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梅 吳從解 于杰 劉青
(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0)
老年人健康問題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日漸突出,其中慢性病問題尤為突出,非傳染性慢性病患病率在老年人群中處于較高水平,可高達20%以上〔1〕。慢性病是影響老年人日常功能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相當一部分老年慢性病患者處于日常功能損傷的狀態(tài),對其生活質量水平造成較大影響〔2〕。因此,對老年人群采取針對性的慢性病防控措施對老年人功能狀態(tài)、生活質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3〕。連云港海州區(qū)朐陽社區(qū)基礎設施相對落后,老年人口又多集中于農村,農村老齡化的水平遠遠高于城市〔4〕。本研究分析社區(qū)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情況與其功能狀態(tài)及影響因素,以期為預防社區(qū)老年人群慢性病共病的發(fā)生提供科學依據。
1.1一般資料 抽取2019年7~9月連云港海州區(qū)朐陽社區(qū)老人慢病健康檔案為前期數據,以260名常住居民并接受社區(qū)健康服務管理的60歲及以上老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59名,女101名;年齡60~82歲,平均(72.36±5.82)歲;體重指數18.2~25.5 kg/m2,平均(23.42±1.21)kg/m2。
1.2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60歲;接受社區(qū)健康服務管理;屬于少數民族地區(qū)。排除標準:因嚴重認知障礙和精神疾病無法配合完成調查者;無法配合且未完成功能獨立性評定(FIM)量表和生活質量量表者。
1.3方法 對接受社區(qū)健康服務管理的60歲及以上常住居民進行現場問卷調查,收集相關數據,統(tǒng)計農村老年人各類型慢性病患病情況,分析農村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功能狀態(tài),統(tǒng)計性別、受教育程度、婚況、參加社交活動、日常鍛煉身體頻率、攝入蔬菜水果種類、年齡、留守、社會經濟地位低、家庭飲食不安全、吸煙、飲酒等資料,分析老年人慢性病影響因素。其中,老年人功能狀態(tài)的評估需應用FIM量表〔5〕,從18個條目、6個部分進行評分,包括社會認知、運動能力、自我照顧等,按依賴程度評分,每項1~7分,總分18~126分,得分越高功能狀態(tài)越佳。18分完全依賴、19~35分極重度依賴、36~53分重度依賴、54~71分中度依賴、72~89分輕度依賴、90~107分有條件獨立、108~125分基本獨立、126分完全獨立。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
2.1農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況 260名入選對象中,60例為慢性病患者(部分患者存在2種及以上慢性病類型),為慢性病組;剩余200例為無慢性病組。
2.2農村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功能狀態(tài)現狀 慢性病組FIM評分〔(102.07±9.96)分〕顯著低于無慢性病組〔(112.88±10.25)分;t=7.211,P=0.000〕。
2.3單因素分析 慢性病組與無慢性病組性別、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照顧孫輩、參加社交活動、日常鍛煉身體頻率、攝入蔬菜水果種類占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慢性病組年齡(≥75歲)、留守、社會經濟地位低、家庭飲食不安全、吸煙、飲酒占比均顯著高于無慢性病組(P<0.05)。見表1。
2.4Logistic回歸分析 年齡(≥75歲)、留守、社會經濟地位低、家庭飲食不安全、吸煙、飲酒為老年慢性病發(fā)生的相關影響因素(OR>1,P<0.01)。見表2。
表1 老年慢性病發(fā)生的單因素分析〔n(%)〕
表2 老年慢性病發(fā)生的多因素分析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存在增長速度快、規(guī)模大的特點,且城鄉(xiāng)區(qū)域差距較大,農村地區(qū)的老齡化水平遠遠高于城市〔6〕。年輕勞動力遷移、家庭體力勞動加重等因素對農村老年人群的健康狀況造成較大影響,而慢性病的發(fā)生更是加劇了這一問題〔7〕。本研究結果提示,慢性病可影響老年人群的功能狀態(tài)。鐘彩英等〔8〕研究發(fā)現,導致老年人失能的因素包括外傷、高齡和慢性疾病,其中慢性疾病是最主要的原因,與本研究結果相符。老年慢性病患者多合并多種慢性病,且患病時間較長,存在后遺癥、預后效果不佳等諸多問題,易導致老年人功能狀態(tài)下降、生活質量降低等問題〔9〕。
