視了文學來源于現實生活,也忽略了文學所要具備的創(chuàng)造性,這也就導致了后來的模仿成為一種時尚,致使每個人寫出來的作品、抒發(fā)出的情感都是一樣的。這最終就導致了當時的文學作品失去了后來人們研究的價值。
綜觀上文,在寫作理論方面,七子派與唐宋八大家都在主張去模仿前人的作品,尤其是先秦兩漢時期的作品,但是唐宋八大家在追求模仿的同時也在反對一些文辭上以及文風上的刻意模仿,因此,在后來的發(fā)展過程中他們產生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一直備受推崇,以致于在明清時期,也傳入了日本,在日本的文學圈中也刮起了研究唐宋八大家散文的風潮。在復古實踐方面,七子派一度提出了要去模仿古人的作品以及創(chuàng)作方式,反對作家有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反對標新立異。因此,這樣的寫作手法使得之后的文章千篇一律,失去了原有的創(chuàng)新。
三、結語
唐宋古文運動的復古思潮歷經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在幾百年的傳承過程中,文章的形式以及內容一次次根據作者的想法、時代的變革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最終給我們后代人留下了不朽的著作。而明代復古運動也經過了前后七子的共同傳承,也在歷史的不斷變革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他們都是復古先秦兩漢時期的各種文體著作,但是最終取的結果不一,然而最終都在歷史中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韓愈.韓愈全集.錢仲聯,馬茂元校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3]歐陽修.歐陽修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1.
[4]劉熙栽.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葉慶炳,邵紅.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匯編[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
[7]陳書錄.明代詩文創(chuàng)作與理論批評的演變[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
[8]史小軍.復古思潮與文體意識——唐代古文運動與明代七子派文學復古運動的文體學省察[J].人文雜志,2002(3).
[9].季英杰.明代七子派與唐宋八大家散文復古思想差異分析[J].廣州:廣州城市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