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再沒有露天的電影院,我再也看不到銀幕的反面……”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聽到郁冬的懷舊歌曲《露天電影院》,旋律里有淡淡的憂傷,讓人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勾起我對童年露天電影溫馨而甜蜜的回憶。
露天電影,一個浪漫、懷舊而富有詩意的字眼。它流行于我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盛行于八九十年代。如今的很多孩子對“露天電影”已一無所知,但對于那個年代出生的人而言,露天電影是他們共有的精神食糧和青春物證,有著鄉(xiāng)愁般的懷念。
我的家鄉(xiāng)在桂北農(nóng)村,20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農(nóng)村物質(zhì)生活極度貧乏,文化娛樂生活幾乎一片空白,收音機是稀缺品,更沒有電視。要是哪個村莊能放一場露天電影,定能轟動十里八村。
“今晚放什么電影”是放映當天全村乃至鄰村最關注的話題,孩子們更像盼過年一樣期待著放映隊的到來。
“厚水,今晚演《閃閃的紅星》?”
“公連在他外婆家看過了,會唱里面的歌呢?!?/p>
“我唱給你們聽吧,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
“好聽!早點去曬谷坪占幾個好位置?!?/p>
“好!”
這是我們幾個童年小伙伴間最純樸、最親切的對話。至今,那童稚的鄉(xiāng)音仿佛穿越時空,在耳畔縈繞。
那時,鄉(xiāng)村沒有電影院,只能在曬谷坪或?qū)W校操場上放映。村民便在曬谷坪豎立起兩根大柱子,用繩子將銀幕的四角牢牢地綁在柱子上。
太陽還未落山,大家就把凳子、椅子往曬谷坪搬。人們也陸續(xù)三五成群地奔向放映地,奶奶領著孫子,母親抱著嬰兒,哥姐手牽弟妹,幾乎傾巢而出。
見場地上擺滿了座椅,有的就爬上草垛、墻頭,有的隨便扯兩個草垛坐在銀幕背面。為搶占座位,有些小孩甚至鬧得不可開交。
露天電影是文化娛樂、教育宣傳的好時機,更是情感交流、社交活動的大平臺。電影未開映,現(xiàn)場已熱鬧無比:老爺爺抽著煙斗,笑談“國內(nèi)外大事”;老太太穿著老布鞋,搖著大蒲扇;大嬸大媽閑聊著“熱門消息”;小孩子在人群中追逐嬉戲,調(diào)皮蛋對著調(diào)試光束做各種手勢,銀幕上出現(xiàn)了公雞、小狗等投影,惹來一陣笑罵;小商販在馬燈的弱光下細看秤星、收錢找錢;小伙子的喇叭褲與姑娘的連衣裙交相輝映,他們期待在忽明忽暗的光影下邂逅一段浪漫愛情;那些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則趁機拉拉手,互訴衷腸……
在放映之前,村干部一般先要“集訓”幾句,從國家政策到鄰里糾紛,從科技致富到勞動生產(chǎn),最后提醒大家“關好門窗,小心火燭”。
放映一旦正式開始,全場頓時鴉雀無聲。璀璨的星空下,放映機“沙沙沙”地轉(zhuǎn)動起來,投射的光束播放著另一個世界的故事,猶如天堂里打開的一扇窗,一個空虛、無聊的夜晚便徹底充實了。
跑去鄰村看電影,是我兒時心中的至愛。我的故鄉(xiāng)居湘江東岸,當時對岸在修鐵路,山腳下的工棚旁經(jīng)常播放露天電影,那一束光亮令童年的我十分著迷。五歲那年,父親帶著我撐竹排渡過湘江,去西岸看露天電影。我記得是騎在父親肩膀上看的,電影是《火車司機的兒子》。去時風清月朗,歸途下起大雨,我像一只落湯雞,冷得直發(fā)抖,但勵志電影的精神鼓舞著我,讓我咬牙走回了家。首次“追影”經(jīng)歷和如山父愛令我終生難忘。
后來,凡遇方圓七八公里范圍內(nèi)的村莊放電影,年少的我都不會錯過,長途跋涉何足掛齒,月黑風高毫不畏懼,跨江渡河如履平地。在一個月朗星稀的秋夜,我們幾個十來歲的小伙伴相約到隔江相望的村子去看電影,當時,擺渡人是一位老爺爺,放映前將我們渡過湘江,電影散場,已至半夜,我們一路歡笑、狂奔……走到河邊才發(fā)現(xiàn),渡船拋錨在河邊,老人已鼾聲如雷,任憑我們幾個大聲呼喊都無濟于事。“喂,我們也學學鐵道游擊隊,踩水游過湘江吧?”