年齡對人體健康狀況影響較為顯著,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自然衰退,人體免疫力、抵抗力逐漸下降,因此更易受到疾病的侵襲〔10〕。同時,慢性病的形成是一種長期過程,與長期的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等生活方式聯(lián)系密切。因此,年齡越大的老年人越可能受到慢性疾病的影響。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等對老年人慢性病的發(fā)生不具有明顯影響,可能由于夫妻雙方在步入老年階段時,均存在身體功能下降、提供資金能力下降等問題,尤其在農村地區(qū),部分老年人群沒有完整的養(yǎng)老保障,且對配偶提供資源的數量逐漸減少,因此婚姻狀況對慢性病的發(fā)生不具有顯著影響〔11〕。由于達到一定程度的教育水平時方可通過改善生活方式與提高人力資本等方式使老年人在健康狀況上獲益,而農村區(qū)域老年人群普遍教育水平較低,因此,對于農村老年人群來說,受教育程度與慢性病的發(fā)生無明顯關聯(lián)〔12〕。農村留守老人存在生產勞動收入低、生活質量低、生活缺乏照料、安全隱患多等問題,部分老人生病時甚至存在無人照料的情況,這增加了該人群發(fā)生慢性病的風險〔13〕。根據科克漢姆模型基本觀點,在社會結構與地位與生活經歷、社會文化的影響下,個體形成了對健康生活方式的選擇路徑,而生活方式對健康水平具有顯著影響。從社會經濟地位對老年人群健康狀況的影響來看,社會經濟地位越高,則其健康狀況越好,其患病概率越小。劉昌平等〔14〕研究表明,社交網絡、社會階層、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均在1%的顯著水平上對老年人的健康具有影響。當家庭飲食處于安全狀況時,老年人群的健康狀況相對較好,家庭飲食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經濟狀況對老年人所處家庭飲食選擇的影響,從而反映老年人的飲食狀況與健康情況〔15〕。由此可見,家庭飲食安全是影響老年人群健康的因素。然而,每日攝入蔬菜和水果數量對老年慢性病的發(fā)生影響不大,雖然每日攝入蔬菜和水果數量是反映營養(yǎng)狀況的有效指標,但老年人可能由于咀嚼功能下降等原因,在飲食中降低了每日攝入蔬菜和水果數量,且部分老年人仍可通過維生素顆粒補充等方式獲取所需營養(yǎng),因此,每日天攝入蔬菜和水果數量對老年慢性病的發(fā)生無顯著影響〔16〕。日常身體鍛煉頻率、社交活動對老年人慢性病的發(fā)生無明顯影響,可能由于在農村,大多數老年人仍需承擔一定的體力勞動及家務,而較少進行身體鍛煉。農村老年人群的生活核心是家庭生活,農村紅白喜事、廟會等社交活動可在短時間內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狀態(tài),但無法從根本上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因此對其健康狀況影響較小。飲酒作為一種不健康生活方式,對老年人群健康狀況影響較大,長期飲酒可造成周圍神經病變等神經系統(tǒng)損害,引發(fā)大腦皮質萎縮現象,同時,酒精的刺激作用可引起血糖、血壓波動,導致出現高血壓急癥或腦出血等,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發(fā)生風險〔17〕。吸煙普遍存在于老年男性人群,一方面吸煙立刻改善焦慮、壓力等,改善心理狀態(tài),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但另一方面,長期吸煙可造成肺部功能損傷,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等多種慢性疾病的誘因。梁碧濤等〔18〕研究表明,老年人慢性病類型主要包括高血壓、椎間盤疾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冠心病、急慢性腸胃炎等,體育鍛煉頻率、飲酒頻率、吸煙情況、體檢行為、醫(yī)療保障、年齡等因素為老年慢性病發(fā)生的影響因素,說明針對老年慢性病的防治應從多方面入手,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臨床應積極采取有效干預與治療措施,重視農村老年人群健康教育,促使老年人群養(yǎng)成積極鍛煉、合理飲食、杜絕煙酒等健康生活習慣,從而預防和控制慢性疾病。