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作漢 王迪 薛鑫鑫
教育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各地在實踐中已取得顯著成效,但深度、重度貧困家庭低齡兒童的教育問題仍亟待解決。保障特困家庭兒童能夠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機會,徹底解決深度貧困家庭低齡兒童的教育問題,單靠現(xiàn)有的扶貧政策仍有不足。針對這一難題,山東省菏澤市單縣通過興辦針對特困兒童的公立博愛學校,探索出一條財政兜底、精準保障、社會參與的教育扶貧路徑。
在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深度貧困家庭的教育問題慢慢浮現(xiàn)出來,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重要一役。以單縣為例,我們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該縣在教育扶貧實踐中主要面臨以下難題。
1. 特困家庭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心無力
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單縣貧困人口已經(jīng)實現(xiàn)逐步脫貧,但是不少家庭為了改善經(jīng)濟狀況,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這些學齡兒童跟隨父母東奔西走,居無定所。生活狀況的不穩(wěn)定,使得這些孩子不能及時、持續(xù)地接受義務教育,從而錯失就學良機;將孩子送進寄宿制學校,對于這些家庭而言,“高昂”的學費又成為攔路石。父母希望孩子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生活的重擔、疾病的困擾迫使他們無法將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
2. 隔代撫育阻礙低齡兒童接受完整的義務教育
單縣不少深度貧困家庭兒童缺少父母或者父母有重大疾患,撫育兒童的主力軍為其祖父母。特困兒童監(jiān)護人的受教育水平有限,隔代教育的觀念較為落后,例如:大多數(shù)監(jiān)護人僅僅承擔起撫養(yǎng)的責任,卻并不看重孩子的教育問題;有一部分祖父母在進行隔代撫育時抱有一定的“私心”,擔心孩子進入學校后便不會與之親近;還有的認為孩子即使讀書將來還是要打工賺錢,主觀上對教育有排斥心理,由此阻礙了低齡兒童接受完整的義務教育。
3. 教育政策和教育資源注入不夠精確到位
山東省深入實施教育精準扶貧工程,完善了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建立了精準工作機制,但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扶貧政策主要以“兩免一補”政策和營養(yǎng)改善計劃等具有普適性的補貼為主,缺乏對深度、重度貧困家庭精準有效的幫扶政策。此外,單縣農(nóng)村地區(qū)教育資源相對薄弱,學校硬件設施較為陳舊,也缺少年輕的師資力量,對學生心理方面的關注和輔導也遠遠不夠。單縣各村鎮(zhèn)整體教育資源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
為了讓扶貧政策落實落地,單縣縣委和縣政府決定興辦一所針對特困兒童、養(yǎng)教并重的全日制寄宿式公益學校—單縣公立博愛學校。
1. 深入家庭調(diào)研,精準識別入學兒童
博愛學校建立的初衷是幫助那些缺少父母或父母缺少教育能力的深度貧困家庭解決低齡兒童的教育問題。為了精準識別入學兒童,博愛學校第一任校長朱艷霞帶領相關人員進行了長達兩個多月的入戶調(diào)研,走訪了全縣22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事處的412戶特困家庭。這些家庭的共同之處是家中都有6~10周歲的低年級學齡兒童。一方面,調(diào)研組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學生的家庭和就學狀況,信息來源有監(jiān)護人、鄰居、班主任等,從而確認這個家庭是否真的需要救助;另一方面,調(diào)研組向家長們宣傳國家的教育扶貧政策和博愛學校的辦學宗旨及辦學模式,鼓勵家長將孩子送到博愛學校學習。經(jīng)過調(diào)研組的多次討論和反復比較,所確定的第一批學生幾乎全部來自建檔立卡困難戶中的深度貧困家庭。
博愛學校錄取的第一批符合條件的學生有143人,實際入校學生數(shù)為122人,其中孤兒9人,父母一方去世或下落不明的69人,父母有重大疾患的44人。這里的重度疾患大多是重度精神病或嚴重的智力缺陷。雖然部分學生沒有到博愛學校入學,但是均在本村附近的學校就讀,并沒有失學。建校至今,博愛學校的學生數(shù)量不斷增加,現(xiàn)有學生202人,其中孤兒9人,父母一方去世或下落不明的110人,父母為重度疾患的83人,越來越多的貧困家長愿意將孩子送到博愛學校來學習。