“好咧!”
幾個小伙伴一商量,便脫下衣物,用手托舉,借三分月色壯膽,一起踩水游過一千多米寬的湘江水面。等到了對岸,才覺寒意,而手上的衣物竟沒濺上一點水珠。至今想起,不免有些后怕。
觀看露天電影其實還是很艱辛的。且不說冬夜天寒地凍手腳發(fā)僵,盛夏酷暑蚊叮蟲咬,單是下雨天的風吹雨淋就備受煎熬,可大家依舊樂此不疲。
露天電影凝聚著村民的悲歡,滋潤著村民干涸的心靈,是滿足人們崇拜英雄、釋放痛苦的一劑良藥。記得有一次放映抗日電影《苦菜花》,劇中一家人的悲慘命運和一個農(nóng)民家庭為革命英勇犧牲的獻身精神,深深打動了在場觀眾。先是婦女們的抽泣聲,接著孩子們也大哭起來,最后,連男人們也悄悄抹起眼淚……那哭聲飄向了靜謐的夜空,把人性的善良和民眾的淳樸表現(xiàn)得酣暢淋漓。
露天電影,是那幾代青年人思想解放的“催化劑”,隨著《我們村里的年輕人》《青春之歌》《廬山戀》《人生》等大批新片公映,電影中的美好和現(xiàn)實的差距成了很多年輕人努力追尋和奮斗的方向。
露天電影還能洗滌心靈、觸動靈魂,帶給我們許多感動與思考?!缎』ā防镆磺懊妹谜腋鐪I花流”深情婉轉(zhuǎn),泛起許多人心中的漣漪?!渡倭炙隆贰吧倭郑倭?,有多少英雄豪杰都來把你敬仰……”讓少年兒童熱血沸騰。那部百看不厭的《劉三姐》,至今還引領我走向桂林,蕩舟漓江……
兒時的我們也模仿劇情鬧過笑話。因效仿《地道戰(zhàn)》,打壞了女同學的文具,被老師罰抄生字;仿照《半夜雞叫》的周扒皮,到村里一位在外工作的叔叔窗下學公雞叫,害得他不到5點就騎自行車到了單位……
露天電影還是譜寫軍民魚水情深的見證,放映前的拉歌活動十分有趣。一次,某部隊電影隊義務進村放電影,一批部隊官兵列隊在操場席地而坐。村民自覺地圍在旁邊觀看。開映前,官兵唱起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打靶歸來》等歌曲。
唱畢,一名村干部大喊:“唱得好不好?”大家附和:“好!”“要不要再來一個?”
“要!”,反復幾次,當官兵停下時,村干部又指揮大家:“一二三四五!”
眾和:“我們等得好辛苦!”
官兵又唱起了《想家的時候》,受感染的村民也加入了拉歌,笑聲、掌聲、歡呼聲把拉歌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每次露天電影散場時,全場人山人海,呼兒喚女聲、吵嚷聲、口哨聲此起彼伏。那時,用手電筒照明的不多,通常用馬燈、松香、火把照明。馬燈、松香一般是中老年人愛用,年輕人喜歡點起稻草火把跑向回家的路,這樣既灑脫又奔放,遠遠望去,就像一條火龍,驚醒了沉睡的大山……那是鄉(xiāng)村夜晚最亮麗的風景??斓郊視r,我停下腳步,家犬早已等候多時,搖頭擺尾熱情地往我身上撲來。這個夏夜真美好,星空有“月出皎兮”的燦爛,小河有“散作滿河星”的意境,稻田有“聽取蛙聲一片”的怡然……
露天電影更是紅色基因、家國情懷、精神家園在那個年代得以傳承和弘揚的最佳渠道,教會我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培養(yǎng)了我興國安邦的信念,激發(fā)了我發(fā)憤圖強的斗志。
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時代進步,電視、電腦、智能手機的推陳出新,露天電影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即使哪家有婚慶、喬遷之喜放場電影,也是觀者寥寥。但露天電影曾給予我們這幾代人的快樂時光和美好記憶,從不曾也不會忘記。
如今,露天電影已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鐫刻在鄉(xiāng)村的史記中。每當想起她,依然溫馨如故,心動神馳,她在我心中永不落幕。
作者簡介:唐寧遠,廣西桂林市人,廣西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散文》《隨筆》《北方文學》等200余家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