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裕燕
摘 要:本文以介入系統(tǒng)為分析框架,以一篇交通肇事罪一審刑事判決書為語料,分析了多聲介入策略在判決書中的使用情況及其作用。研究表明,容納、承認、背書和宣稱資源的運用使判決書客觀公正、具有說理性和公信力,從而也構建了法官作為庭審裁判者公平公正的形象,樹立了司法威信,增強了司法公信力。
關鍵詞:介入;判決書;法官;公信力
0 引言
裁判文書是記錄人民法院審理過程、公開裁判理由和結果的法律文書。裁判文書不僅是展示人民法院公平公正形象的載體,而且是公眾信任法官的載體。公信力是指使公眾信任的力量,是公眾對法院裁判文書的權威性、說理性、公正性產生信服和尊重的程度。因此,判決書公信力問題一直是法學界和語言學家的重要研究課題。綜觀國內外文獻發(fā)現(xiàn),對判決書的研究多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人際功能和情態(tài)意義的探討,修辭研究,英美和大陸法系國家、中國大陸和香港判決書的語言研究,但探討判決書公信力的研究相對較少。
作為評價理論三大子系統(tǒng)之一的介入系統(tǒng),是重要的評價資源。語言使用者通過對不同觀點、態(tài)度或立場的評價明示或暗示地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從現(xiàn)有文獻發(fā)現(xiàn),介入系統(tǒng)被廣泛的運用于不同類型的文本研究,如新聞、政治演講、學術話語、和法律語篇,但從介入理論研究判決書文本相對較少。因此,本文基于介入系統(tǒng)的理論框架,以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的一篇刑事判決書為語料,分析了介入資源在判決書中的使用情況及其作用,從而探討法官是如何利用介入資源增強判決書的公信力。
1 評價理論及介入系統(tǒng)
1.1 評價理論
評價理論由Martin和White等人在Halliday三大元功能的基礎上提出,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框架下對人際意義研究的新發(fā)展。其旨在研究、描述和闡釋語言是怎樣被用來評價,表達態(tài)度、觀點、立場,構建人際意義。
評價理論將語言人際功能的實現(xiàn)方式拓展為態(tài)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極差(graduation)三個子系統(tǒng)。其中,態(tài)度系統(tǒng)是核心,根據(jù)不同的評價對象,態(tài)度子系統(tǒng)可分為情感(affect)、判斷(judgement)和鑒賞(appreciation)。極差表示態(tài)度的強度,用來調節(jié)態(tài)度與介入的程度,包括語勢(force)和聚焦(focus)。而介入系統(tǒng)關注態(tài)度責任的來源。
1.2 介入系統(tǒng)
介入系統(tǒng)是Martin等人在借鑒Bakhtin和Voloshinov的話語對話性和多聲性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子系統(tǒng)。根據(jù)說話者態(tài)度表達時聲音來源的不同,Martin&White(2005)把介入系統(tǒng)分為單聲介入(monoglossic engagement)和多聲介入(heteroglossic engagement)。
單聲介入指“裸露的斷言”(bare assertion),不涉及信息來源或其他聲音。多聲介入指話語在相互協(xié)同和互動的方式上引起或允許對話的可能性,包括對話擴展(dialogic expansion)和對話緊縮(dialogic contraction)策略。
對話擴展分為容納(entertain)和歸屬(attribute)?!叭菁{”指通過說明給出的觀點只是多種可能之一,承認存在不同的觀點。常用的語言實現(xiàn)方式有條件句(假如……)、低量值情態(tài)詞(可能)的使用?!皻w屬”指的是說話者明顯地說明話語中的某些觀點源自外部的非權威聲音,這種聲音也是多種可能性之一。歸屬類資源包括承認(acknowledge)和疏遠(distance)。即說話人可以以中立的立場承認外部聲音的來源,也可以表明說話人遠離他人的聲音。
