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境音響是指所報道的事物或人物所在的環(huán)境中存在的各種音響,常用以表現時間、地點、條件和氣氛。在報道中起到輔助的作用,所以又稱為輔助音響。
環(huán)境音響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現場本身就有的音響,如大自然的雷聲、風聲、雨聲、流水聲等,以及工廠的機器運轉聲、火車站的火車轟鳴聲等。另外一種是伴隨新聞事件而產生的音響。如讀書聲、演唱會上人們的歡呼聲、掌聲等。因為這些環(huán)境音響都存在于大自然之中,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國外的有些新聞專著中稱之為“自然音響”。
雖然環(huán)境音響從屬于主體音響,但它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這些現場采錄的環(huán)境音響與主體音響配合使用,就能起到真實傳遞現場信息,揭示主題,增強錄音報道的作用。
氣氛是指在特定環(huán)境中給人某種強烈感覺的景象或情調。環(huán)境音響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加強氣氛的作用,使聽眾如臨其境,這是文字所不能比擬的。
廣東廣播電視臺在2010年廣州舉辦亞洲運動會前夕就播發(fā)了廣播新聞專題節(jié)目《碧水彎彎重回老西關》。專題敘述的是“揭蓋復涌”后的廣州荔枝灣涌游人如織,一派嶺南水鄉(xiāng)風味。主體音響是老居民、附近商家們談荔枝灣的變遷和生活的變化等。而環(huán)境音響則是游船聲、水聲,以及復涌后恢復的劃龍舟民俗活動的各式聲音。鼓聲、鞭炮聲、人們歡呼聲、喝彩聲和加油聲交織在一起。而在文中的結尾處還有著老居民在岸邊的大榕樹下唱粵曲的聲音。這一段段背景音響給聽眾真實地傳遞了“揭蓋復涌”后的荔枝灣涌人們生活、歡慶的場景和劃龍船現場熱烈的氣氛,這些給人的聽覺以強烈沖擊的音響,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環(huán)境音響的運用要有層次感、縱深感、節(jié)奏感,盡力創(chuàng)造出一種意境來,為整篇的廣播特寫定下一種基調,烘托出一種氛圍。
背景音響會使聽眾運用記憶和聯想在面前呈現一個具體畫面,通過畫面說明主體音響所處的環(huán)境。
2017年廣東科普好新聞獎一等獎作品《奔向地球最深處——記全球首個跨越地球第四極高精度地震綜合試驗》中就合理地采用了各種現場音。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實驗3號科考船第二次歸航之際,記者早早地守在碼頭迎接科考船的到來。用話筒記錄了科考船靠岸的鳴笛聲、跳板下放的聲音以及人們迎接隊員歸來時的各種聲音。這些環(huán)境聲響在整理后,放在作品中,讓受眾有很強烈的聽覺沖擊,有現場感,能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另外,由于本次科考船在海上作業(yè)時間長等原因,記者無法隨船采訪。記者委托了科考隊員們用錄音、錄像設備在船上進行記錄。在科考隊員發(fā)回的資料中,就有著由海底地震儀記錄的,來自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挑戰(zhàn)者深淵的海底地震聲音。這是地球最深處的最真實的聲音,十分珍貴。而在同期發(fā)回的聲音資料中,還有隊員們投放和打撈海底地震監(jiān)測儀的現場音響、試驗作業(yè)的環(huán)境音響等。這些資料都是最真實、最寶貴的。在作品中,這些來自前方的第一手聲音資料,極大地豐富了受眾的聽覺,吸引著受眾,也讓聽眾勾勒出科考船在海上作試驗,收測數據的畫面。