2. 優(yōu)化學校資源,形成博愛辦學模式
在建設博愛學校的過程中,單縣政府大力扶持,積極推進硬件和軟件建設“精準”到位。在硬件資源配置方面,單縣政府主要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教育扶貧資金向博愛學校建設傾斜;二是政府啟動聯(lián)動機制,確保建設資金準確足額到位;三是嚴格把控建設工程質(zhì)量。單縣政府還為學校配備了現(xiàn)代化的教育教學設備,建設了良好的學生寄宿環(huán)境。在此基礎上,博愛學校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著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辦學模式。
其一,保障學生健康安全。學校免費為每一位學生提供衣食住行和看管照顧。如學校十分注重學生的飲食營養(yǎng)與安全,早餐保證一個雞蛋,中餐一葷一素,晚餐一菜一湯,下午四點還給學生配送營養(yǎng)加餐,每兩天喝一次牛奶。在封閉式寄宿制管理下,學生兩周回家一次,由校車公司免費接送。
其二,關注全面綜合育人。博愛學校的辦學宗旨是不僅將學生培養(yǎng)成人,而且要培養(yǎng)成才。學校在開齊開足國家基礎性課程的前提下,增設了舞蹈、手工、閱讀、書法等興趣課程,以保證學生身心協(xié)調(diào)發(fā)展;通過帶領學生在宿舍學習內(nèi)務整理,在勞技課學習田間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操作技能;在抓好常規(guī)教學的同時,以各種活動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行為習慣。此外,學校還制定了“1+N”模式對學生的寄宿生活進行管理,即一位生活老師重點幫扶幾名學生,幫助他們改掉生活中的惡習陋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其三,注重學生心理建設。雖然博愛學校的學生家庭狀況各異,但是學校對每一個孩子關懷備至、一視同仁。學校專門增加了心理健康輔導課程,以幫助學生逐步適應校園生活,同時鼓勵他們多與人溝通,幫助他們重塑自信、增進勇氣。對于個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在慢慢培養(yǎng)其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同時,學校還專門安排心理教師對其進行心理疏導。
1. 發(fā)揮社會參與力量,群策群力建設學校
博愛學校的建設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積極響應。有不少愛心人士主動與學校簽署長期捐助協(xié)議,有的還與學校預定孩子們高中和大學階段的一對一結(jié)對幫扶。學校自成立以來,接受愛心企業(yè)和愛心人士捐助共達60萬元,多家社會公益愛心組織與博愛學校精準對接,為學校的穩(wěn)定建設添磚加瓦。博愛學校創(chuàng)新教育扶貧實踐的經(jīng)驗也先后被各大媒體宣傳報道,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希望為博愛學校的孩子們盡自己的綿薄之力。曲阜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還與博愛學校合作成立實踐基地,共同開展教育扶貧工作,隨著心理援助工程的開展,雙方圍繞博愛學校的辦學模式、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和教師心理工作技能培訓等展開深度合作。
2. 建立政府支持機制,創(chuàng)新教育扶貧實踐模式
作為單縣教育精準扶貧所織就的“兜底網(wǎng)”,博愛學校在單縣控輟保學工作中發(fā)揮了極大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各級政府部門都在用他們的方式為博愛學校匯集愛的力量。學校發(fā)展至今,沒有一位學生中途輟學離開。雖然目前學校教育只包含義務教育階段一至四年級,但是縣政府已經(jīng)承諾學生在離開博愛學校后,可以進入縣城的寄宿學校繼續(xù)完成學業(yè)。單縣政府還計劃將博愛學校建設成九年一貫制學校,由此打造精準扶貧的長效機制。
如何更好地為特困家庭兒童提供適宜其身心發(fā)展及家庭狀況的教育服務,一直是各界十分關注的問題。目前,博愛學校的幫扶范圍覆蓋整個單縣,其辦學模式和辦學經(jīng)驗得到山東省委、省政府的肯定。這種模式是特定地區(qū)在特殊時期、特殊的教育發(fā)展情況下的產(chǎn)物。究竟是該將這些兒童進行集中教育,還是安排他們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并沒有固定的答案,要視當?shù)氐纳鐣Y源、教育資源,學生自身的需求和家庭的教育能力等諸多條件而定。單縣的模式,不失為一種有價值的探索,但不是唯一的探索。我們期待有更多的探索,能讓所有兒童都能享受到真正適宜他們的適合的教育。
(編輯 謝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