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兆芳
摘要:目前,幼兒合作與分享的發(fā)展現狀不容樂觀。家長的過度呵護與溺愛,使幼兒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分享意識。本文以我園小班幼兒的分享與合作發(fā)展現狀為研究點,探討培養(yǎng)小班幼兒合作與分享的觀念,期望幼兒園、家庭及社區(qū)教育能有機結合,促進幼兒合作與分享能力發(fā)展。
關鍵詞:學習行為分享合作
一、小班幼兒合作分享行為現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要樂意與他人交往,一起學習,共同合作,互相幫助,體驗與別人一起合作的愉快感受,促進身心發(fā)展,為人一生的發(fā)展奠定健康穩(wěn)固的基石??稍谖覀兊慕逃龑ο笮“嘤變荷砩?,他們的“合作與分享”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幼兒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與同齡人交往,父母過多包辦遷就,這些都為幼兒“獨享”行為提供了溫床。我們常常會看到小班幼兒要么獨自在角落玩耍,自言自語,形單影只;要么幾人聚在一起為爭搶一件玩具,而突然動手侵犯別人,令人猝不及防。許多家長看到這一現象,往往不以為意,認為幼兒還小,大點自然就好了,默認了這種不合作不分享的行為,這不利于幼兒良好學習行為和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這些不良的苗頭,許多是由于身邊的成人不能及時指正,不能給予及時正確的引導所導致的。長此以往,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不利,小班的幼兒剛入園,良好的合作分享的行為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融入集體,開啟幼兒園愉悅的學習與生活。
二、孩子的合作與分享行為培養(yǎng)
1.幼兒園教育:合作榜樣
老師榜樣。老師的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幼兒。在班級中,主班老師組織孩子開展各種操作活動,不當班的教師能幫著分發(fā)操作材料;保育老師清理衛(wèi)生,其他老師提供保護措施,順利開展班級工作。老師們的這種默契就是幼兒學習的榜樣。
幼兒榜樣。從生活情景入手,為幼兒提供物質分享的機會。例如開一次“玩具party”,讓幼兒把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帶到班級中來,一起開展活動。大方的幼兒能爽快地把自己的玩具分享出去,而有些幼兒就沒那么“爽快”了。這就需要老師進行及時引導,一個“贊”的手勢、一個肯定的眼神,都是其他幼兒爭相分享玩具的“引子”。這種分享合作行為得到老師的肯定,必然引發(fā)其他幼兒的模仿。教師所要做的,就是不斷強化幼兒對于積極分享后的肯定,給予小貼畫等物質獎勵,有效促進孩子良好學習品質——合作與分享的發(fā)展。
教育內容中滲透榜樣。由于年齡認知特點,小班幼兒更喜歡聽弱小溫順的小動物或身邊好朋友們的故事,他們會不由自主地被故事中的主人翁所吸引,不自覺地模仿它們的語言和動作,體驗它們的經歷。我們教育者就可以利用故事中的正面形象,對幼兒進行分享意識引導和培養(yǎng),使幼兒懂得分享實際是一種互利互惠的行為。幼兒從分享合作中感受快樂,共同成長。
(1)從教育計劃入手
制訂小班年齡段的保教計劃時,從一學期到每月每周每天的生活流程,都要有目的地安排合作分享教育內容。小班上學期我們可以安排“分享最愛”的內容,結合主題日“三八”節(jié)活動,家長和幼兒帶來美味與大家一起品嘗。一個不懂分享的孩子,他只能嘗到一種美味;而加入集體參與分享,就可以收獲二十幾個朋友,嘗二十幾種美味。這樣,孩子們便逐漸懂得“自己把最好的東西奉獻給同伴,同伴也會把最喜歡的東西分享給自己,兩個人都得到滿足,體驗到分享更快樂”的道理。老師們可以先從“吃的、玩的”等方面慢慢地深入精神層面的交流。下學期可安排如“我愛幼兒園”活動,旨在使幼兒關心別人,體驗幫助他人,別人開心感激,同時更會給自己帶來愉悅的過程與感受。
(2)制造合作機會