對話緊縮指說話人直接或間接地否定或反對聽話人表達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態(tài)度或立場 ,分為否認(disclaim)和公告(proclaim)?!胺裾J”指通過使用否定詞,否定給出的觀點或反駁預期的對話實現(xiàn),分為否定(deny)和反駁(counter)?!胺穸ā敝赋姓J一個觀點存在的同時對其進行否定,從而表明說話人的立場。“反駁”突出文本預期和說話人觀點的矛盾,由“雖然、但是、然而”等轉折詞體現(xiàn)?!肮妗蓖ㄟ^同意給出的觀點或宣稱或背書自己的命題來實現(xiàn),分為同意(concur)、宣稱(pronounce)和背書 (endorse)資源。同意指說話者公開表明同意某個聽話者的觀點。宣稱指明確地提出某一觀點,進而排除其他的聲音和立場。比如“我們認為”“事實上”。背書指通過認可給出的觀點是權威的和正確的來說明自己的命題 ,如“根據(jù)……的規(guī)定”。
2 案例分析:刑事判決書中的多聲介入策略
本部分圍繞Martin & White的多聲介入策略,以一篇交通肇事罪一審刑事判決書為語料,揭示法官是如何通過運用多聲介入資源使其所作的判決書顯得客觀、公正,具有說理性和公信力。
2.1 對話擴展
例(1):公訴機關指控:……
例(2):被告人甘甲某辯稱:……
在上述例子中,法官使用了對話擴展策略,法官通過間接引用的方法,以中立的立場引入公訴機關和被告人的觀點,打開了法官與公訴機關、被告人之間的話語空間,這種承認資源的使用有利于增強判決書的客觀性、公平性和說服力。
例(3):如不服本判決,可……提出上訴。
在例(3)中,法官采用了容納資源,首先,法官使用了“如……”的條件句,允許有“不服本判決”的聲音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法官作為“審判者”的公正形象。第二,“可”是低量值的能愿動詞,表明法官賦予被告人上訴的權利。此處,法官允許被告人持有自己的觀點,為法官和聽話人之間打開了話語空間,構建了公平公正的庭審氛圍。
2.2 對話緊縮
例(4):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第七十二條第一款、第七十三條第二款、第三款的規(guī)定,……
在例(4)中,法官采用了背書資源,通過投射小句“依照……的規(guī)定”,引入法官判決所依據(jù)的信息來源,從而有力證明法官對被告人所作的判決是有根據(jù)的,增強判決書的公信力。同時,法官壓制了聽話者不同觀點的發(fā)出,收縮了他們之間話語空間。
例(5):上述證據(jù),……,本院予以確認。
例(6):公訴機關指控……,本院予以采納。
上述例子中,法官采用了同意資源,通過使用“予以確認”和“予以采納”,表明法院公開同意法庭審理的證據(jù)和公訴機關的指控,從而壓制了其他不同觀點的發(fā)出,體現(xiàn)了法官的權威形象和判決書的權威性。此外,判決書通過明確宣稱法院的觀點,使法官的聲音從話語中脫離出來,體現(xiàn)了判決書的客觀性。
例(7):本院認為,……,其行為已構成交通肇事罪。
例(7)法官采用宣稱資源,以投射小句“本院認為”開頭,明示法院的觀點,即被告人行為構成交通肇事罪。宣稱資源的使用縮小了法官與聽話者間的對話空間,突顯法院的聲音,從而體現(xiàn)法官作為庭審審判者的權威地位。
例(8):書面上訴的,應當提交上訴狀正本一份,副本二份。
法官在判決書尾部使用了對話緊縮策略,通過使用中高量值義務型的情態(tài)詞“應當”,表達必要性的情態(tài)意義,即法官要求被告人應當遵守法律規(guī)定的上訴程序,體現(xiàn)了判決書的規(guī)定性和權威性。
3 結語
本文通過對刑事判決書中介入資源使用情況的分析發(fā)現(xiàn),法官所作的判決書是具有一定的公信力的。本文對判決書的介入資源進行了逐一標識和統(tǒng)計,以柱狀圖和表格的形式展示判決書中介入策略的使用情況,總結如(見表1和圖1)。
首先,從表1可看出,法官在該刑事判決書中使用對話緊縮策略的頻率遠遠高于對話擴展策略??傻贸觯ü俪袚嗟脑捳Z責任,體現(xiàn)法官判決書的權威性。
其次,從圖1可看出,背書和緊縮類語氣類型資源明顯遠高于其他資源,使用次數(shù)分別為19次和23次,占總資源的27.9%和33.8%。疏遠、否定和反駁資源出現(xiàn)的頻率最低。
第三,從對話擴展的介入資源來看,法官在判決書中主要使用容納和承認資源,保證判決說理的客觀性和公平性。高量值情態(tài)詞主要表達話語緊縮的介入意義,較低程度能容納聽話者的觀點,但在該判決書中法官使用次數(shù)少,賦予了聽話者一定的觀點表達權,體現(xiàn)了判決書的公平公正性。
最后,從背書資源的使用頻率可得出,法官在判決書中援引權威證據(jù)、法律法規(guī)來支撐其判決,使得公眾信服。
綜上所述,在該判決書中,對話擴展的容納和承認資源,對話緊縮策略的背書、宣稱資源是法官構建具有公信力判決書的主要話語策略。
本文探討了法官在判決書中如何通過運用介入資源以增強判決書的公信力。由于篇幅和時間所限,本文還存在一些不足,所選取的語料數(shù)量單薄,因此研究結果的普遍適用性仍顯不足。筆者希望隨著介入理論在判決書研究中的進一步深入,最終能為判決書寫作提供借鑒意義,最終促進司法的公平公正。
參考文獻