背景音響可以表現人物的精神境界和事物本質特征,使聽眾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筆者在采寫2018年廣東廣播影視獎二等獎作品《筑夢天塹 通衢——記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時,就在作品多個地方直接采用了現場的環(huán)境音響,襯托主人翁林鳴的大國工匠精神。在工程項目正處于籌備第八節(jié)沉管安裝的關鍵時期,林鳴因過于勞累,鼻腔大出血,手術后的第七天,林鳴就披著毛毯堅決離開了醫(yī)院,換上了整潔的工作服即刻去了項目工地。在文中介紹林鳴這段經歷時,記者采用了第八段沉管施工的現場音響。施工船只的水聲,現場的指揮聲、施工員在講機里傳出的各種工位調整命令與應答聲等,都真實地再現了施工緊張狀態(tài)以及在林鳴的帶領下,現場作業(yè)的井然有序。
在林鳴頂著壓力,重新進行被譽為“最終接頭”的最后一小段沉管安裝完成、通過驗收后,記者選用了工程施工驗收員進行匯報的話語,并配以現場雷鳴般的掌聲和人們的歡呼聲。
這些現場環(huán)境音響使這篇報道更具有真實感和現場感。讓聽眾在人物故事中,側面了解大橋的施工作業(yè)難點,從正面認識一個勇挑重擔、感于創(chuàng)新、嚴謹、科學、高效、有責任、有擔當的大國工匠。
重復使用環(huán)境音響是指在同一節(jié)目內,同一音響等被重復多次使用,這是廣播新聞報道中的一種特殊的表現手法。它可以起到一種串聯、呼應的作用。重復使用環(huán)境音響運用得恰到好處,可以達到“余音繞耳、三日不絕”的意境。
廣東電臺在2010年采寫的廣播專題節(jié)目《西關打銅聲》就采用了重復環(huán)境音響的方式。
節(jié)目講述的是在2010年6月,廣州正式公布了第二批申遺項目。“西關打銅”被列入其中。文章以廣州西關老藝人蘇廣偉的打銅聲貫穿其中,多次出現了或緊或慢的“咚、咚、咚”打銅聲。打銅聲不僅代表了銅器在老廣州生活中所處的地位,也代表了老藝人們對手打銅藝的執(zhí)作與匠心,并代表了廣州對這打銅手藝傳承與遺產保護的決心??梢哉f這個打銅聲超出了生活中一般音響符號的意義,起了一種主題導向的作用,每一次重復,就負載了一次的信息量,增強節(jié)目自身的表現力和概括力。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廣播報道中,如果環(huán)境音響用得恰如其分,就能起到真實地再現現實生活的作用,能夠使聽眾的聽覺形象轉換成視覺形象。讓聽眾如臨其境,如見其人,達到增強感染力和升華主題的目的。
真實是新聞的第一生命。記者在采訪中要確保背景音響符合客觀實際,不能用模擬音響代替現場實況音響,也不能把不同時間、地點采錄到的音響說成同一時間、空間發(fā)生的事件。
錄音報道中選用的音響應該讓人聽得容易,聽得明白。選用音響時盡可能選用生動清晰的音響,避免使用模糊不清、嘈雜刺耳的音響。
錄音報道中精心選擇的背景音響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文字無法替代的,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如何選取典型的背景音響,首先要明確報道目的和意圖。
原蘇聯廣播專家馬賓科在談錄音報道時就曾這么說:“每一篇錄音報道,都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明確的目的和教育意義。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前,初步考慮到這個錄音報道選用幾個什么樣的場面能夠幫助這個錄音報道充分表達出它的主題思想?!?/p>
在采訪前,記者要對被訪的人物或事件有所了解并做充分的準備。在前期采訪時,就要把采訪的要求,希望能收集各種聲響的要求提交給被訪者,讓其心里有所準備。另外,在采訪的過程中,遇到一些不期而遇的聲音素材,而這些聲音素材可能正是新聞報道的中“點睛之筆”,記者要善于把握。
若把主體音響比成大樹,環(huán)境音響就是樹葉。環(huán)境音響是從屬于主體音響的,在文章中,環(huán)境音響不能過多,過雜,要與文章的整體相融合,配合文字和主體音響和諧一致,恰到好處地展現,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若記者在采訪某歌舞團下鄉(xiāng)演出時,除了收錄演出的實況錄音和人物談話外,還錄制了演員們上下船、吃飯、路途行進、洗衣等各式的聲音,凡是有聲音的地方都用上了,聽起來容易有厭煩感,不僅不能讓報道增添色彩,還會給聽覺“添堵”,沖淡了文章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