在幼兒一日生活學習中,為幼兒創(chuàng)造合作分享的機會,增強其合作意識,體驗合作樂趣。如在“建構”游戲中,教師有意識地提供少量搭建材料,每個人幾塊。假如老師大聲說出“我要是再有幾塊積木就好了”,得到明確請求幫助的提示,有的幼兒一定會挺身站出來,捐出自己的積木。這時候老師再邀請別的幼兒攜材料加入搭建,那么搭建的規(guī)模和成品就豐富多了。小班幼兒能逐步認識到只有大家共同討論合作,游戲方能繼續(xù)順利地進行。晨間鍛煉、外出活動,小朋友們一起搬運大型積木、搭手抬一下雜物籃子、幫忙拿一下水壺,等等,這些都給孩子們提供了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機會,使孩子們感受到與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合作行為和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3)商量合作方式
小班幼兒不太可能自己去要求合作,作為身邊的教育者,要及時地、有針對性地提醒與引導。如玩“辦家家”游戲時,幾個孩子首先要坐在一起商量好自己扮演哪個角色;當矛盾出現后,要協商解決;當游戲材料數量不足時,大家要學會禮讓,輪流使用;別人有困難時主動幫助,自己有困難時主動尋求幫助;等等。幼兒通過游戲活動中的商量合作,慢慢懂得了合作分享的好處。
(4)引導與激勵
每當幼兒有了進步的合作行為,成人要及時地給予肯定。老師一個贊許的目光、一個微笑,能讓其感受到鼓舞。如此良性循環(huán),增加了幼兒合作的動機,使孩子們有了更多的合作意愿。例如:“你們都想當‘頭兒,沒人來做隊員,那么這個游戲就玩不成了,大家說怎么辦?”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抓住幼兒都想玩游戲的契機,適時通過語言和動作的引導,讓幼兒認識到,只有大家都暫時后退一步、妥協一次,輪流當“頭兒”,輪換角色,共同期待的游戲才能進行下去。如此這般,他們都嘗到了合作的甜頭,為今后的合作分享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2.家庭教育
家庭環(huán)境中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溫馨的家庭生活時刻都在發(fā)揮諸多教育功能。家長應給幼兒樹立一個榜樣,做一個慷慨無私的家長。結合小班教學,向家長推薦親子游戲“齊心協力吃果果”等,在家庭歡愉的親子游戲中,幼兒既與家人增強了合作伙伴關系,又與家人共同分享了游戲的快樂。許多家長認為讓孩子在家里看書、畫畫、彈琴,遠比在戶外與同伴追逐嬉鬧好,他們這種狹隘的教育觀、價值觀,直接反映在他們的教養(yǎng)方式上。他們對幼兒的正當交往要求總是顧慮重重,擔心各種不安全、受委屈,凡事包辦代替,造成了孩子交往能力差,難以適應集體生活。
3.社區(qū)教育
社區(qū)教育雖然是一個輔助途徑,但是隨著社區(qū)教育與幼兒園教育日漸深入的互動,它的培養(yǎng)人的作用越來越凸現。如“六一”送溫暖到社區(qū)福利院,給孤兒及殘疾的孩子送去自己心愛的玩具和圖書,和他們一起圍坐在一起合作游戲,盡情地享受合作與分享的愉悅;重陽節(jié)去社區(qū)活動中心,為老人表演節(jié)目、贈送自制小手工,一起體驗不一樣的給予和收獲,在關愛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質。
三、小班幼兒合作分享行為教育提升
通過一段時間家、園和社區(qū)有計劃的教育,孩子們變得越來越“主動、大方”。幼兒的分享行為基本上都會經歷“被動分享—誘發(fā)分享—自發(fā)分享”這樣一個過程,他們認識到許多事情獨斷專享是“吃不開的”、“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共贏”。
由于小班幼兒生理和心理發(fā)育還不成熟,他們的這種分享行為還不是很穩(wěn)定,大部分幼兒分享行為可以自主完成,個別幼兒還需要老師提醒才愿意分享。他們分享行為的養(yǎng)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容易被外部刺激干擾,需教育者和家長有計劃地長期引導教育。
總之,小班幼兒合作和分享行為的養(yǎng)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教育者要倡導家園共育,多管齊下,為孩子們的一生學習與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責任編輯:陸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