[1]周道鸞.法律文書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11.
[2]張?zhí)煊?試論民事裁判文書的公信力[J].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5,(6).
[3]Maley Y.Language and the Law[A].In John,Gibbons (Eds.),Language and the Law [M].London: Longman,1994.
[4]謝靜.美國刑法司法判決書的情態(tài)意義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1,(3):311-316.
[5]杜碧玉.中國民事判決書的人際功能分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3,14(1).
[6]李詩芳.中文民事判決書的情態(tài)意義分析[J].現(xiàn)代漢語,2005,(3):272-278.
[7]張清,宮明玉.中美刑事判決書情態(tài)對比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2013,36(1):82-87.
[8]徐章宏.中美刑事判決書說理語用策略對比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7,28(6).
[9]趙靜.中國古代判詞的修辭蘊涵:說服與勸導[J].修辭學習,2006,(4): 72-76.
[10]陳炯.法律語言學概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
[11]蔡琳.修辭論證的方法—以兩份判決書為例[J].政法論壇,2006,24(5):48-57.
[12]張純輝.司法判決書可接受性的修辭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13]Kurzon D.The Politeness of Judges: American and English Judicial Behavior[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1(33): 61-85.
[14]王培光.香港與內地判決書法律語言的比較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2):35-42.
[15]楊海明.刑事判決書語言程式度比較研究[J].修辭學習,2006,(6):30-33.
[16]王振華.評價系統(tǒng)及其運作—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新發(fā)展[J].外國語,2001,(6):18.
[17]王振華.雜文中作者的介入[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2,(1):58-64.
[18]唐麗萍.英語學術書評的評價策略—從對話視角的介入分析[J].外語學刊,2005,(4):1-7.
[19]潘小鈺.介入資源與法庭辯論中說服的實現(xiàn)[J].修辭學習,2008,(2):50.
[20]李鴻春.評價理論視角下新聞語篇介入資源分析—以答急著問為例[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13,35(5):88-91.
[21]王正平.基于評價理論的課堂教師話語介入研究[J].運城學院學報,2013,31(3):79-82.
[22]符小麗.英語政治演講語篇中情態(tài)的介入研究—以奧巴馬最后一次聯(lián)大演講為例[J].2017,24(2):62-67.
[23]Martin,J.R.Beyond exchange: 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A].In Hunston,S & G.Thompson (Eds.),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4]Martin,J.& White,P.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5.
[25]White,P.R.P.Appraisal: An Overview.Retrieved 1st December,2018[EB/OL].http://www.grammatics.com/appraisal/Appraisal-Guide/Unframed/Appraisal-Overview.htm,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